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王風·葛藟

國風·王風·葛藟》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流浪者求助不得的怨詩,即使稱人父母,依舊不可得到眷顧,反應了當時社會的冷酷無情;另一說此詩是一個入贅者在他人家生活,抒發孤獨寂寞的悲歌。全詩三章,每章六句,三層意思,兩層轉折,直抒情事,語句簡質,表現了飄零的悽苦和世情的冷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國風·王風·葛藟
  • 作品別名:王風·葛藟
  • 創作年代春秋時期
  • 作品出處:《詩經》
  • 文學體裁四言詩
  • 作者:無名氏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國風·王風·葛藟1
綿綿葛藟2,在河之滸3。終遠兄弟4,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5
綿綿葛藟,在河之涘6。終遠兄弟,謂他人母。謂他人母,亦莫我有7
綿綿葛藟,在河之漘8。終遠兄弟,謂他人昆9。謂他人昆,亦莫我聞10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葛藟(lěi):藤類蔓生植物。即野葡萄。
  2. 綿綿:連綿不絕的樣子。
  3. 滸(hǔ):水邊。一說岸上地。
  4. 終:既已。遠(yuàn):遠離。
  5. 顧:照顧,眷顧。
  6. 涘(sì):水邊。
  7. 有(yòu):通“佑”,幫助。一說相親之意,與“友”通。
  8. 漘(chún):河岸,水邊。
  9. 昆:兄。
  10. 聞(wèn):通“問”,亦有愛之意。王引之經義述聞》:“謂相恤問也。古字聞與問通。”

白話譯文

葛藤綿延長又長,爬到河邊濕地上。遠離親人和兄弟,面對他人把爹喊。就是管人把爹喊,一點眷顧也休想。
葛藤綿延長又長,爬到河邊陸地上。遠離親人和兄弟,面對他人喊親娘。面對他人喊親娘,也不把我當兒郎。
葛藤綿延長又長,爬到河邊陸地上。遠離親人和兄弟,面對他人喊兄長。就是每日喊兄長,沒有聽見一個樣。

創作背景

關於《王風·葛藟》的背景,有多種說法。舊說以為此詩乃東周初年姬姓貴族所作,旨在譏刺平王棄宗族而不顧。《毛詩序》:“《葛藟》,刺平王也。周室道衰,棄其九族焉。”朱熹詩集傳》云:“世衰民散,有去其鄉里家族,而流離失所者,作此詩以自嘆。”現代學者一般認為這是流浪者求助不得的怨詩。春秋時期,戰亂頻仍,人民流離失所。此詩的作者當是到處流浪、居無定所的人。也有人認為此詩是一個入贅者在他人家生活,抒發孤獨寂寞的悲歌。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流浪者自訴寄人籬下之無盡屈辱的詩歌。詩分三章,每章六句。首章“綿綿”二句寫眼前景物。詩人流落到黃河邊上,見到河邊葛藤茂盛,綿綿不斷,不禁觸景傷情,聯繫到自己遠離兄弟、飄泊異鄉的身世,感到人不如物。他流落他鄉,六親無靠,生活無著,不得不乞求於人,甚至覥顏“謂他人父”。處境之艱難,地位之卑下,可見一斑。但是即便如此,也未博得人家的一絲憐憫。“謂他人父,亦莫我顧”,直書其事,包含許多屈辱,許多痛楚,正如朱熹所嘆:“則其窮也甚矣!”(《詩集傳》)第二、第三章詩意略同首章,僅二、四、五、六句句尾更換一字,豐富了詩的內涵,反覆詠嘆中稍有變化。
全詩每章只更換了三個字。第一個字都是“河邊”的意思,相當於沒有變化。第二個字,謂他人“父”“母”“昆”,換的都是家庭成員的稱呼,其實屬於家庭內部情況,變化影響相同。第三個字,亦莫我“顧”“有”“聞”,就是“也不顧念、善待、關心我”,總之反反覆覆強調他所流落寄居的人家對他不好,他感到非常屈辱,沒有溫暖。短短几行小詩寫盡了流離失所、寄人籬下的內心憂傷。
此詩兩句表達一層意思,六句有三層意思,兩層轉折。由綿綿不絕的葛藟對照兄弟的離散,是一折,由“謂他人父”“謂他人母”“謂他人昆”而竟不獲憐憫,又是一折。每一轉折,均含無限酸楚。詩人直抒情事,語句簡質,卻很感人,表現了飄零的悽苦和世情的冷漠。

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世衰民散,有去世鄉里家族而流離失所者,作此詩以自嘆,言:綿綿葛藟,則在河之滸矣。今乃終遠兄弟,而謂他為人為己父。己雖謂彼為父,而彼亦不我顧,則其窮也甚矣。”
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以三章之義例之,則由‘父’而‘母’,由‘母’而‘昆’也。以三章皆有‘終遠兄弟’一語例之,則末章乃直敘,一章、二章因‘昆’而先及‘父’、‘母’也。”
清代牛運震詩志》:“乞兒聲,孤兒淚,不可多讀。”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沉痛語,不忍卒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