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文化論

國際文化論

《國際文化論》是 2011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出版圖書,作者是 (日)平野健一郎。本書以抵抗和文化觸變為視角,來理解亞州人們如何為近代化付出艱苦的奮鬥,並針對此一事實進行嘗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文化論
  • 作 者:(日)平野健一郎
  • 出 版 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2-1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作 者:(日)平野健一郎 著
出 版 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時間:2011-2-1
版 次:1
頁 數:262
字 數:227000
印刷時間:2011-2-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00085140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於理解或預測當今、未來的國際社會的動向。讀者在閱讀本書的內容後即可明白,筆者所建構的國際文化論框架,是為了能進一步理解過去、近代的亞洲國際關係,並進一步加以系統把握。概言之,要讓東亞近代國際關係史之整體與部分(每個國家的近代國際關係史)的系統性理解成為可能,而摸索這種具有一貫性的說明方法,結果就促成了本書的誕生。本書以近代中國、朝鮮、韓國、日本的歷史過程為素材,即為不言可喻的事實。另方面,本書顯然並不局限於素材的特殊性,並將之與文化、文化變化的動態等一般屬性進行比較,再來理解東亞的國際關係史。又本書曾先被翻譯成朝鮮文,此次更有幸被譯成中文,或許可以說以文化觸變論、國際文化論來理解亞洲近代史的方法,已經成為東亞的共同財產了。

作者簡介

平野健一郎
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特任教授,人間文化研究機構地域研究推進中心負責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畢業於東京大學教養學部。後赴哈佛大學攻讀歷史學,獲歷史學與東亞研究博士學位。畢生專攻國際關係的文化理論、近代東亞國際關係史,並開創國際文化論。他在國際關係史方面主要從事以滿洲為中心的中日關係史研究,也是日本戰後國際文化論研究領域的領航者,長期領導該領域的學術研究。另,曾擔任亞洲政經學會第11任理事長(1989~1991)、日本國際文化學會首任會長(200l~2005)。?表著作有:《國際文化論》(東京大學出版會,2000年)。主要編著有:《國際關係論的前沿(2)近代日本與亞洲——文化交流與文化摩擦》(東京大學出版會,1984年);《亞洲的國民統合》(東京大學出版會,1988年):《國際關係論》(東京大學出版會,1989年);The State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Perspectives from Fast Asia(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1993);《國際文化交流的政治經濟學》(勁草書房,1998年);《戰後日本的國際文化交流》(勁草書房,2005年):《日中戰爭時期中國的社會與文化變容》(東洋文庫,2007年);《構建東亞共同?3 國際移動與社會變容》(岩波書店,2007年);《日中戰爭國際共同研究3日中戰爭期中國的社會與文化》(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10年)等。

目錄

中文版序言
譯序
卷首語
第一章 序論
一、文化觀點下的國際關係
二、國際交流、文化交流與全球化
第二章 國際關係中的文化
一、何謂文化
1.文化的諸定義
2.文化的普遍性與個別性
3.觀察國際關係所必要的文化掌握法
4.文化的體系性
5.文化要素的多義性
二、國際關係中的文化
1.國際關係的文化性
2.國際關係單位的文化性——民族國家、民族文化
3.國際關係單位的文化性——族群性
4.國際關係的關係具文化性
5.自己與他人
6.人、物、訊息的國際移動
三、文化和文明
1.“文明的衝突”
2.文化的摩擦
3.文化與文明
第三章 文化的變化
一、內發的變化和外發的變化
1.發明、發現
2.借用、模仿
3.傳播
4.文化的類似性
二、文化進化論
1.野蠻、未開化、文明
2.近代西歐
3.從進化到變化
三、文化變容論
1.殖民地文化、印第安保護地文化
2.文化進化論的破綻
3.文化變容論的登場
4.文化相對主義
第四章 文化的接觸和變容
一、文化觸變研究的登場
1.文化的接觸和變容
2.1936年的“研究備忘錄”
3.文化觸變過程的模式
4.文化體系的安定與動搖
二、外來文化要素的傳播和選擇
1.外來文化要素的傳播→呈現
2.拒絕→抹殺
3.過濾器
4.接觸→無變化
三、文化的搬運者
1.文化要素的搬運者
2.快速的媒體與遲緩的媒體
3.留學生、聘僱外國人
4.傳教士、殖民地行政官員
5.技術合作者
6.外國旅行者
7.接觸狀況
第五章 對文化觸變的“抵抗”
一、外來文化要素的受容
1.第一次選擇
2.文化受體的文化特性
3.文化觸變的環境
二、文化抵抗
1.文化要素間的機能關聯
2.文化抵抗
3.本土與外來
4.抵抗的重要性
三、抵抗運動
1.抵抗的必要性
2.抵抗的各種形式
3.抵抗運動
4.本土主義·國粹主義·文化民族主義
5.文化危機與邊緣人的作用
第六章 文化觸變的結果
一、文化因素的重新解釋
1.文化因素的重新解釋
2.文化的翻譯
3.“中體西用”與托古
4.文化因素之多義性的意涵
二、文化的重新構成
1.文化的重新構成
2.文化的整合
三、文化觸變的結果
1.文化觸變的結果
2.編入、同化、融合、隔離
3.日本文化的多重結構
四、文化觸變的創造力
1.文化觸變與世代、性別
2.文化觸變發生的部位——文化結構的說明
3.“文化焦點”論
4.需要性
5.文化觸變的創?性
第七章 抵抗的文化觸變
第八章 從文化觸變論看近代亞洲及日本的文化
第九章 文化變容與文化交流
第十章 結束語
附錄
研究指南2.專題研究討論報告事例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