圓斑星鰈

圓斑星鰈

圓斑星鰈(學名:Verasper variegatus)是鰈科、星鰈屬魚類。體長可達410毫米。體長卵圓形,很側扁。尾柄高大於長。頭高大於頭長。吻長等於或略短於眼徑。口前位。鰓耙短,寬扁。頭體右側被櫛鱗,後緣櫛刺粗短,很粗糙,吻部、兩頜與偶鰭無鱗,奇鰭有鱗。背鰭始於上眼中央,略偏頭左側。臀鰭始於胸鰭基後下方,形似背鰭。兩腹鰭基短,對稱,始於胸鰭基前下方。頭體右側暗褐色,鱗中央灰白色星斑狀;鰭灰黃色;奇鰭較灰暗;背、臀鰭各有2縱行約5~8個黑褐色圓斑;尾鰭中部常有2橫行各約3~4個黑褐斑。體左側白色,常散有大小不等的黑褐斑;鰭色較淡,奇鰭有黑褐斑。體長42~71.5毫米小魚,尾鰭中部稍前上下二黑斑明顯,後半部灰褐有4~5條黃色細橫紋。

圓斑星鰈系冷溫性底層魚類,常棲息於水深100米以內海域。生活水溫4~25℃,適宜生長水溫15~23℃,鹽度23~31‰,主要生活於沿岸水域和海灣內,底質為沙底、泥沙底或海藻繁盛的礁石底,水深為10~30米。主要攝食甲殼類、軟體動物、多毛類、底棲貝類和小魚等,其中以日本鼓蝦、鮮明鼓蝦、鷹爪蝦、口蝦蛄及火槍烏賊為主。分布於朝鮮半島、日本中部、中國沿海。在中國分布於福建廈門等地到河北、遼寧等海區,在黃、渤海較習見。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洄游,食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繁殖習性,人工繁殖,養殖技術,苗種培育,成魚養殖,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背鰭80~89;臀鰭59~65;胸鰭10~12;腹鰭Ⅱ-4;尾鰭18~20。側線鱗84~98。鰓耙4~6+7~8。椎骨14+27~28。
體長為體高2~2.3倍,為頭長3.5~4倍。頭長為吻長4.9~5.9倍,為眼徑4.7~5.9倍,為眼間隔10~13倍,為右上頜長2.9~3.3倍,為最長背鰭條2~2.4倍,為右胸鰭長1.9~2.6倍,為右腹鰭長2.9~3.9倍,為尾鰭長1.2~1.4倍,為尾柄長3.8~5.4倍;尾柄高為尾柄長1.6~2.3倍。
體長可達410毫米。體長卵圓形,很側扁。尾柄高大於長。頭高大於頭長,背緣在上眼前上方有或無一淺凹刻。吻長等於或略短於眼徑。兩眼位頭右側,上眼鄰頭背緣,前緣與下眼位相似或較後。眼間隔窄,中央微凸。前鼻孔短管狀,後緣有皮質突起;右鼻孔位眼間隔前方吻側,後鼻孔前緣亦略呈膜狀突起;左鼻孔位較高,約與上眼前緣中央相對稱。口前位,斜形,左右近似對稱。上頜達下眼中央下方,長約等1/3頭長。兩頜牙鈍圓錐狀;上頜牙2行;下頜牙前端2行,兩側一行。鰓孔上端略不達側線。鰓膜骨條7。鰓耙短,寬扁,有小刺;鰓弓上肢鰓耙呈塊狀短刺群。鰓峽後端位下眼與前鰓蓋骨後緣正中間。肛門位腹中線,微偏體左側。生殖孔位肛門後緣。
頭體右側被櫛鱗,後緣櫛刺粗短,很粗糙,吻部、兩頜與偶鰭無鱗,奇鰭有鱗。左側頭體大部有圓鱗;少數為弱櫛鱗,具數個櫛刺。左右側線在胸鰭上方呈淺弧狀,弧長為高3.7~4倍,顳上枝約達第6~7背鰭條基,有眼下枝。
背鰭始於上眼中央,略偏頭左側;第44~50鰭條最長;後端約6~14鰭條分枝。臀鰭始於胸鰭基後下方,形似背鰭。第一間脈棘不突出或略突出。右胸鰭較長,尖刀狀,第3~4鰭條最長,中央8~9鰭條分枝;左胸鰭近圓形,稍短。兩腹鰭基短,對稱,始於胸鰭基前下方,距臀鰭較距鰓峽後端很近;第3鰭條最長,約達第2~3臀鰭條基間;後4鰭海邀海條分枝。尾鰭後端圓形,中部14~15鰭條分枝。
頭體右側暗褐色,鱗中央灰白色星斑狀;鰭灰黃色;奇鰭較灰暗;背、臀鰭各有2縱行約5~8個黑褐色圓斑,外部一行斑色較淺;尾鰭中部常有2橫行各約3~4個黑褐斑,前行中央2斑最明顯,希記櫃後行享元斑色較淺。體左側白色,常散有大小不等的黑褐斑;鰭色較淡,奇鰭有黑褐斑。體長42~71.5毫米小魚,尾鰭中部稍前上下二黑斑明顯,後半部灰褐有4~5條黃色細橫紋。
胃大弧狀。幽門盲囊粗大,前3個,後1個。腸有一大、一小二個環彎,後段很粗。新金縣體長262毫米雌標本(1956,V.26),卵巢後端達第5脈棘下端;體長307毫米雄魚精巢為白色短三角形。體腔壁右側灰褐色,左白色。第一髓棘細弱,第2~4髓棘板狀。尾端骨似蟲鰈。後匙骨一個。尾舌骨鈍鉤狀,軸棒狀較鉤略長。咽牙尖錐狀,排列為2行或窄帶狀。

