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年(1931年),國際飯店由中國民族資本四大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鹽業銀行、金城銀行)共同投資開始興建。3月,國際飯店開始設計。5月,國際飯店開始進行基礎建設。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6月,四行儲蓄會開始建築地上部分的招標,最終選定由中國人
陶桂林經營的馥記營造廠營建。8月,建築地上部分正式開工。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國際飯店土建部分完工。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月16日,國際飯店外立面完工。12月1日,國際飯店正式竣工投用,舉行開幕剪彩。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國際飯店正式收歸國有,日後交由當地國企錦江集團經營管理。
1950年11月,國際飯店樓頂的中心旗桿由上海市測繪部門確立為上海城市測繪平面坐標原點。
1979年12月,國際飯店餐廳正式對外開放。
1980年,國際飯店擴大樓下的東廳營業部,在地下室與二樓倉庫開闢新餐廳。
1984年,國際飯店創辦音樂茶座。
1988年,國際飯店進行外牆修繕,並對所有的管道、線路、空調、鋼窗、通風設備等格局進行了改造裝修。
1996年,國際飯店進行主樓全面改造,原全封閉的底層及一層中庭空間重新開放,14層多功能廳中原來封閉的頂蓬恢復。
1997年10月,國際飯店地漏大堂內的旗桿垂直處設立“上海城市坐標原點(副點)”標誌,向社會開放,使得上海成為全國唯一沒有更換原點的城市。
2009年9月,國際飯店外牆翻修工程獲得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批准並正式啟動。
2010年9月,國際飯店設立文史館以展出其珍貴史料。
2019年,國際飯店進行外牆石材保養維護工作。
建築格局
國際飯店占地面積1176平方米,建築面積15650平方米,地上22層,地下2層,高83.8米。大樓為裝飾藝術派風格鋼架結構帆船型摩天式建築,地上1~3層為裙房,4~14層為筆直向上,15層以上逐層向內收攏形成階梯狀退台。國際飯店1層為大廳(原與地下兩層均為辦公或銀行設施場所),2~3層為餐廳、舞廳與會客室,4~13層為普通客房,14層為高檔餐廳和舞廳,15~19層為高級客房,20~21層為設備用房,22層為火警瞭望台。
考慮上海軟土地基對高層建築的限制,大樓樁基部分的施工在設計方案最終完成完成之前即開始進行。擔綱樁基工程的施工方是來自丹麥的康益洋行。施工方採用蒸汽機打樁,使用了400根總長115米的圓木美松作為樁基,由分別長75英尺和40英尺的兩段木樁通過鋼箍連線而成;每段木樁又是以五根圓木捆綁成“梅花樁”,深達39.8米,相當於大廈總高的一半;每處木樁之下再打鋼筋混凝土樁,長約5英尺。這種結合了木樁和鋼筋混凝土筏式基礎的設計,令日後國際飯店的巨大體量成功避免了過多沉降。基礎完工後,由洽興營造廠負責建造地下兩層。
在建築地上部分的結構選型里,工程團隊參照紐約和芝加哥當時摩天樓一般採取鋼結構的做法,也使用了鋼框架來做國際飯店的主結構。鋼結構施工速度快、質量輕,且直接可以參考海外的先進技術。國際飯店所用鋼材是璜銅鋼,生產自萬尼林鋼廠。其工字形柱頭中間填空心磚以減輕重量。當十幾層樓的鋼框架搭建完畢,建築的樓面則採取了現澆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增強橫向的堅固度。受地基所限,平面布局緊湊,管道敷設在牆內,室內空間利用率高。其鋼絲網花平頂,為國內首創。
國際飯店建築配套設施選用技術的先進程度為當時上海市之最。飯店開挖了深達200多米的自流井作為地下水源的供給,作為對自來水供水系統的補充,用壓力泵將水源貯存於屋頂的水箱,再通過管道輸送至各樓層使用;每層樓都設定自動消防噴淋頭,一旦房間著火或室內溫度高於49℃便開始自動噴水;配備電梯均由當時知名廠商奧的斯生產;冷氣設備的使用也是全國旅館業的第一家。
建築特色
國際飯店位於上海市南京西路,用地侷促,平面布置成工字形,立面採取豎線條劃分,前部15層以上逐層四面收進成階梯狀,造型高聳挺拔,是20年代美國
摩天樓的翻版。從國際飯店落成後的建築外觀看,其鋼框架結構,鋼筋混凝土樓板,層層收進的頂部造型無不反映出美國藝術裝飾主義建築的特徵;立面上筆直的線條是當時流行於紐約、巴黎再舶至上海的裝飾藝術風格的“摩登流線型”特徵之一。儘管國際飯店在風格流派上追隨了美國暖爐大樓,但其更具一些自身特徵的建築和裝飾語彙,如為了更強調筆直和高聳的視覺感而將客房在外牆玻璃窗的高寬比控制在2.5:1左右,大於美國暖爐大樓玻璃窗的2:1高寬比,因此顯得更為纖細、筆直往上。所有材料均取之國內,底層到3層鑲貼青島嶗山黑花崗岩飾面,4層以上全部鑲貼棕色泰山面磚,顯得非常典雅莊重。大堂地坪全部採用國產大理石,與當時流行的義大利大理石相比,不僅價格經濟,而且更顯中國實力。大廈的2、3層及14層用巨型圓角玻璃鑲貼,顯示了強烈的現代感和立體感。
