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辦學標準
《AACSB認證學校授課標準》
眾所周知,商學院獲AACSB認證僅占全球商科5%。每五年AACSB需要重新做一次認證,如果該學校無法通過認證,所有AACSB官網信息將會被清零。並且該學校需要重新獲得認證資格。
《AACSB境外辦學關於師資規定》
(一)校本部師資必須超過100%
(二)所授課師資必需為教授,不得低於副教授職稱
(三)不得聘請非本校教授以外的客座教師授課
現狀
社會競爭激烈,很多在職人員因為個人學歷問題或者因工作的升遷想要學習相關的現代化管理理念。而MBA則是很多在職人員的第一首選。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更多的在企業看重國際化發展,國際MBA也應運而生。國際
MBA,是
中國國內大學和外國的大學合辦的MBA,一般是在報考MBA的考生中英語成績比較好的考生中招收。中英文結合授課,畢業獲得聯合辦學的外國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使學員不出國門就可拿到國外知名學校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入學要求
一般來說國際MBA的入學門檻較高。首先對學員的個人資質包括工作背景,管理經驗,工作能力,大學成績等有相應要求,其次對學員的英語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為其課程50%以上是外籍老師全英文授課而且就讀國際MBA的學員最終目的也是與國際接軌,成為國際化的管理精英。
國際MBA與傳統的國內聯考MBA不同,國內的MBA需要參加全國聯考,更注重學員的理論知識。國際MBA則是參加校方自己組織的考試。一般來說是雙方老師全英文面試,更注重學員個人素質。以面試為主,筆試為輔的原則。
在職國際MBA要求無需面試筆試,需要學員提供資質以及學歷,採用學分制度。但是需要對學生的遞交的材料如申請表、個人陳述、英文簡歷、推薦信等進行較為嚴格的審核。並且要求學生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五年以上管理工作經驗。
起源
MBA教育起源於美國。一般認為,美國最早的管理學院是1881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設立的The Wharto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而工商管理碩士培訓計畫(MBAProgram)要晚些,誕生於哈佛大學。管理教育剛剛起步時主要強調氣度和性格的陶冶,而非實際專業知識。一時沒有獲得工商企業界的熱烈反應。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管理教育在工商界的推出有了初步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管理教育更是蓬勃發展起來,這主要源於兩次世界大戰美國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明顯分離,產生了對企業管理人員的迅速膨脹的要求。戰爭結束時經濟轉變為和平時期經濟,人們的消費能力大量釋放,市場興旺,為企業帶來了大量擴充時機。許多退伍人根據退伍軍人教育法案進入大學就讀,其中很多又都選擇了商學院的MBA學習,哈佛大學輝煌的1947屆就是這“出類拔萃的一代”中的佼佼者。
需求的驟增最終暴露了美國的管理學院在目標、手段和學術水平上的諸多弱點,1958年美國基金會和福特基金會各自的綜合報告不約而同地明確了管理教育的實務性質,主張加強定量分析能力,並基本形成了後來影響頗廣的結構化的課程體系。這之後的六七十年代,美國教育的重點便放在了MBA上,美國每年授予的MBA學位數量達到授予碩士學位總數的20%以上,再次進入空前的蓬勃發展時期。
進入80年代,以1984年《哈佛商業評論》“管理學院不能令人滿意的管理教育,應對美國國際競爭力下降負有一定責任”的批評意見為代表,對美國MBA教育狀況的批評,引起管理學院院長深刻的反思。但這一次並未走向統一的模式,而是走向各自的探索,這就形成了80年代的管理教育創新,包括:國際化;課程的整合;加強對領導才能、團隊意識和管理技能的訓練中豐富學生的科學技術知識;對企業和企業家倫理的重視;網路大學與遠程教學的實踐(Virtual Bschool);等等。
世界最著名的商學院哈佛商學院首創了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就是利用對真實世界的實例分析,代替對學術理論的過分依賴。這一方法至今仍是MBA課程的基礎,因此哈佛商學院MBA教育被看作是世界MBA教育的真正開始。