棲息環境

圓斑星鰈系冷溫性底層魚類,常棲息於水深100米以內海域。生活水溫4~25℃,適宜生長水溫15~23℃,鹽度23~31‰,主要生活於沿岸水域和海灣內,底質為沙底、泥沙底或海藻繁盛的礁石底,水深為10~30米。

生活習性

洄游

每年2~3月在中國黃海中部越冬,4月向近岸移動,5~9月在鴨綠江口、海洋島以北水域和遼東灣有索餌魚群分布,12月廣泛分布於海洋島以南至成山頭附近的海區,之後游向越冬場。生殖期為12月至翌年2月。

食性

圓斑星鰈屬於底棲及游泳生物食性的魚類,營養級為低級肉食性魚類,食譜較窄,每年要攝食自身體重8倍以上的食物。圓斑星鰈食物組成雖然各學者研究有些差異,但基本意見一致,主要攝食甲殼類、軟體動物、多宙趨跨白毛類、底棲貝類和小魚等,其中以日本鼓蝦鮮明鼓蝦鷹爪蝦口蝦蛄火槍烏賊為主,另外還經常攝食戴氏赤蝦日本鱘大寄居蟹隆背黃道蟹枯瘦突眼蟹及膠組懂日本槍烏賊,而沙蠶類及魚類為偶然性食物。該魚食物組成比例,甲殼類重占66.6%,個體數占52.8%,出現頻率為54.4%;軟體動物類重量占25.8%,個體數占29.0%,出現頻率為27.2%。圓斑星鰈攝食強度的季節變化,該魚以春季攝食強度最大,冬季攝食強度最小,秋季和夏季強度較小,但高於冬季。

分布範圍

分布於朝鮮半島、日本中部、中國沿海。在中國分付良背兆布於福建廈門等地到河北、遼寧等海區,在黃、渤海較習見。
圓斑星鰈
圓斑星鰈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習性

圓斑星鰈最早性組凶再成熟個體在2.5齡,一般在3齡以上,體長在35厘米以上。生殖期各地區有差異,中國黃海北部記錄為12月至翌年2月;在朝鮮灣和黃渤海水域為4~5月產卵,最早可在3月採到魚卵;日本北海道一帶為12月至翌年2月產卵。2齡雌魚在10月以前。尚不夠發育,11月開始卵巢迅速發育,到翌年2月發育到最大,重可達291克,為其體重的22.3%,2~3月,卵巢重量下跌。產卵場一般在沿岸砂底或生長海藻的岩礁附近,產卵場水深為10~30米。壽命可達10齡以上,最大可達14齡。
圓斑星鰈的懷卵量由幾萬至40餘萬粒,平均懷卵量在19萬粒左右。該魚卵分批成熟、排卵,平均每次采卵3.5萬粒,排卵間隔一般為2~4天,多者可達10天以上。卵無色透明,卵膜平滑,具不規則的微細線紋。吸水前卵徑1.31~1.55毫米,卵平均重2.9毫克;吸水後平均卵徑1.66毫米,卵周隙狹小,受精卵為浮性。