內部隔牆貼甘蔗板作為隔音板,再塗以蔴絲灰和石膏,保證平整度。在底層大廳,地面、柱子、牆面都鋪貼了大理石板材。在客房裡,則施以鋼絲網花紋樣的平頂,簡潔而精緻。
國際飯店擁有豪華套房、雙人套房、單人客房等多類型客房,客房寬敞舒適、裝飾典雅、設備先進,高級衛生潔具、冰櫃、小酒吧、自選空調、高級音箱及彩色閉路電視等一應俱全。擁有供應中西菜餚的“國際廊”、“豐澤樓”、“順風廳”、“孔雀廳”、“雲樓”等五個不同風格的餐廳。擁有一個大會議廳、摩天廳、銀河廳和三個小會議室,擁有先進的視聽設備,錄像投影機及螢幕、幻燈投影、計算機投影等齊全的會議設施,還有自選商場、美容中心、迪斯科舞廳等商娛分區。此外,國際飯店一樓迴廊還設有文史館,存放著早年使用過的中、西式器皿,股東印鑑,股票存根等和各類老照片。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國際飯店設計者為匈牙利著名國際設計師
拉斯洛·鄔達克。鄔達克於1893年出生於奧匈帝國,是家中長子,童年時期即格外喜愛繪畫。1910年,17歲的鄔達克進入布達佩斯匈牙利皇家約瑟夫科技大學建築系就讀。1911年5月,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了其建築師生涯的首部作品。原本鄔達克即將繼承家業,但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鄔達克成為了奧匈帝國軍隊在俄羅斯前線的一名士兵。而在1916年6月的時候,因為伯力戰役失敗,鄔達克頭部受傷從而成為殘疾戰俘,一路顛沛流離至希洛克。據說,在1918年10月初,鄔達克在運送戰俘的火車接近中國邊境時,毅然跳車逃亡,來到了哈爾濱。民國七年(1918年)10月26日,鄔達克從東北抵達滬上,由於奧匈帝國戰敗解體,鄔達克失去了國籍,落魄的鄔達克在上海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之後在上海組建了家庭。上海庇護了鄔達克,讓他有了發揮自己才能的空間,鄔達克也用他的作品豐富了上海的輪廓,將自己對上海的熱愛寫進了城市的每個角落。設計的建築成為上海屹抹不去的城市的記憶。鄔達克參與了上海建築的黃金年代,當時上海包含國際飯店在內共有54個項目由他參與設計,鄔達克設計出了國際飯店,國際飯店也成就了他。鄔達克最終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離開上海,並於1958年10月26日因心臟病去世。
國際飯店在某種程度上成就了另一位生於中國的建築大師——
貝聿銘。貝聿銘是蘇州望族之後,他的祖父是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創建者,父親是中國銀行香港分的創建者。民國十六年(1927年),因為父親調職舉家移居上海。貝聿銘少時口才出眾,曾被認為日後會成為一名律師,但當時尚處於懵懂中,課餘只知道玩耍與看電影。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貝聿銘17歲時,國際飯店的落成成為了改變他人生軌跡的一件大事,令貝聿銘戒去玩性,下定決心要建造一座和國際飯店一樣高的大樓。後來,在他中學畢業的時候,銀行家父親曾讓他選擇學金融繼承家業或學醫,而他卻堅持要學建築,並且發誓將來要建造出和國際飯店一樣的高樓大廈。貝聿銘被父親送往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攻讀建築學,並最終成為國際知名的建築大師,當他重新回到上海時,已經是世界著名的建築大師,一生的作品成就也遠遠超過了國際飯店一座建築本身。
建設來歷
國際飯店由中國民族資本四大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鹽業銀行、金城銀行)共同投資興建,建造初衷不是飯店而是銀行,因此又名“四行儲蓄會大廈”,建成後不久追加投資改為飯店。是為中國人自己籌資建造的第一幢摩天大樓,也是20世紀30年代亞洲最先進的酒店。因其坐落在“Park Road”(派克路,即今
黃河路)故而得名“Park Hotel”。由於馬路對面是英國人開的跑馬廳(解放後改為人民公園),“Park Hotel”花園飯店之名與此環境也高度相宜,所以其英文名一直使用至今。
為取得國際飯店的施工權,當時中外7家營造廠都躍躍欲試,參與了國際飯店的投標。雖然中國企業起步較晚,外國企業當時競爭力較強。但中國知名建築家陶桂林經營的馥記營造廠憑藉承建過廣州中山紀念堂、南京中山陵等項目經驗和在建築界及百姓中的好口碑,最終拿下施工權,使國際飯店成為“中國製造”的代表。
