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建設:生存發展的安全保障》簡介: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不想成為軍事家的軍人或軍事愛好者,也不是真正好的軍人和愛好者。而要成為一名軍事家,也許(僅僅是也許)存在著某種天賦,但絕對離不開後天的軍事理論的學習和軍事實踐的錘鍊。《未來軍事家學識叢書》針對當代職業軍人和廣大軍事愛好者的特點和興趣,特別是針對這個群體中廣大基層官兵、莘莘學子和社會青年的特點和興趣,從中外軍事歷史、軍事理論、軍事科技、軍事文化和戰爭實踐或軍事實踐等等所匯聚的軍事知識海洋中,萃取其精要和“管用”的知識,精心打造了一套軍事知識與軍事精神的文化大餐,傾力鉅獻,是以饗之。《國防建設:生存發展的安全保障》是其中分冊《國防建設:生存發展的安全保障》。由王道偉、陸惠燁擔任主編。《國防建設:生存發展的安全保障》主要介紹了古今中外各國國防建設的歷史及發展。
基本介紹
- 書名:國防建設/未來軍事家學識叢書
- 出版社:藍天出版社
- 頁數:293頁
- 開本:16
- 作者:王道偉 陸惠燁
- 出版日期:2011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9405383, 7509405386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武裝力量規模結構:依何而定?
陸軍:最古老的軍種
美國陸軍:模組化
俄羅斯陸軍:雄威猶在
德國陸軍:第一支消失的軍種
法國陸軍:多功能部隊
印度陸軍:南亞雄獅
朝鮮陸軍:反常的擴編
海軍:21世紀最常用的軍種
美國海軍:全球作戰
英國海軍:重造全球艦隊
法國海軍:全面轉型
印度海軍:東進西出南下
俄羅斯海軍:紙老虎乎?真老虎乎?
日本海軍:走向遠洋
空軍:帶翼的劍
美國空軍:全球行動
俄羅斯空軍:舊貌換新顏
英國空軍:聯盟作戰
印度空軍:飛出南亞
以色列空軍:傲視大漠
中國人民解放軍:邁向信息化
天軍:即將出現的新軍種
後備軍:戰爭潛力
美國後備軍:國防軍的影子
英國後備軍:企業唱主角
以色列後備軍:國防軍主力
瑞士:全民皆兵
第二章 博弈的空間——戰場建設
傳統戰場建設:設施化為主
中國長城:傳統戰場建設的經典
馬其諾防線:傳統戰場建設的終結
現代戰場建設:數位化主導
地理空間基礎框架建設:勾勒數位化戰場空間
氣象環境建設:掌控數位化戰場天況
海洋戰場環境建設:駕馭數位化海戰場
數據鏈建設:打造數位化戰場的中樞神經
地域通信網建設:布設數位化戰場柵格
網路中心戰:數位化戰場的基石
第三章 制勝的基石——國防科技工業建設
美國國防科技工業:獨占鰲頭
俄羅斯國防科技工業:強勢歸來
英國國防科技工業:老當益壯
法國國防科技工業:政府廣泛介人
德國國防科技工業:精中求勝
印度國防科技工業:離不開外援
以色列國防科技工業:小國家大軍工
韓國國防科技工業:邁向全球化
日本國防科技工業:戴著枷鎖的猛獸
第四章 潛力的挖掘——國防動員建設
動員體制:快速有效動員的保證
政治動員:吹響戰爭的號角
武裝力量動員:戰爭動員的核心
人力資源動員:戰爭力量之源
科技動員:現代戰爭動員制高點
民船總動員:進攻馬島的“第四軍種”
軍工動員的絕唱:“民主”國家的兵工廠
動員潛力:戰爭能否持續的關鍵
動員能力:巧能補劣
強制動員:徵收徵用
徵兵制:合法的“抓壯丁”
秘密動員:達成戰爭突然性
動員時機:通往戰爭主動權的密鑰
工廠大挪移:戰時工廠搬遷
第五章 戰爭大動脈——國防交通建設
國防鐵路交通:投送能力最強
國防航空交通:投送速度最快
國防公路交通:投送方式最活
國防水路交通:投送成本最低
國防管線交通:流體物資動脈
參考文獻
文摘
首先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美國陸軍發展到今天的模組化的一個大致歷程。