人工繁殖

該魚在日本已為養殖魚類,而中國尚未突破人工繁殖這一關,由於苗種困難,尚未形成生產性的養殖。中國黃渤海沿線的一些水產科技工作者,為給中國北方增添一個新的養殖魚種,正積極探索圓斑星鰈人工繁殖的途徑。下面我們介紹一些日本有關的資料。
  • 親魚培育
圓斑星鰈繁殖用親魚,可選3~4齡的養殖魚,也可用4~5齡的捕獲自然水域的魚,魚全長在30厘米以上,魚體重400克以上,捕獲自然水域的魚應在繁殖期前2~3個月購入,有一段暫養適應階段。
親魚養殖池可用10~30立方米的圓形、方形、長方形水泥池;放養密度為1.0~1.5尾/平方米,或1.0~1.5千克/平方米;親魚產卵前的自然水溫正是逐漸下降趨勢,應保持水溫14℃左右,鹽度在30‰左右。投餵鮮餌或冷凍的鰭科、鯧科及玉筋魚等均可,但該魚在自然水域以食甲殼類為主,也可用配合餌料。日本也有用玉筋魚、鰺科魚肉、配合餌料及營養添加劑混合投喂,並定時投餵維生素E等。在產卵期前的10~11月日投餵量為魚體重的4%左右,日投1次,生殖期間可減少投餵量。
  • 采卵
圓斑星鰈雌魚能培育到性腺成熟不是很難,但誘導產卵比較難,在養殖環境中有時親魚的腹部膨脹但不產卵,甚至最後憋死。在日本用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先促熟。在生殖季節(一般在12月下旬到翌年1月份),先按1000IU/千克對雌魚進行一次性腹腔注射,經注射促熟後,雌魚腹部漸膨大,相隔5~8天再次注射,注射劑量看魚性腺發育情況,如果發育不好,仍按1000IU/千克注射,再相隔5~8天再次注射,通常劑量為2000IU/千克。這次注射若發育好即為催產,若發育不好仍為促熟,再隔3天還需注射2000IU/千克。
圓斑星鰈性腺發育成熟後可自然產卵,但自然產卵多需環境變化刺激;另外也可以擠卵。在日本,圓斑星鰈繁殖期(1~3月)自然水溫往往在10℃以下,2~3月常在8C以下。水溫低不利於親魚的性腺成熟,12月以前的親魚培育水溫應維持在14℃左右,到l一2月水溫下降到11℃左右,在親魚性腺發育成熟,腹部鬆軟時,提升水溫1~2℃,通過變溫刺激促使魚自然產卵。為了保證受精率高,雄魚比例可適當增加,雄雌比可高達4:1。加溫試驗自12月25日起將11℃自然水溫加溫升至12℃並維持這一水溫。自12月30日至翌年1月12日共產卵9次,其中有3次卵未受精,4次卵受精,受精卵4萬粒(受精率76%),最後,9次共采卵48.6萬粒,受精卵5.3萬粒。卵無油球,為分離浮性卵,通常卵徑較大1.50~1.74毫米,但在產卵將結束時卵徑較小。未加溫試驗魚3月底腹部膨大,但未見產卵,4月底腹部萎縮。
用擠卵方法采卵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注意親魚投餵餌料:經試驗用鮮。餌比配合餌料好,投餵配合餌料者卵的上浮率雖然高於投餵鮮餌者,但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較低,因為在自然水域霜中該魚以甲殼類為主食,配合餌料的營養不能完全滿足,若專用配合餌料,價太高,成本升高,有人用配合餌料適當加投甲殼類,也能收到一定收效。
  2. 注意親魚來源:經試驗天然殺魚比人工養殖親魚效果好。因為養殖親魚通常飼養密度較高,一般5千克/平方米,營養條件不好,到產卵期腹部肌肉非常薄,影響產卵,且卵質量也不好,影響受精率和孵化率。
  3. 注意親魚年齡:該魚雌親魚年齡越高,采卵的效果越差,尤其人工養殖魚,5~7齡的魚采卵效果比3、4齡魚差,因此應注意親魚更新。
  4. 注意多次擠卵:該魚為多次產卵的魚類,當擠出一批成熟卵後,相隔3~4天又一批卵成熟,可再次擠卵,因此操作時應儘量保護好親魚。
擠出的卵馬上進行人工授精。影響受精率和孵化率的一般不是雄魚精液質量,多數是雌魚卵的質量,因為要擠的卵應正好是雌魚已排卵的成熟游離卵,過早卵不成熟,過晚卵已過熟,都會影。向受精、孵化,或根本不能受精,或孵化後仔角畸形很多。
圓斑星鰈自卵受精到仔魚孵出的孵化過程約7天左右,水溫若控制在9~10℃需孵化7~8天,若控制在12~13℃約5天孵化出膜。

