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契約安排與交易博弈》是2006年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鴻。
基本介紹
- 書名:國際貿易、契約安排與交易博弈
- ISBN:9787810885256
- 出版社: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 裝幀:平裝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作 者: 張鴻 著
出版時間: 2006-05-01
版 次: 1
頁 數: 372
所屬分類: 圖書>>其它分類
內容簡介
論文研究交易的形成過程,分析交易活動引起的交易當事人的契約安排、交易組織和交易當事人間的博弈及其共同選擇。 實際交易活動經驗顯示,同類交易當事人間的競爭並不完全以價格作為決定因素,也不完全依靠各種博弈技巧作為穩定和擴大市場占有的主要工具。交易的拓展和穩定實現更多地依靠一致同意原則,依靠建立在買方和賣方交易當事人之間的適當的“關係”或“網路”以及各交易當事人團隊的合理組織來保證。各種交易理論已經廣泛探討了具有多樣性的市場結構、貿易現象及其規律並進行了相應的理論解釋。這些研究還分析了交易對企業結構的影響、各種中間組織、制度和政策選擇、各種形式的一體化的形成和發展的理論及實踐問題。但是,這些與交易密切相關的理論性結論,如對契約完全性的理論解釋、對交易費用的定義與計算等等,需要進一步完善;各理論間的聯繫還需要進一步明確。為了更好地解釋各種貿易現象,如非價格性競爭、長期交易關係的形成、交易的穩定性控制、交易團隊的組織原則,等等,還需要研究以契約(或契約)形成為標誌的交易形成原則、過程及交易活動的組織和博弈等問題。 《國際貿易、契約安排與交易博弈》從交易的形成和實現過程出發,分析交易當事人共同選擇的形成原理及其對交易的各種影響,研究交易當事人間交易“關係”、“網路”的形成。交易中的共同選擇包括三個主要方面,即①有關交易當事人(如賣方與買方)為實現交易,確定契約條件並簽立契約的共同選擇,以契約形成為標誌;②各交易當事人為實現交易進行的相關選擇,如交易當事人團隊內部組織、內部結構調整、對市場環境的適應和市場策略的制定等;③同類交易當事人的共同選擇,如維持競爭秩序的同業慣例、建立保證質量並降低交易費用的基本標準系統等,是對外界環境的影響與調整。 研究的基礎包括兩個主要方面:①對實際交易活動的總結和抽象,包括各種形式的簡單的交易活動(如單純的貨物或服務貿易)以及各種大型複合交易,如技術、工業、貿易及服務有機結合的大型工程項目承包實踐。為使分析具有一般性意義,分析以國際貿易為背景。②有關的理論成果,包括各種經濟理論,如一般均衡理論、國際經濟學理論、契約理論和制度經濟學理論、國際稅收、公共經濟學理論等;也包括一些基礎學科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如數學、控制理論、法律理論等等。 主要思路是,繼續阿羅——德布魯(AD)模型對商品的分類並根據交易實踐進行完善。根據交易的具體需要,將特定的交易細分為具有一定外部功能特徵的單形,單形(而不是交易)將作為基本分析單位。契約的形成過程就是各交易當事人通過討論和談判,調整交易目標函式並實現交易目標函式一致化的過程。契約同調模型研究和描述這個過程。 《國際貿易、契約安排與交易博弈》共分為三個部分共九章。導論討論了選題意義,即分析與解釋交易活動中價格選擇與非價格選擇的相關關係,也分析了這種關係引起的各種市場活動。這些對價格及非價格選擇的研究,其理論結論應當符合交易實際並可以用於指導交易實踐。論文的第一部分為第一章和第二章,回顧了有關交易理論、契約理論及交易活動歷史與現狀的主要線索、基本結構和典型模型。根據交易實踐,商品交易的完整過程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即可行性研究、契約(協定)形成、履約。