2004年以前,美陸軍採用的基本是“精銳陸軍”和“21世紀部隊”兩種編制體制。前者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後者產生於90年代。“21世紀部隊”編制是美陸軍為其數位化重型師量身定做的。數位化第4機步師就是“21世紀部隊”師(但該師已於2004年12月16日正式轉為模組化體制)。“精銳陸軍”和“21世紀部隊”編制體制均以師為基本戰術作戰單位,師一級的編制框架也基本相同。主要的不同點在於機動作戰旅和營級的結構。“21世紀部隊”將每個作戰營下屬的連從4個減為3個,並為每個營配備前方支援連,所以相對而言,裝備更輕、自我保障能力更強。“21世紀部隊”與“精銳陸軍”編制相比,雖沒有革命性的變化,但增加了司令部人員的數量,強化了信息化指揮與控制功能。擴編了軍事情報營,換裝了新型無人機並在旅一級增加了偵察連,因此提高了部隊信息化作戰能力。
在“精銳陸軍”和“21世紀部隊”兩種編制下,美國陸軍共編有5類10個作戰師(也有說6類的,就是增加了一種中型師,由斯特萊克旅混編而成):2個裝甲師,包括第1裝甲師、第1騎兵師;4個機步師,包括第l、2、3、4機步師;2個輕步師,分別為第10山地師、第25輕步師;1個空降師,即第82空降師;1個空中突擊師,即第101空中突擊師。其中,裝甲師主要編有2個裝甲旅、1個機步旅、1個戰鬥航空旅、1個工兵旅、1個師炮兵、1個師支援司令部、1個防空炮兵營等,編制員額為17948人;機步師主要編有2個機步旅、1個裝甲旅、1個戰鬥航空旅、1個工兵旅、1個師炮兵、1個師支援司令部、1個防空炮兵營等,編制員額為18169人;輕步師主要編有3個輕步旅、1個戰鬥航空旅、1個師炮兵、1個師支援司令部、1個工兵營、1個防空炮兵營等,編制員額為10632人;空降師主要編有3個空降步兵旅、1個戰鬥航空旅、1個師炮兵、1個師支援司令部、1個工兵營、1個防空炮兵營等,編制員額為12939人,戰時可以增配1個機降輕型坦克營;空中突擊師主要編有3個空中突擊步兵旅、1個戰鬥航空旅、1個師炮兵、1個師支援司令部、1個工兵營、1個防空炮兵營等,編制員額為15757人。
那么,美軍的“數位化”又是怎么回事呢?實際上,數位化即“建立信息優勢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來審視美軍一系列調整計畫,實行模組化並沒有偏離根本宗旨,也就是說模組化要以數位化為基礎才能實現。例如,陸軍當初決意研發“斯特萊克”輕型裝甲車,固然是陸軍重型部隊在科索沃部署遲緩吃了虧,但深層原因還是企圖用信息優勢取代裝甲優勢,因此強調“斯特萊克”車也要裝備“21世紀部隊旅及旅以下作戰指揮系統”等系統。還有未來最終要實現的“未來戰鬥系統”,儘管包括十幾種有人和無人作戰平台,但最重要的還是依靠數位化的C。ISR系統實現跨平台聯網,使平台之間能及時、可靠、方便地交換和共享信息,實施以網路為中心的作戰。因此,模組化並不是不要數位化,而是只要建立“信息優勢”這一根本宗旨不變,數位化的地位和作用就毋庸置疑。一些有關的新計畫不是要取消數位化,而是對數位化的完善和發展。雖說近幾年,美軍不再把數位化計畫掛在嘴邊,但數位化的成果必將成為美軍向“模組化”轉型的基石。
美軍第4機步師於2000年年底完成了數位化改編,總兵力由18169人縮減到15719人;每個機動作戰營中連的編制數量由4個減至3個,連的編制不變;機動作戰營中的主戰坦克或步兵戰車數量由58輛減至44輛,使全師的戰略戰役快速部署能力得到較大提高;迫擊炮排裝備配備標準化,每排配備4門120毫米口徑迫擊炮;步兵排人員編制標準化,每排下轄3個班,每班9人,撤編了工兵旅,為3個機動旅各增編1個工兵營;撤編了防化連。在指揮控制上,突出表現在裝備了“21世紀部隊旅及旅以下作戰指揮系統”等新型指揮控制裝備,系統由計算機硬體、軟體及定位導航設備和通信接口等組成,能夠向指揮官、參謀人員、武器平台和運動中的單兵提供近實時態勢感知,既能與武器平台通信設備接口,又能與陸軍戰術指揮控制系統接口,為該師提供了其他部隊無法企及的態勢感知能力和指揮控制能力。同時,裝備了戰術網際網路,能夠進行網路化作戰,戰術網際網路由陸軍的3個主要戰術通信系統,包括單信道地面與機載無線電系統、增強型定位報告系統和移動用戶設備,可通過衛星實現超視距通信。戰術網際網路能夠與“21世紀部隊旅及旅以下作戰指揮系統”兼容,實現戰術級用戶之間的無縫連結。在裝備上,增編了“哨兵防空雷達”和“影子200、戰術無人機等新型偵察裝備,並為每個機動作戰旅增編了1個偵察連,並將建制內1個9門制多管火箭連擴編為1個由3個6門制連組成的多管火箭炮營,並配備陸軍戰術飛彈系統,增強了遠程火力打擊能力。