養殖技術

苗種培育

圓斑星鰈仔魚孵出後要將其由孵化槽中移放到培育池中,經佐久間徹研究認為,仔魚孵出的1~2天和6~8天移池較好,3~5天移池成活率最低,此期間正值開口,為敏感期。
仔魚的放養密度以1萬一2萬尾/立方米較合適,密度太小浪費水體,密度太大成活率低,且生長慢。
圓斑星鰈苗種培育的水溫控制非常重要,因為水溫的變化不僅涉及苗種的成活率,同時還與眼位是否正常、有眼側的白化情況、無眼側黑斑情況及畸形率等有關。由於該魚孵化時水溫僅在10℃左右,這對魚苗的生長不利,根據日本學者有瀧真人的研究,在8日齡仔魚開始攝食,9日齡之內水溫應逐漸升到14℃,到15日齡期間飼育水溫可升至18℃,以後維持這一水溫。據津崎龍雄的研究,18℃與16℃雖然僅差2℃,但效果差異很大。
用水為70%海水效果最好,一般在投餵輪蟲階段即7~28日齡的20天內以靜水飼育,但靜水飼育時pH值常偏低(正常pH值為8左右),要注意換水。開口後(5日齡)日換水為孵化槽內水量的5~6%,以後逐漸增加;15日齡時日換水量為60%;21日齡開始投配合餌料後日換水量為120~130%;30日齡前後稚魚開始著底,改用流水,15~20回輪/日流量。
圓斑星鰈一般孵出後在10℃左右水溫時4~5口齡開口,據涌井邦浩(1991)觀察,初開口的仔魚尚不能攝食,且卵黃囊尚未吸收完,約到8日齡始攝食。但在仔魚培育上自4日齡開始投放輪蟲,並投放單胞藻,單胞藻的密度為100~200萬個/毫升,輪蟲一直投餵到29日齡,在8日齡(全長6.8毫米)時發現仔魚攝食,20日齡前後仔魚開始活躍,在29日齡前後稚魚開始著底(培育水溫18℃,以後水溫相同)。9日齡(全長約7.2毫米)開始投餵鹵蟲無節幼體,後投鹵蟲成體,因為此期間生長有明顯差異,故鹵蟲一直投餵到65日齡。從21日齡(全長約10毫米)起開始投餵配合餌料,先投的配合餌料粒徑為400微米,逐步過渡到400微米與700微米混投,一直投餵到幼魚出池。
在圓斑星鰈生產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生物餌料營養強化問題:投餵生物餌料輪蟲和鹵蟲前需要營養強化。℃
  2. 體色和形態異常的分選問題:圓斑星鰈在仔、稚、幼魚培育過程中常出現體色和形態的異常變化。一般在全長30毫米時基本可以看出異常的幼魚,這段培育時間通常與水溫高低有關,12℃約70日,15℃約60日,18℃約54日,21℃約49日,有眼側白化、無眼側出現黑斑、眼位或口出現異常等,應及時將這些體色與體形異常的魚與正常魚分離飼養。℃
  3. 對體色和體形異常魚的防治探討:據佐久間徹研究,對有眼側白化的問題,認為較早投餵鹵蟲可收到預防效果;對無眼側黑化問題,通過敷砂飼養有一定的預防,佐久將27毫米的幼魚放入池底敷砂飼養90天與沒敷砂飼養的魚進行比較,敷砂池黑化率明顯少於不敷砂池,故認為敷砂有一定的預防效果;但經佐久間徹等日本學者研究,對體形異常的魚暫無有效措施預防。

成魚養殖

  • 工廠化養殖設施
養殖場選擇在水源充足、無污染、水質良好的地區。可採用工廠化流水養殖和循環水養殖,養殖池為圓形或方形的水泥池,可利用原來養殖半滑舌鰨、大菱鮃等工廠化的養殖水泥池,面積一般為30平方米,池深1米,設定進水管2處,池底四周以4%的坡度向中央傾斜,設排水孔和排水管道,並設排水立管,使池水可循環使用。
  • 苗種的選擇和運輸
一般選擇全長5厘米以上的魚種進行養殖,要求體形完整,色澤正常,鱗片完整,健康無損傷、無病害,大小均勻,活動能力強,攝食良好。
魚種在運輸前要停食1天以上並降溫,放養前最好進行藥浴,放養時要考慮水溫、溶氧量、pH、營養鹽等因素。苗種運輸可以採取塑膠袋充氧運輸、活水車運輸等措施運輸至養殖企業。
  • 養殖管理
  1. 水質管理:圓斑星鰈養殖適宜水溫為10~20℃,一般鹽度控制在20~30,水深50~60厘米,pH控制在7.5~8.5,溶解氧應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氨氮含量不超過0.02毫克/升。圓斑星鰈有一定的趨弱光性,聚群時喜歡在柔和的燈光下面,日常光照可在500~1000勒克斯。對水質要求清澈透明,水體渾濁時,魚遊動不安,攝食量明顯下降甚至不攝食,工廠化養殖主要以流水換水方式,每天換水2次,日換水2~3個流量,夏季高溫時日換水量為4~5個流量。
  2. 密度控制:圓斑星鰈的養殖密度一般掌握在魚體平鋪面積占池底面積的70~80%為宜。隨著魚體生長,魚體面積逐漸增大,進而超出池子的負載能力,而且魚體生長差異引起個體大小差別明顯,需要進行規格篩選、分池,將規格相近的魚體放在一起養殖,一般情況下1~2個月可進行一次規格篩選,魚長到體長25厘米以後,規格篩選就不重要了,需要及時分池稀疏密度。
  3. 餌料及投餵:工廠化養殖生產上以投餵硬顆粒飼料和冰鮮小雜魚為主。冰凍鯷魚、玉筋魚等可作為冰鮮餌料,冰鮮餌料需要解凍、清洗、挑選和分揀後再投喂,並定期將藥餌塞入冰鮮餌料口中後再投喂,以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硬顆粒飼料和不同品種的冰鮮餌料可以搭配或更替投餵。投餵量和次數需要根據魚的攝食情況、水質情況和魚體大小靈活掌握。10厘米以下的苗種每天投餵2~3次,硬顆粒的日投餵量為魚體重的2~3%,冰鮮餌料的日投餵量為魚體重的6~7%,10厘米以上的苗種每天投餵1~2次,硬顆粒的日投餵量為魚體重的1~2%,冰鮮餌料的日投餵量為魚體重的4~6%。在水溫低於10℃和高於24℃時,魚攝食量下降,應減少投餌次數和投餵量或者停止投餵。
  4. 體色調節:天津地區圓斑星鰈工廠化養殖過程中,圓斑星鰈體色較深、較黑。體色調節和解決措施:養殖過程中調節光線強度,控制在700~1000勒克斯;加強飼料營養,使用優質的配合飼料輔以冰鮮小雜魚,調整飼料營養需求;養殖過程中及時篩選分池,適當降低養殖密度。
  • 病害防治
中國天津市圓斑星鰈的養殖正處於初期,還沒有形成規模化養殖生產,養殖成活率較高,尚未發現嚴重的病害。對於養殖過程中的疾病防治,應以預防為主。
  1. 保持良好的水質環境:每日定時換水,每日及時清除池底殘餌、糞便及其他污物,確保養殖水質清新、池底清潔,保持溶氧充足。
  2. 控制投餵餌料的數量和質量:餌料投餵量要適中,投餵的配合餌料營養要全面、顆粒大小適中,以利於消化吸收,投餵的冰鮮餌料要嚴格進行清洗和消毒,不投餵變質的餌料。
  3. 保持適宜的養殖密度:在養殖過程中要適時分池,降低養殖密度,並在分池的同時進行規格篩選,避免造成攝食不均的情況發生。
  4. 疾病預防:養殖車間要配備專用工具,使用前嚴格消毒。工作人員出入養殖車間要對所用的工具和水靴等裝備進行消毒。養殖過程中要定期拌藥餌投餵進行疾病預防,嚴禁使用禁用魚藥,發現疾病要找出病原,對症下藥,按療程治療,直至治癒為止。並及時淘汰病害嚴重的魚,以防止疾病的傳播。

