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的中國理論

國際法的中國理論

《國際法的中國理論》是2017年3月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志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法的中國理論
  • 作者:何志鵬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3月
  • 頁數:381 頁
  • 定價:8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1970640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屬於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項目。本書兩位作者長期從事國際法基礎理論研究,作者就書中的每一個命題都進行了獨立的思考,並提出和論證了許多具有創新性的觀點。

作者簡介

何志鵬,男,1974年2月生,滿族,黑龍江雙城人。現為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國際法與比較法研究所執行所長。 孫璐,女,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副研究員。

圖書目錄

導論強國之路的方式選擇
第一章國際法中國理論的必要性
一、導論
二、國際法中國理論:概念界定
(一)國際法的中國理論是一種理論
(二)國際法的中國理論立足中國
(三)國際法的中國理論關涉國際法
三、國際法具備一國理論之可能
(一)國際法理論與全球普世觀念
(二)國際法理論與西方文明的主導性
(三)國際法中國理論的現實可能性
四、國際法與中國的互構:歷史檢視
(一)國際法視野內的中國
(二)中國視野內的國際法
五、供給國際法中國理論的意義
(一)中國外交工作的實踐者
(二)中國的國際法研究者
(三)中國國際法教學的參與者
(四)中國之外的國際法理論家的實踐者
六、中國國際法理論形態的檢視
(一)中國國際法理論探索的嘗試
(二)中國國際法理論形態的不足
(三)國際法中國理論的建構環境
七、小結:宏大目標、點滴努力
第二章當代中國國際法觀念的形成
一、問題的提出
二、從鴉片戰爭到《馬關條約》:近代中國與國際法相遇的屈辱
(一)19世紀的國際法:公正外衣下的強權
(二)19世紀的中國:沉睡的巨人
(三)19世紀中國與西方的相遇:屈辱的現代化之路
(四)清朝後期士大夫的國際法觀念
(五)中國文化對法律的忽視
三、從清末變法到北洋政府: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掙扎奮進
(一)在理想主義中沉淪的國際法
(二)清末民初的社會演進與思想啟蒙
(三)國際法與中國的相處
(四)中國學界對於國際法的研習和批判
四、從廢約運動到創製聯合國:中國對國際法的積極參與
(一)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初期的國際法:舊秩序的危機與新秩序的構想
(二)抗日戰爭中的中國:在艱難中奮起
(三)“二戰”中的中國與國際法:廢約與參與設計戰後秩序
五、從中國內戰到兩岸對峙:體制外國家的邊緣化心態
(一)冷戰對峙中的國際法
(二)在冷戰的尷尬中壯大的中國
(三)冷戰時期中國社會的法律環境
(四)冷戰時期中國與國際法雙向邊緣化的關係
六、改革開放與和諧世界:中國重歸國際體制並逐漸強大
(一)從合作發展到全球治理:國際巨觀主題的變化
(二)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與文化發展
(三)中國國際法研究的復興與法律意識的欠缺
(四)中國對國際法治的支持與距離
七、小結與展望
第三章新中國國際法理論的奠基
一、導論
二、大國之路的起程:冷戰中的國際法立場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對既有國際法律環境的回應
(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了國際法的“不結盟道路”
(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確立了國際法中國立場的基調
三、大國之路的理念:五項原則的核心指向
(一)強調國家主權,倡導獨立自主
(二)關注小國權益,反對大國霸權
(三)超越零和博弈,推進互利合作
四、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於國際法理論的意義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現實主義取向
(二)國際法秩序的現實主義闡釋的必要性
五、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於中國國際法發展的意義
(一)中國政府一以貫之國際法觀念的表達
(二)國際法原則體系的拓展和深化
(三)中國和平發展大國形象的塑造
