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機構
國際消貧獎由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聯合設立,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具體負責評選組織工作。
宗旨
國際消貧獎的宗旨是表彰在與貧困鬥爭中作出突出成績的青少年,展示青少年艱苦奮鬥、頑強拼搏、勵精圖治的精神風貌,促進貧困地區青少年全面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堅定人們戰勝貧困的信念,實現消除貧困的目標。
獲獎條件
國際消貧獎獲得者必須是25歲以下的青少年,對改變自身命運和貧困環境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與貧困作鬥爭的過程中,不畏艱難、奮發圖強、開拓進取,表現出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贏得人們的尊敬和廣泛讚譽,同時具備以下條件之一:
1、來自貧困地區品學兼優、全面發展,在學業上不斷進步、立志成才,並取得優異成績的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以及在讀的碩士生、博士生;
2、教書育人,勤勉敬業,為培養貧困地區新一代建設者辛勤耕耘、默默奉獻,在農村國小的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
3、致力發展,勇於創新,在扶貧開發、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具有比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青年;
4、其他符合表彰獎勵宗旨者;
5、符合上述條件的希望工程實施地區的青少年優先考慮。
參選人推薦
國際消貧獎參選人採取兩種方式推薦:一是由組織推薦。二是自薦。
組織推薦須提交:
1、參選人身份證複印件;
2、參選人工作或學習照片兩張、證件照片4張;
3、推薦組織須擬寫推薦理由並簽署意見和蓋章;
4、參選人事跡簡介(不超過1000字)。
自薦須提交:
1、參選人身份證複印件;
2、參選人工作或學習照片兩張、證件照片4張;
3、三名推薦人推薦信;
4、推薦人身份證複印件及說明所從事的職業、職務;
5、參選人事跡簡介(不超過1000字);
6、相應組織擬寫的推薦理由及蓋章(相應組織指的是具有對參選人事跡簡介的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的組織或機構)。組織推薦或自薦如能提供參選人事跡資料錄象(BETACAM)則更好。
評選方式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同組織成立國際消貧獎評審委員會,負責評審組織工作。評審委員會設主席兩名(由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負責人共同擔任),執行主席一名(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負責人擔任),主持評審工作。評審委員會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設立評審辦公室,負責提名、考察、評審的日常工作和表彰獎勵的組織宣傳工作。
國際消貧獎的評選採取評審委員會現場評選的方式進行。評審委員會辦公室對各參選人的資格和事跡材料進行審核,提出20名候選人,並將候選人的事跡發表於評選委員會委託的網站,接受公眾點評。網上公眾點評情況作為評審委員會的參考依據。現場評選結果現場公布。
評選計分
國際消貧獎評選時的積分由起評分、事跡分、少數民族分、女性分、殘疾人士等幾部分組成。起評分為7.4分,事跡分為2分,少數民族、女性、殘疾人士各占0。2分。比如說一名候選人,其事跡很突出則其積分為9.4分,如果其為少數民族女性,則其總得分為9。8分。
獎項設定
國際消貧獎採取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設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5名。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聯合向獲獎者頒發“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獎牌和獲獎榮譽證書,同時,一、二、三等獎獲得者將分別獲得獎金15,000元、10,000元、5,000元人民幣。未能獲獎的候選人將獲頒“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提名獎,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聯合向提名獎獲得者頒發提名獎榮譽證書和紀念品。
國際消貧獎每年評選一次,視情況在每年底或年初適當時候開展。
往屆獲獎者
1996年12月10日,由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聯合創立的“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首屆評選活動在
北京揭曉,郭七保、陳鳳霞(女)、李勇、任國利、宋芳蓉(女,
土家族)等5名中國青少年獲此殊榮,18名青少年獲得提名獎。5名獲獎者是由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官員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新聞界人士及社會有關方面組成的評審會經投票在全國推薦的23名候選人中產生的。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將第四屆“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授予以下十人: 幫助中國邊區牧民提高生產力的
紐西蘭國際志願者艾倫·麥德莫;身殘志堅、勤學醫術、救死扶傷的山東青年
張忠;家境貧困、努力學習、照顧母親的西藏小學生次仁拉宗;認真教學、解決學校困難的重慶教師柳教軍;身體力行、帶領少數民族同胞擺脫貧困的好公僕
劉若塵;不顧自身貧寒、積極幫助失學兒童的湖北碩士研究生
馮聖兵;愛民支教、四處奔走、救助失學女童的解放軍戰士
謝國江;把科技帶下鄉,帶動村民脫貧的青年志願者樊紅平;興學辦校、給山里娃帶去知識曙光的陝西女青年鄧學麗;創業致富、不忘助人、幫助養殖戶脫貧的江西農場主
陳秋香。第四屆“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提名獎授予努爾買海提·外力等20名青少年。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將第六屆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授予10名勇於挑戰貧困的優秀青少年,以表彰他們在振興祖國、建設家鄉、改變命運、消除貧困中做出的傑出貢獻。自強不息、奉獻社會的聾人小畫家蘭珍妮和募集資金、助學支教的青年志願者李佳美獲得一等獎,各獲獎金1萬5千元;深入山村、支醫扶貧的護士朱艷,助人為樂、勇斗案犯的人民警察胡生輝,立志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改變家庭、家鄉貧窮落後面貌的大學生曾令發獲得二等獎,各獲獎金1萬元;身殘志堅、挑戰生活的好少年何勇欽,教學成績突出、職業道德高尚的彝鄉女教師
陳愛華,刻苦求知的希望工程救助生、清華學子
曾龍,立足特困鄉村、探索智力扶貧的鄉村教師熊自聰,青春育桃李、熱血獻山村的女教師戴學鈺獲得三等獎,各獲獎金5千元。
獲獎人事跡
山西省離石市24歲青年農民
郭七保,立志造林治荒,改變家鄉面貌,四年植松柏5100畝,育經濟林2100畝,開墾菜地450多畝,使昔日1.2萬畝荒山改變了模樣。
廣東省華南師大25歲的女大學生
陳鳳霞,熱心公益事業,三年前放棄優裕的僑鄉生活,志願到偏僻山區清遠縣白灣鎮當鄉村教師,並積極動員社會力量關心和幫助貧困地區兒童,使白灣鎮基礎教育事業明顯改善。
甘肅省慶陽中師17歲的學生李勇,因家庭貧困,母親早逝,他利用課餘時間和假期打工掙錢,邊照顧癱瘓的父親邊繼續學業,多次被評為“
三好學生”,1995年曾獲全國國中化學競賽甘肅賽區一等獎。
山東省沂源一中16歲中學生任國利,家庭貧困,接受“希望工程特別獎學金”的資助,刻苦自勵,發奮成才,1996年榮獲第十三屆奧林匹克物理競賽山東賽區特等獎,全國奧林匹克物理競賽二等獎,現已被北京大學物理系免試錄取。
湖北省五峯縣24歲代課女教師宋芳蓉,從15歲起獻身山區教育事業,一人辦一校,在寄宿制學校里既當老師又當保育員,工資大部分為學生墊付了書本費,她教的學生及格率、合格率、高分率連續六年在全鄉12所學校位居前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