主要價值

圓斑星鰈和中國很少見的條斑星鰈都是名貴魚類,個體大,生長快,肉厚實,肉質細嫩鮮美,市場售價很高,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此外圓斑星鰈適應性強、抗病性和抗逆性較強,可開展工廠化養殖,養殖性狀優良,養殖前景廣闊。中國山東一帶流傳著“春花秋鰨”的諺語,其“花”指是“花斑寶”即星鰈,“鰨”指的是半滑舌鰨。
頭體右側暗褐色,鱗中央灰白色星斑狀;鰭灰黃色;奇鰭較灰暗;背、臀鰭各有2縱行約5~8個黑褐色圓斑,外部一行斑色較淺;尾鰭中部常有2橫行各約3~4個黑褐斑,前行中央2斑最明顯,後行斑色較淺。體左側白色,常散有大小不等的黑褐斑;鰭色較淡,奇鰭有黑褐斑。體長42~71.5毫米小魚,尾鰭中部稍前上下二黑斑明顯,後半部灰褐有4~5條黃色細橫紋。
胃大弧狀。幽門盲囊粗大,前3個,後1個。腸有一大、一小二個環彎,後段很粗。新金縣體長262毫米雌標本(1956,V.26),卵巢後端達第5脈棘下端;體長307毫米雄魚精巢為白色短三角形。體腔壁右側灰褐色,左白色。第一髓棘細弱,第2~4髓棘板狀。尾端骨似蟲鰈。後匙骨一個。尾舌骨鈍鉤狀,軸棒狀較鉤略長。咽牙尖錐狀,排列為2行或窄帶狀。

棲息環境

圓斑星鰈系冷溫性底層魚類,常棲息於水深100米以內海域。生活水溫4~25℃,適宜生長水溫15~23℃,鹽度23~31‰,主要生活於沿岸水域和海灣內,底質為沙底、泥沙底或海藻繁盛的礁石底,水深為10~30米。

生活習性

洄游

每年2~3月在中國黃海中部越冬,4月向近岸移動,5~9月在鴨綠江口、海洋島以北水域和遼東灣有索餌魚群分布,12月廣泛分布於海洋島以南至成山頭附近的海區,之後游向越冬場。生殖期為12月至翌年2月。

食性

圓斑星鰈屬於底棲及游泳生物食性的魚類,營養級為低級肉食性魚類,食譜較窄,每年要攝食自身體重8倍以上的食物。圓斑星鰈食物組成雖然各學者研究有些差異,但基本意見一致,主要攝食甲殼類、軟體動物、多毛類、底棲貝類和小魚等,其中以日本鼓蝦鮮明鼓蝦鷹爪蝦口蝦蛄火槍烏賊為主,另外還經常攝食戴氏赤蝦日本鱘大寄居蟹隆背黃道蟹枯瘦突眼蟹日本槍烏賊,而沙蠶類及魚類為偶然性食物。該魚食物組成比例,甲殼類重占66.6%,個體數占52.8%,出現頻率為54.4%;軟體動物類重量占25.8%,個體數占29.0%,出現頻率為27.2%。圓斑星鰈攝食強度的季節變化,該魚以春季攝食強度最大,冬季攝食強度最小,秋季和夏季強度較小,但高於冬季。