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於中國國際法理論未來的啟示
(一)認真對待並積極傳遞國際法的中國理念
(二)在持續穩定和與時俱進之間尋求平衡
(三)獨立與共處是國家的根本需求
(四)在實踐界與理論界之間促進有機融合
七、小結:和平共處原則的生命力
第四章新中國國際法理論的發展——萬隆會議與求同存異外交理念發展探究
一、導論
二、求同存異外交原則的形成與內涵
(一)求同存異外交原則的確立
(二)求同存異外交原則的指向
(三)求同存異與和平共處的契合
三、求同存異理念與中國國際法理論的發展
(一)參與國際規則的積極表達
(二)樹立國家主權的優先地位
(三)強調國際合作的建設意義
(四)復興發展權的理念與制度
(五)萬隆會議積累的國際法治發展模式經驗
四、求同存異外交理念對於中國的意義
(一)求同存異對於和平共處原則的補充及積極作用
(二)偏離和平共處與求同存異的負面效應
五、求同存異理念與中國國際法理論的發展之路
(一)和平共處與求同存異理念在中國國際法觀念總體脈絡中的位置
(二)和平共處與求同存異在中國國際法思想中的後續發展
六、小結與啟示
第五章國際法中國理論的認識基礎
一、問題的提出
二、國際法的理論譜系與中國觀念的立足之基
(一)法學理論流派譜系中的國際法觀念
(二)國際關係理論稜鏡中的國際法觀念
(三)深刻立足於現實的國際法中國觀念
三、國際法中國觀念的務實維度:防範盲目樂觀
(一)國際法規範不成體系的狀況
(二)國際法統一實施機構的缺乏
(三)國際法人本主義價值的迷思
四、國際法中國觀念的客觀維度:拒斥虛無主義
(一)國際法在國際事務中的約束力
(二)國際法的不確定性與秩序指向
五、國際法中國觀念的目標維度:堅持國家本位
(一)國際法體系與進程的國家中心性
(二)國際法發展的國家權力驅動結構
(三)國際法運行的國家實力塑造特徵
六、小結
第六章國際關係憲法之治的中國觀念
一、問題的提出
二、國際關係憲法之治的不同層次
(一)一套系統化的法律規則
(二)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運作體系
(三)在規範和機制內隱含的道德訴求
(四)“國際關係的憲法之治”與“國際法治”
三、國際關係憲法之治的價值分析
(一)國際關係的憲法之治意味著國際關係的穩定化
(二)國際關係的憲法之治意味著國際關係的效率
(三)國際關係的憲法之治意味著對於弱者的保護
(四)提升國際法的操作性和法律性
四、國際關係的憲法之治的條件與阻礙
(一)結構障礙
(二)話語缺陷
(三)運行困境
(四)主權兩難
五、小結
第七章中國國際法理論中的發展觀
一、導論
二、規範迅速增加,但規範主旨未變
(一)國際法規範增加的表現
(二)對於國家利益的關注沒有變
三、行為體在拓展,但核心主體未變
(一)國際法中的行為體日益多元化
(二)國家的核心主體地位沒有變
四、運行方式強化,但弱法狀態未變
(一)國際法實施體系的增強
(二)大國政治的主旋律沒有變
五、國際法變與不變的深層原因
(一)國際法變革的原因
(二)國際法未變的原因
六、小結與啟示
(一)對國際法變與不變的歸結
(二)國際法變與不變對中國的意義
第八章國際法中國理論的成就與展望
一、導論
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際法學科的發展階段與發展路徑
(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際法的發展階段
(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際法的發展路徑
(三)改革開放以來國際法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三、中國國際法的主要理論板塊和支架性理論
(一)國際公法的理論結構
(二)中國國際法的支架性基本理論
四、中國國際法研究的重要論域
(一)國際人權法的問題
(二)對國際法新概念的理解:對一切的義務
(三)批判地認識“保護的責任”
(四)國家及其財產豁免
(五)國際海洋法
(六)辯證認識貿易與相關價值目標的關係
(七)中國主導的國際制度體系
五、中國國際法研究的基本經驗
(一)對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的關注拓展了中國國際法研究的領域
(二)對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的分析豐富了中國國際法研究的視角
(三)對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的融入提高了國際法研究的水準
六、國際法中國理論的構建路徑
(一)注重借鑑和吸收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先進經驗
(二)明確中國立場,聚焦中國問題
(三)以精細而堅實的論證提升理論的信度
(四)樹立鮮明核心價值觀引領國際法理論的方向
(五)形成良性互動的正反饋模型完善學術創新機制
七、小結
結論中國國際法理論的未來展望
一、迎接中國國際法的偉大時代
二、建立中國國際法的理論自信
三、塑造中國國際法的理論框架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