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國際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於20世紀30年代開始興起於美國,並由來到美國的
包浩斯師生所推動。1932年,紐約現代藝術館舉辦了一次著名的展覽,展覽的名字是“國際風格:1922年以來的建築”(International Style:Architecture Since 1922)。除了目錄頁外,策展人歷史學家亨利·拉塞爾·希區考克(Russell Hitchcoek)以及建築和丁業設計部的年輕部長菲利普·詹森(Philip Johnson)還共同出版了一部書,書名為《國際風格》。書中介紹了16個國家的100幢建築,如果沒有這本書,展覽的影響不會很大:這本書廣為流傳,他們在書中歸納出了三個特點:
1.把建築物看作一個由面界定的“體量”,而小是一個巨大的體塊;
2.造型上的“規則性”,來自於對比例的控制,以及一個整體的結構;
3.避免使用裝飾。書中,沒有涉及任何社會、經濟、技術等問題。
簡言之,建築不再以體積,而是以容積來衡量。在未來。建築的對稱形式必須讓位給無任何裝飾的簡潔設計風格,家具等也是無任何裝飾的。
基本原理
希契科克和嬌生將國際風格歸納為三大基本原理。
第一種是“作為容量而非數量的建築概念”。使用
鋼筋混凝土搭建結構框架可以減少內部和外部的牆壁負重,所以建築的表面可以完全使用玻璃、金屬或者石材,來創造一種封閉的空間感(容量)而非密集的材料感(數量)。這種建築的內部空間的特點是有開放的可以自由移動的隔板,能夠最大限度的靈活使用空間。
第二個原理是“規律性而非對稱性的秩序設計”。建築構架的規則分配和各建築部分的標準利用創造出一種有規律性的矩形結構,而不是古典主義建築那種平衡的軸對稱。避免古典主義的對稱性也促使了一種對建築組成部分的不對稱分布的出現。
第三個原理是拒絕“濫用裝飾”。新建築依賴其材料和形式分配所固有的美來營造和諧的美感。
代表作
1.聯合國總部大廈
聯合國總部大廈(1947~1952年)作為
聯合國的象徵,體現著人類對愛與和平的美好嚮往,是集中了十國的建築大師共同完成的傑作。它簡潔明快,氣勢宏大,洋溢著現代的建築風格,是得到公認的里程碑式的現代建築,也是國際風格建築的典範。
在總部大廈建築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聯合國秘書處大廈,它位於總部大廈的中心位置,是一幢39層高的板型大樓,整體造型簡潔利落。大樓基本呈南北走向,長邊平行於河道,東西兩側立面是藍綠色的玻璃幕牆,鋪架在挑出90厘米的鋁合金框格上。南北兩側的立面則採用大理石貼面,晶瑩剔透、輕盈光潔。兩種牆面相映生輝,安寧莊重,璀璨奪目。
2.玻璃住宅
玻璃住宅位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紐坎南,是國際主義風格的代表人物
菲利浦·詹森為自己設計的私人住宅,它將密斯·范德羅的“少既是多”的原則體現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建築外觀是一個巨型玻璃盒子,中間有不透明的客房。直徑為三米的紅磚柱筒包含壁爐和浴室,將內部空間分為三個相等部分。這所玻璃住宅是詹森在建築界奠定地位和知名度的重要作品。
3.1號“高點”公寓
1號“高點”公寓是著名設計師伯索爾德·魯伯金於1935年在英國倫敦設計的。魯伯金是對歐洲的建築師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他在20世紀30年代早期移居英國,並將現代建築學的國際風格帶到英國。
高點1號位於倫敦北部。 “高點”用底層架空柱子,把整座公寓從地面“抬”了起來,能夠最大程度地留出一片區域給公共綠地。在這裡,有漂亮的花園,有網球場,孩子們的玩樂空間,壁球場,還有游泳池。每個房間都擁有充分的陽光和空氣,從觀景陽台可以自由欣賞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