分布範圍

分布於朝鮮半島、日本中部、中國沿海。在中國分布於福建廈門等地到河北、遼寧等海區,在黃、渤海較習見。
圓斑星鰈
圓斑星鰈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習性

圓斑星鰈最早性成熟個體在2.5齡,一般在3齡以上,體長在35厘米以上。生殖期各地區有差異,中國黃海北部記錄為12月至翌年2月;在朝鮮灣和黃渤海水域為4~5月產卵,最早可在3月採到魚卵;日本北海道一帶為12月至翌年2月產卵。2齡雌魚在10月以前。尚不夠發育,11月開始卵巢迅速發育,到翌年2月發育到最大,重可達291克,為其體重的22.3%,2~3月,卵巢重量下跌。產卵場一般在沿岸砂底或生長海藻的岩礁附近,產卵場水深為10~30米。壽命可達10齡以上,最大可達14齡。
圓斑星鰈的懷卵量由幾萬至40餘萬粒,平均懷卵量在19萬粒左右。該魚卵分批成熟、排卵,平均每次采卵3.5萬粒,排卵間隔一般為2~4天,多者可達10天以上。卵無色透明,卵膜平滑,具不規則的微細線紋。吸水前卵徑1.31~1.55毫米,卵平均重2.9毫克;吸水後平均卵徑1.66毫米,卵周隙狹小,受精卵為浮性。

人工繁殖

該魚在日本已為養殖魚類,而中國尚未突破人工繁殖這一關,由於苗種困難,尚未形成生產性的養殖。中國黃渤海沿線的一些水產科技工作者,為給中國北方增添一個新的養殖魚種,正積極探索圓斑星鰈人工繁殖的途徑。下面我們介紹一些日本有關的資料。
圓斑星鰈繁殖用親魚,可選3~4齡的養殖魚,也可用4~5齡的捕獲自然水域的魚,魚全長在30厘米以上,魚體重400克以上,捕獲自然水域的魚應在繁殖期前2~3個月購入,有一段暫養適應階段。
親魚養殖池可用10~30立方米的圓形、方形、長方形水泥池;放養密度為1.0~1.5尾/平方米,或1.0~1.5千克/平方米;親魚產卵前的自然水溫正是逐漸下降趨勢,應保持水溫14℃左右,鹽度在30‰左右。投餵鮮餌或冷凍的鰭科、鯧科及玉筋魚等均可,但該魚在自然水域以食甲殼類為主,也可用配合餌料。日本也有用玉筋魚、鰺科魚肉、配合餌料及營養添加劑混合投喂,並定時投餵維生素E等。在產卵期前的10~11月日投餵量為魚體重的4%左右,日投1次,生殖期間可減少投餵量。
圓斑星鰈雌魚能培育到性腺成熟不是很難,但誘導產卵比較難,在養殖環境中有時親魚的腹部膨脹但不產卵,甚至最後憋死。在日本用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先促熟。在生殖季節(一般在12月下旬到翌年1月份),先按1000IU/千克對雌魚進行一次性腹腔注射,經注射促熟後,雌魚腹部漸膨大,相隔5~8天再次注射,注射劑量看魚性腺發育情況,如果發育不好,仍按1000IU/千克注射,再相隔5~8天再次注射,通常劑量為2000IU/千克。這次注射若發育好即為催產,若發育不好仍為促熟,再隔3天還需注射2000IU/千克。
圓斑星鰈性腺發育成熟後可自然產卵,但自然產卵多需環境變化刺激;另外也可以擠卵。在日本,圓斑星鰈繁殖期(1~3月)自然水溫往往在10℃以下,2~3月常在8C以下。水溫低不利於親魚的性腺成熟,12月以前的親魚培育水溫應維持在14℃左右,到l一2月水溫下降到11℃左右,在親魚性腺發育成熟,腹部鬆軟時,提升水溫1~2℃,通過變溫刺激促使魚自然產卵。為了保證受精率高,雄魚比例可適當增加,雄雌比可高達4:1。加溫試驗自12月25日起將11℃自然水溫加溫升至12℃並維持這一水溫。自12月30日至翌年1月12日共產卵9次,其中有3次卵未受精,4次卵受精,受精卵4萬粒(受精率76%),最後,9次共采卵48.6萬粒,受精卵5.3萬粒。卵無油球,為分離浮性卵,通常卵徑較大1.50~1.74毫米,但在產卵將結束時卵徑較小。未加溫試驗魚3月底腹部膨大,但未見產卵,4月底腹部萎縮。
用擠卵方法采卵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注意親魚投餵餌料:經試驗用鮮。餌比配合餌料好,投餵配合餌料者卵的上浮率雖然高於投餵鮮餌者,但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較低,因為在自然水域霜中該魚以甲殼類為主食,配合餌料的營養不能完全滿足,若專用配合餌料,價太高,成本升高,有人用配合餌料適當加投甲殼類,也能收到一定收效。
  2. 注意親魚來源:經試驗天然殺魚比人工養殖親魚效果好。因為養殖親魚通常飼養密度較高,一般5千克/平方米,營養條件不好,到產卵期腹部肌肉非常薄,影響產卵,且卵質量也不好,影響受精率和孵化率。
  3. 注意親魚年齡:該魚雌親魚年齡越高,采卵的效果越差,尤其人工養殖魚,5~7齡的魚采卵效果比3、4齡魚差,因此應注意親魚更新。
  4. 注意多次擠卵:該魚為多次產卵的魚類,當擠出一批成熟卵後,相隔3~4天又一批卵成熟,可再次擠卵,因此操作時應儘量保護好親魚。
擠出的卵馬上進行人工授精。影響受精率和孵化率的一般不是雄魚精液質量,多數是雌魚卵的質量,因為要擠的卵應正好是雌魚已排卵的成熟游離卵,過早卵不成熟,過晚卵已過熟,都會影。向受精、孵化,或根本不能受精,或孵化後仔角畸形很多。
圓斑星鰈自卵受精到仔魚孵出的孵化過程約7天左右,水溫若控制在9~10℃需孵化7~8天,若控制在12~13℃約5天孵化出膜。