其中,契約形成階段確定對整個交易的要求和安排,該階段是交易的核心。第二部分(第三章至第六章)探討和構建反映契約形成機制的契約同調模型。分析構建競爭環境(局部大型經濟)、情勢變更引起的契約調整、代理的作用、交易當事人間的長期交易關係、交易費用計算及交易穩定性控制、契約的完全性等問題。根據契約同調模型,交易當事人首先決定交易的基本規則、框架結構和非價格安排,在此基礎上決定交易價格,即市場競爭的決定因素首先是交易當事人間就交易規則與框架取得一致(即決定價格的有關技術基礎),其次才是價格決定。第三部包括第七章至第九章,分析了交易當事人為交易進行的其他選擇,包括交易當事人的組織、交易當事人對交易活動的適應、交易當事人內部結構調整、交易活動引起的外部環境變化等問題。對於某項具體的交易(即在短期內),交易當事人無法改變其所處市場環境,只能設法適應其面臨的交易約束。在可能進行多次大量類似交易的情況下,交易當事人將根據交易需要設法從穩定交易(成交和履約)、節約交易費用和提高交易效率的角度適應或調整其面臨的交易環境。這些調整的內容主要包括選擇適當的交易形式、交易當事人內部結構和團隊組織的調整、對市場環境的適應和調整;還包括通過交易當事人的集團性行動,設法影響管理當局調整交易當事人面臨的市場和制度環境。最後,對契約以及相關的交易博弈問題進行比較分析和小結,分析了交易“超調” 現象的內涵及其運行機制,討論了典型案例。 論文探討了有關理論及實務問題,主要理論創新點包括 (1)分析了交易的基本原則,即交易的形成以契約簽立和實現為標誌,契約的簽立與實現是交易當事人的共同選擇。交易中的共同選擇包括交易當事人為實現交易,簽立契約的共同選擇,以及為實現交易進行的相關選擇,如交易當事人團隊內部及同類交易當事人的共同選擇等。前者以契約的形成為標誌,後者的實現則通過交易當事人的交易團隊組織、對市場環境的適應以及為實現交易對外界環境的影響與調整。其中,價格決定和交易約束(包括默視條件)的確定是交易選擇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交易約束是價格決定的主要基礎。這種觀點深化了對交易問題的分析和認識,如果將交易約束看作常量,交易選擇就取決於價格,這時的結論與傳統的交易理論的結論一致。 (2)契約同調模型的建立。契約同調模型認為,不同地域(如國內貿易、國際貿易或區域性貿易)、不同結構複雜性商品或交易複雜性的交易活動具有一致的抽象特徵。契約的形成機制相同,所不同的是交易約束的多少、商品和交易結構的複雜程度。契約包括價格決定和非價格安排(交易約束),價格不再是交易的惟一決定因素和分析對象。契約同調模型可以清楚地解釋和說明契約的天然不完全性。 (3)不完全競爭中的“局部大型經濟”。利用“局部大型經濟”,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交易(即使是壟斷競爭)中近似完全競爭的形成。 (4)提出交易穩定性控制思想,分析了穩定性控制的重要性及基本思路。穩定性控制包括外部穩定性控制和履約過程的穩定性控制兩個重要方面。 穩定性控制的基礎是實際控制權安排。 (5)提出一種交易費用計算方法,將交易費用劃分為制度性交易費用、結構性交易費用、組織性交易費用、失敗交易的費用分攤等四大類,明確了交易費用的定義、結構及其計算方式。交易過程中可以因此獲得確定的交易費用計算方法。 (6)分析了交易中的“超調”現象。利用交易費用和“超調”分析,探討了重複(或長期)交易關係的形成及其帶來的利益。 (7)探討和解釋了或有商品的交易博弈結構,即合作博弈與非合作博弈結合的結構。 (8)對交易有關問題的理論探討,包括對代理的職能、發生情勢變更時進行契約調整的可行性、交易要求進行的組織結構調整、交易當事人對環境的適應與改造、一體化問題等,還分析了契約結構選擇和決定的簡單化原則。此前這些問題的許多經驗性結論已經廣泛套用於交易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