但不管是精銳陸軍還是數位化師,都存在基本作戰單位過大(每個師10000~18000人),難以適應各種規模作戰的需要。面對頻繁發生的小規模衝突,美陸軍往往只需要動用陸軍師的一小部分,而陸軍師就如同一張100美元的大鈔,如果要動用這個師的任何一種能力,就必須破開這100美元。而一旦從師內調出部分兵力,師的整體作戰能力就會受到影響,這也正是美軍決心在“數位化”的基礎上實施“模組化”的原因。
序言
世界著名軍事家拿破崙曾經說過:“每一個士兵的背囊里都有一根元帥杖。”細細地品味這句名言,說得多么的好啊!它告訴我們:每一位將帥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從士兵或基層軍官成長起來的;同時,任何一個士兵,都有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而一步步地獲得晉升——從尉官到校官、從校官到將官,甚至榮膺元帥。
我們看到,拿破崙自己就是出生於科西嘉的一戶破落貴族家庭,從一名律師的兒子,在接受了一定的軍事理論教育之後,先是被任命為炮兵少尉,繼而中尉、上尉,在土倫戰役中一舉成名並被破格晉升為準將,再後來,一步步地成為法國的最高統帥。而拿破崙旗下的元帥之中,據說,著名的內伊元帥是一名普通箍桶匠的兒子,拉納元帥是一名普通士兵的兒子,而以勇敢著稱的勒費弗爾元帥則曾是一個目不識丁的士兵……歷數古今中外的著名將帥或軍事家——呂望、曹劌、孫武、吳起、田忌、孫臏、韓信、李廣、曹操、諸葛亮、周瑜、祖逖、拓跋燾、李世民、李存勖、狄青、岳飛、成吉思汗、朱元璋、戚繼光、努爾哈赤、鄭成功、毛澤東、朱德、彭德懷、劉伯承,亞歷山大、漢尼拔、愷撒、古斯塔夫、蘇沃洛夫、庫圖佐夫、克勞塞維茨、恩格斯、福煦、麥克阿瑟、朱可夫,等等等等,——這些燦若星辰的軍事翹楚,又有哪一位天生就是將帥或軍事家的呢?不論他們是出身官宦商賈之家,還是出身布衣貧民之室,也不論他們曾受訓於著名軍事院校,還是博古通今自學成才,更不論他們是文官還是武將或是文武兼備,他們都共同地經受了一定的軍事理論和相關知識的薰陶、特別是經歷了戰爭或軍事實踐的錘鍊,於是才有了一個由低級軍階到高級軍階的發展進步歷程。
那么,欲問未來軍事家的成長和出現,會有什麼例外嗎?回答是:概莫能外!“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打造未來的軍事家,只能是從“源頭”也即從現在著手——學習軍事理論、把握相關知識,並在戰爭或軍事實踐中增長才幹、得以提高。我們的這一觀點,或許會引來這樣的質疑:在今天相對和平時期,沒有實際的烽火硝煙的“戰爭熔爐”,未來軍事家這一“鋼鐵”何以能夠煉就?我們認為: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如果不能直接地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那就只有間接地從前人的戰爭和他人的戰爭中學習戰爭。縱觀歷史,幾乎沒有哪一個偉大的統帥不曾認真地研讀過前人的兵書戰策;那些初出茅廬便脫穎而顯出治軍才幹的傳奇人物,也都是因為他們善於藉助間接經驗的基石,從而為自己建造了戰爭藝術的金字塔。在人類戰爭史的長河中,我們的前人或他人所親歷的戰爭,總是以經驗、理論或知識的形式得以傳承,在這種傳承過程中,前人或他人的東西總是被後人所學習、所揚棄、所超越!過去的、現在的東西,也總是被未來的所替代!