養殖技術

苗種培育

圓斑星鰈仔魚孵出後要將其由孵化槽中移放到培育池中,經佐久間徹研究認為,仔魚孵出的1~2天和6~8天移池較好,3~5天移池成活率最低,此期間正值開口,為敏感期。
仔魚的放養密度以1萬一2萬尾/立方米較合適,密度太小浪費水體,密度太大成活率低,且生長慢。
圓斑星鰈苗種培育的水溫控制非常重要,因為水溫的變化不僅涉及苗種的成活率,同時還與眼位是否正常、有眼側的白化情況、無眼側黑斑情況及畸形率等有關。由於該魚孵化時水溫僅在10℃左右,這對魚苗的生長不利,根據日本學者有瀧真人的研究,在8日齡仔魚開始攝食,9日齡之內水溫應逐漸升到14℃,到15日齡期間飼育水溫可升至18℃,以後維持這一水溫。據津崎龍雄的研究,18℃與16℃雖然僅差2℃,但效果差異很大。
用水為70%海水效果最好,一般在投餵輪蟲階段即7~28日齡的20天內以靜水飼育,但靜水飼育時pH值常偏低(正常pH值為8左右),要注意換水。開口後(5日齡)日換水為孵化槽內水量的5~6%,以後逐漸增加;15日齡時日換水量為60%;21日齡開始投配合餌料後日換水量為120~130%;30日齡前後稚魚開始著底,改用流水,15~20回輪/日流量。
圓斑星鰈一般孵出後在10℃左右水溫時4~5口齡開口,據涌井邦浩(1991)觀察,初開口的仔魚尚不能攝食,且卵黃囊尚未吸收完,約到8日齡始攝食。但在仔魚培育上自4日齡開始投放輪蟲,並投放單胞藻,單胞藻的密度為100~200萬個/毫升,輪蟲一直投餵到29日齡,在8日齡(全長6.8毫米)時發現仔魚攝食,20日齡前後仔魚開始活躍,在29日齡前後稚魚開始著底(培育水溫18℃,以後水溫相同)。9日齡(全長約7.2毫米)開始投餵鹵蟲無節幼體,後投鹵蟲成體,因為此期間生長有明顯差異,故鹵蟲一直投餵到65日齡。從21日齡(全長約10毫米)起開始投餵配合餌料,先投的配合餌料粒徑為400微米,逐步過渡到400微米與700微米混投,一直投餵到幼魚出池。
在圓斑星鰈生產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生物餌料營養強化問題:投餵生物餌料輪蟲和鹵蟲前需要營養強化。℃
  2. 體色和形態異常的分選問題:圓斑星鰈在仔、稚、幼魚培育過程中常出現體色和形態的異常變化。一般在全長30毫米時基本可以看出異常的幼魚,這段培育時間通常與水溫高低有關,12℃約70日,15℃約60日,18℃約54日,21℃約49日,有眼側白化、無眼側出現黑斑、眼位或口出現異常等,應及時將這些體色與體形異常的魚與正常魚分離飼養。℃
  3. 對體色和體形異常魚的防治探討:據佐久間徹研究,對有眼側白化的問題,認為較早投餵鹵蟲可收到預防效果;對無眼側黑化問題,通過敷砂飼養有一定的預防,佐久將27毫米的幼魚放入池底敷砂飼養90天與沒敷砂飼養的魚進行比較,敷砂池黑化率明顯少於不敷砂池,故認為敷砂有一定的預防效果;但經佐久間徹等日本學者研究,對體形異常的魚暫無有效措施預防。

