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戲劇

國防文學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革命戲劇,是左翼戲劇運動在中國民族革命新高潮來臨後的擴大和發展。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日急,民族危機深重,中國共產黨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同時,致力於改善和加強對革命文學和戲劇運動的領導。1936年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解散,並提出國防文學口號後,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也宣布解散,轉而組織戲劇界抗日統一戰線組織──上海戲劇界聯誼會(又名戲劇界俱樂部,由章泯、趙丹、金山、陳鯉庭等負責)和上海劇作者協會(由張庚、周鋼鳴負責),提出國防戲劇口號,以廣泛團結愛國劇人,開展救亡戲劇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防戲劇
  • 性質:革命戲劇
  • 情況國防文學影響下
  • 時期:左翼戲劇運動
同年 2月,上海劇作者協會制定並發表《國防劇作綱領》,規定國防戲劇創作應以揭露日寇的殘暴、批評一切不利於抗日的思想和言論、歌頌民眾的抗日情緒和行為作為主要任務。嗣後,協會成員創作出大量國防劇作,分別刊登在《光明》、《婦女生活》、《讀書生活》、《生活知識》、《戲劇時代》等雜誌上,有力地推動了國防戲劇的演出活動。國防戲劇作品如於伶(尤兢)的《回聲》、《漢奸的子孫》、《撤退趙家莊》、《浮屍》,洪深的《走私》、《洋白糖》,張庚的《秋陽》,夏衍的《都會的一角》、《賽金花》等在上海及其他城市的劇場、工廠、學校廣泛上演。其中《賽金花》由四十年代劇社在上海首演,連演20餘場不衰,觀眾達3萬人次。在南京演出也深受歡迎,但遭到國民黨當局的禁演,造成轟動一時的“《賽金花》事件”。
“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防戲劇發展為抗戰戲劇運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