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仔村(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瀾街道新瀾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圍仔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瀾街道新瀾社區下轄村,位於觀瀾街道西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3千米。相鄰自然村有嚇呃村、大布巷村。該村位於觀瀾河畔,與大布巷新圍隔河相望。村背有鯉魚山,海拔50米;觀瀾河從村背流過。子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稱雞公廟村,土地改革時,工作隊提出改名,相對於馬場大村而言,該村較小,因此取名圍仔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圍仔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瀾街道新瀾社區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民系方言,人口,傳統民居,經濟,地方事業,地方文化,地方特色,地方事件,代表性人物,

地理位置

圍仔村地處觀瀾古墟旁,是陳氏族人聚居之地。村落始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由馬坊村陳景宇長兄立村。現村在原地重建。

歷史沿革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35年,屬東莞縣第四區觀瀾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觀瀾鄉;1958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區觀瀾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觀瀾公社;1983年7月,屬寶安縣觀瀾區觀瀾鄉;1986年,屬觀瀾鎮;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觀瀾鎮;2004年,屬觀瀾街道;2011年,屬深圳市龍華新區觀瀾街道新瀾社區。

民系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村中主要有陳姓。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從河南遷移至廣東梅縣,清嘉慶年間從梅縣遷移至當地。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115人,其中男性55人,女性60人;80歲以上6人,最年長者98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10人;常年在城鎮生活和打工5人。非戶籍外來人口2887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62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55人,主要分布在牙買加、美國、英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傳統民居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21座。有碉樓2座,始建於20世紀30年代。

經濟

傳統經濟為農業生產。現村集體主要經營廠房出租、房屋租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等。特色傳統食品有春節年糕、春節圓籠粄、端午節米粽、中秋月餅。特色工藝品有鐮刀,該村產的鐮刀鋒利、堅挺不彎曲,輕薄有力。

地方事業

梅觀高速G94線、觀瀾大道、沿河路、新瀾大街經過該村。1985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86年通自來水,1988年通電,1990年通電話,2000年通網際網路。

地方文化

存有《陳氏族譜》,由陳氏族人於2010年纂修。其中收錄有"陳氏族規"和"陳氏家訓"。每年春節,陳氏族人都會舉行團聚活動;清明節有祭祀和拜山活動,重陽節也有祭祀活動。

地方特色

該村特色技藝有"打鐵",形成於民國時期,其特色是將燒至熔化的生鐵水補於鐵鍋漏洞上、把爛鍋補好。專制鐮刀、鐵器家具,由於鐮刀鋒利且輕薄,廣受歡迎。

地方事件

1927年、鄉賢陳魁昌主持建造觀瀾河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利濟橋。
1951年1月至3月,以馬坊國小學生為主要演員的歌劇《赤葉河》公演成功,接著在寶安縣外巡迴演出,遠近聞名,歌曲廣泛流行。
1957年,觀瀾河發特大洪水,決堤700米,災情嚴重,圍仔、嚇呃村首當其衝。死傷2人。

代表性人物

陳義,又名陳偉成,追隨孫中山革命,在大水坑上圍村組織抗清起義軍,指揮消滅清軍,嘉得勝利;後來到牙買加謀生,並回鄉建觀瀾紅樓——公益酒家,成為觀瀾古墟標誌性建築物。陳魁昌,觀瀾利興錢莊老闆。牽頭髮動社會人士捐資建觀瀾利濟橋,1927年建成,為兩岸交通的便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