成魚養殖

養殖場選擇在水源充足、無污染、水質良好的地區。可採用工廠化流水養殖和循環水養殖,養殖池為圓形或方形的水泥池,可利用原來養殖半滑舌鰨、大菱鮃等工廠化的養殖水泥池,面積一般為30平方米,池深1米,設定進水管2處,池底四周以4%的坡度向中央傾斜,設排水孔和排水管道,並設排水立管,使池水可循環使用。
一般選擇全長5厘米以上的魚種進行養殖,要求體形完整,色澤正常,鱗片完整,健康無損傷、無病害,大小均勻,活動能力強,攝食良好。
魚種在運輸前要停食1天以上並降溫,放養前最好進行藥浴,放養時要考慮水溫、溶氧量、pH、營養鹽等因素。苗種運輸可以採取塑膠袋充氧運輸、活水車運輸等措施運輸至養殖企業。
  1. 水質管理:圓斑星鰈養殖適宜水溫為10~20℃,一般鹽度控制在20~30,水深50~60厘米,pH控制在7.5~8.5,溶解氧應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氨氮含量不超過0.02毫克/升。圓斑星鰈有一定的趨弱光性,聚群時喜歡在柔和的燈光下面,日常光照可在500~1000勒克斯。對水質要求清澈透明,水體渾濁時,魚遊動不安,攝食量明顯下降甚至不攝食,工廠化養殖主要以流水換水方式,每天換水2次,日換水2~3個流量,夏季高溫時日換水量為4~5個流量。
  2. 密度控制:圓斑星鰈的養殖密度一般掌握在魚體平鋪面積占池底面積的70~80%為宜。隨著魚體生長,魚體面積逐漸增大,進而超出池子的負載能力,而且魚體生長差異引起個體大小差別明顯,需要進行規格篩選、分池,將規格相近的魚體放在一起養殖,一般情況下1~2個月可進行一次規格篩選,魚長到體長25厘米以後,規格篩選就不重要了,需要及時分池稀疏密度。
  3. 餌料及投餵:工廠化養殖生產上以投餵硬顆粒飼料和冰鮮小雜魚為主。冰凍鯷魚、玉筋魚等可作為冰鮮餌料,冰鮮餌料需要解凍、清洗、挑選和分揀後再投喂,並定期將藥餌塞入冰鮮餌料口中後再投喂,以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硬顆粒飼料和不同品種的冰鮮餌料可以搭配或更替投餵。投餵量和次數需要根據魚的攝食情況、水質情況和魚體大小靈活掌握。10厘米以下的苗種每天投餵2~3次,硬顆粒的日投餵量為魚體重的2~3%,冰鮮餌料的日投餵量為魚體重的6~7%,10厘米以上的苗種每天投餵1~2次,硬顆粒的日投餵量為魚體重的1~2%,冰鮮餌料的日投餵量為魚體重的4~6%。在水溫低於10℃和高於24℃時,魚攝食量下降,應減少投餌次數和投餵量或者停止投餵。
  4. 體色調節:天津地區圓斑星鰈工廠化養殖過程中,圓斑星鰈體色較深、較黑。體色調節和解決措施:養殖過程中調節光線強度,控制在700~1000勒克斯;加強飼料營養,使用優質的配合飼料輔以冰鮮小雜魚,調整飼料營養需求;養殖過程中及時篩選分池,適當降低養殖密度。
中國天津市圓斑星鰈的養殖正處於初期,還沒有形成規模化養殖生產,養殖成活率較高,尚未發現嚴重的病害。對於養殖過程中的疾病防治,應以預防為主。
  1. 保持良好的水質環境:每日定時換水,每日及時清除池底殘餌、糞便及其他污物,確保養殖水質清新、池底清潔,保持溶氧充足。
  2. 控制投餵餌料的數量和質量:餌料投餵量要適中,投餵的配合餌料營養要全面、顆粒大小適中,以利於消化吸收,投餵的冰鮮餌料要嚴格進行清洗和消毒,不投餵變質的餌料。
  3. 保持適宜的養殖密度:在養殖過程中要適時分池,降低養殖密度,並在分池的同時進行規格篩選,避免造成攝食不均的情況發生。
  4. 疾病預防:養殖車間要配備專用工具,使用前嚴格消毒。工作人員出入養殖車間要對所用的工具和水靴等裝備進行消毒。養殖過程中要定期拌藥餌投餵進行疾病預防,嚴禁使用禁用魚藥,發現疾病要找出病原,對症下藥,按療程治療,直至治癒為止。並及時淘汰病害嚴重的魚,以防止疾病的傳播。

主要價值

圓斑星鰈和中國很少見的條斑星鰈都是名貴魚類,個體大,生長快,肉厚實,肉質細嫩鮮美,市場售價很高,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此外圓斑星鰈適應性強、抗病性和抗逆性較強,可開展工廠化養殖,養殖性狀優良,養殖前景廣闊。中國山東一帶流傳著“春花秋鰨”的諺語,其“花”指是“花斑寶”即星鰈,“鰨”指的是半滑舌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