在美國,MBA學習包含了一個為期兩年的課程。在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之間的一個月暑假中,學生可以進行實習活動。在第一年中,學生學習核心商業學科,也就是必修課,包括財務、行銷學、管理學總論、運營管理學和會計學。在第二年中,學生可以選修一些自己想學的選修科目。選修課中最受歡迎的專業是:戰略管理學、金融學、會計學和行銷學,這些都是實用的專業。MBA的學生一般在入學時處於20到30歲之間,已經有了2到4年的工作經驗。
歐洲MBA的發展最初受到政府規定的阻礙。在許多歐洲國家,政府不允許社會集資的大學創辦“職業化”商務課程。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法國的一批企業家開始建立私立商學院,提供一種與眾不同的歐洲MBA教育。位於法國楓丹白露的INSEAD商學院就是在1958年成立的。瑞士的IMEDE商學院(即IMD)幾年後也在瑞士洛桑成立。這種歐洲式的MBA與美國不同,只有一個學年,候選人的年齡必須是將近30歲,或是30歲出頭,因此可以把更多過去的管理經驗帶進教室,這點也和美國的商學院不同。從一開始,這些歐洲的商學院就特別關注國際化的全面管理教育。他們設計的課程既整合實用的技能,也強調全球文化和商業知識的學習。歐洲的商學院也採用案例研究,但是更加鼓勵團隊基礎上的項目合作。由於英國政府有意建立“商業教學與研究的卓越中心”,從而促成了倫敦商學院和曼徹斯特商學院在1964年的成立。兩所商學院都採取美國的兩年全日制教學模式。Cranfield、 華威(沃里克)Warwick和Lancaster等商學院也相繼在英國設立了MBA課程,它們採取歐洲的一年制的學制。
不過,歐洲的商學院對美國在MBA教育領域的統治地位只產生了很小的衝擊。從60年代到70年代,更多的歐洲人選擇在美國而不是歐洲學習MBA。到1979年,美國一度擁有500個MBA課程,而歐洲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個。這一切的改觀緣於漢迪教授(Professor Charles Handy)的一份用詞輕蔑的報告,這份報告令英國政府猛然意識到英美商業教育的嚴重失衡。1979年,英國打破了倫敦商學院和曼徹斯特商學院兩家壟斷的局面,允許任何一家英國大學開辦自己的MBA課程。法國在80年代初也採取了同樣的步驟。最後,德國也在1998年採納了這一觀點。在MBA教育領域,美國仍然是一枝獨秀,擁有600個MBA課程,7萬名全日制MBA學生。不過,歐洲也在迎頭趕上。今天,在英國共有超過100家商學院,法國超過70家,西班牙50家,德國20家。今天,歐洲大概有1萬名全日制MBA學生和1萬5000名半脫產MBA學生。
適合人群
1.、世界500強企業及各大外企中高層管理精英及儲備幹部
2、赴國外投資創業,開拓北美國外市場的企業家、創業先鋒
3、貿易夥伴為英、法、美、中等國的跨國經營者、管理者
4、中國涉外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階層
5、有志于于跨文化管理實踐的青年才俊
與傳統比較
國際MBA是培養能夠勝任工商企業和
經濟管理部門高層管理工作需要的務實型、複合型和套用型高層次管理人才。 如加拿大魁北克大學與中國礦業大學為例
| 傳統MBA教育
| 中加國際MBA教育
|
培養目標
| 成為企業中高層的管理者
| 成為具影響力的領袖型管理者
|
課程設定
| 課程著眼於金融、會計、市場、組織等基礎技能培養
| 課程重點在於國際實踐管理碩士的心態培養
|
授課模式
| 在傳統的階梯教室里,老師站在教室前端面對學生講授
| 小組討論模式分享彼此的經驗;老師講授和學生討論交叉互動。強調學生間的互相學習與創新。
|
課程理念
| 傳統MBA認為管理是一種基於分析的科學
| 中加國際MBA認為管理是一種基於實踐的行動
|
分析視角
| 採用分析師的視角,運用商業分析技能,強調理論
| 採用管理者的視角,運用商業技能,強調實踐
|
學員受益
| 重點是學習如何套用理論和案例的大量使用,讓學生得到理論與分析的提升
| 重點是學習如何從管理經驗中學習,結合自身和商業案例,運用經驗和洞察力,來提升管理技能
|
區別
MBA項目和國際MBA項目培養方式有所不同,就讀人群也存在一定差異,預審會針對項目的特點分別進行。如國際MBA項目傾向於招收Young&Smart的考生,預審評估將在工作背景上略有放寬,側重培養潛質等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