傳說軼事
據傳,國際飯店落成後,有一個人初來上海,跑來看國際飯店,他不斷地仰起頭,結果正好有一陣風吹來,把他的帽子吹到地上。這一笑話軼事為當時人們所津津樂道,因此彼時大人常對孩子戲稱“常到南京路看國際飯店,當心被大風吹落帽子”。
歷史之最
除了高度和地理位置優勢之外,國際飯店在上海近代飯店史上還創下數箇中國歷史“之最”:最早採用酒店管理國際標準;最早使用消防自動噴淋裝置和報警系統;最早擁有客房呼叫系統;最早使用信號控制的自動電梯;最早開通中美長途電話;最早擁有金庫,且為目前唯一擁有正在使用的金庫的酒店;最早開辦員工培訓所,使用“侍應生”的名詞概念;最早擁有球隊、樂隊、合唱團和彩色印刷間。
重要活動
歷史上的國際飯店是名流匯聚之所,各界精英名人常常下榻於此,不少文人學者為飯店留下的詩、書、畫作品,成為飯店的傳世之寶。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月18日,上海各界人士在二樓舉行歡送
梅蘭芳赴蘇聯演出宴會,到會的有蘇聯大使館代辦、政界要人以及外交界、影劇界、金融界人士。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月9日,喜劇大師
卓別林來到上海。當晚,梅蘭芳、
胡蝶等文藝界名人在二樓設宴款待。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月19日,中美長途電話通話典禮在國際飯店舉行,
宋美齡、
宋藹齡參加典禮並在15樓與美國羅斯福總統的夫人通電話。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8月30日,
錢學森和
蔣英於國際飯店14樓摩天廳舉行婚禮。同年冬季,陳納德將軍與陳香梅女士於國際飯店14樓摩天廳舉行訂婚儀式。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國際飯店頂樓升起了紅旗,人民解放軍高唱戰歌踏平“十里洋場”。6月初,上海市市長
陳毅在國際飯店召集解放上海部隊團以上幹部,幾乎請來了所有解放大上海的功臣名將,舉行解放上海的慶功宴。
1959年2月16日,著名學者
郭沫若登上國際飯店頂樓並題詩兩首: “國際高樓廿四層,披襟俯瞰萬家燈,廣場浩淼如煙海,不復當年跑馬廳。雨中踏上最高樓,伸手摩雲摘鬥牛,逍欲飛升乘火箭,紅旗插到九重頭。”
1999年,國際飯店改造後曾先後接待了英國皇家芭蕾舞團、中國國家足球隊、APEC2001新聞記者團等重要任務。
2008年,鄔達克逝世50周年,匈牙利把該年稱為“鄔達克年”,並從1月22日起在上海舉辦一系列鄔達克的紀念活動,國際飯店舉辦鄔達克建築設計展。
2010年12月19日,匈牙利德布勒森現代藝術基金會向國際飯店贈送一幅鄔達克肖像畫,以表彰上海國際飯店在完整保存鄔達克歷史遺蹟和史料上做出的巨大貢獻。
所獲榮譽
2011年,國際飯店入選“中華老字號”品牌。同年,國際飯店京幫點心製作技藝被列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5年11月2日,國際飯店獲得第三屆“中國飯店金星獎”。
2016年9月,國際飯店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文物保護
1987年,國際飯店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與第一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保護類別為二類。
2006年5月25日,國際飯店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價值意義
國際飯店是上海年代最久的飯店之一,其樓頂中心旗桿作為上海城市測繪坐標原點具有重要地理意義,其價值不僅限於建築的高度,還是上海城市崛起的鮮明標誌。(澎湃新聞 評)
國際飯店是上海的地理高度,更是心理高度;是上海的城市象徵與城市文明結晶。
(中國當代作家沈嘉祿 評)國際飯店是上海最為優秀的飯店,她經久不衰的歷史與文化證明了這一點。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維克托 評)像國際飯店這樣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的老飯店,才是最具品位的。
(中國外交部前部長楊潔篪 評)參觀信息
國際飯店全年全天對外開放,不同功能分區開放時間各不相同。
公交:乘坐上海公交18路、49路、167路、312路等至人民廣場(福州路)站、北京西路西藏中路站、南京西路黃河路站、北京西路成都北路站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