本著這一宗旨和理念,我們為潛在的、可能的未來軍事家們,設計並編纂了一套軍事理論和相關知識方面的圖書,我們很是珍愛地將其取名為“未來軍事家學識叢書”,目的就是要為我軍年輕的士兵和基層軍官,同時也為社會上那些有志青年和廣大軍事愛好者,提供一套可資學習、了解和借鑑的軍事學識方面的書籍。
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不想成為軍事家的軍人或軍事愛好者,也不是真正好的軍人和愛好者。而要成為一名軍事家,也許(僅僅是也許)存在著某種天賦,但絕對離不開後天的軍事理論的學習和軍事實踐的錘鍊。該套叢書,針對當代職業軍人和廣大軍事愛好者的特點和興趣,特別是針對這個群體中廣大基層官兵、莘莘學子和社會青年的特點和興趣,從中外軍事歷史、軍事理論、軍事科技、軍事文化和戰爭實踐或軍事實踐等等所匯聚的軍事知識海洋中,萃取其精要和“管用”的知識,精心打造了一套軍事知識與軍事精神的文化大餐,傾力鉅獻,是以饗之。
該套叢書按相關軍事學科和專有知識編成,共15種,包括:1.《兵書精要:軍事實踐的理性升華》;2.《將帥傳略:鐵馬金戈的戰爭舞者》;3.《戰史精粹:鐵血凝成的悲壯樂章》;4.《指揮藝術:作戰制勝的有效法寶》;5.《軍事謀略:縱橫捭闔的詭道秘策》;6.《軍事科技:軍事革命的開路先鋒》;7.《武器裝備:提升軍力的重要因素》;8.《軍事後勤:戰爭勝敗的強力槓桿》;9.《國防建設:生存發展的安全保障》;10.《軍事演習:近似實戰的綜合訓練》;11.《兵要地理:軍事活動的天然舞台》;12.《軍事制度:軍隊建設的基本法度》;13.《軍事條約:管控兵爭的協和約定》;14.《軍事文化:文韜武略的歷史積澱》;15.《軍事檄文:激揚士氣的精神號角》。
這套叢書的編纂,我們在堅持科學性、學術性、知識性的前提下,力爭注入通俗性、可讀性和趣味性的元素。每種圖書,均抽取各軍事學科和專有知識的基本內容,按一定的內在邏輯排序,並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清新活潑的語言,夾敘夾議,娓娓陳述,同時附加言簡意賅的學術性、導讀性、總括性、按語性點評,以收畫龍點睛之效。
需要說明的是,這套叢書的編纂過程,實際上也是我們每位參與者向前人和他人學習、借鑑、創新的過程。雖然我們已在每本書之後按學界的慣例註明了主要參考文獻及其出處,以示我們對被參考者及其作品的尊重,但那還不足以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感謝之情,在此,我們全體編者特向這些老師們表示深深的謝意,因為我們深知我們是站在老師們的肩膀上才得以成就這套叢書的。同時,這套叢書的編纂和出版,也得益於相關領導、專家、學者的巨觀指導和具體建議,特別是得到了藍天出版社金永吉社長、胡耀武副社長、陳學建編審等同志的大力指導,也得到了各書責任編輯認真的編輯加工,還有各書責任校對默默無聞的辛勤勞作。在此,我們也深深地向他們表示感謝。我們的真誠謝意既溢於言表,同時又深感無以言表。
現在,這套叢書承載著我們的編纂宗旨和理念,承載著各位編者的心血和汗水,承載著我們的前人和他人的辛勤和勞作,也承栽著相關領導、專家、學者的囑咐和希望,終於與讀者朋友們見面了。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是這套叢書的最終也是最高的評判者,我們全體編者一定恭聽你們的寶貴意見,以使其更加完善,進而,更好地服務於全民國防觀念的提升,更好地服務於高素質軍事人才隊伍的打造,更好地服務於當代革命軍人戰鬥精神的培育,更好地服務於和諧社會、小康社會的建設。
付梓之際,是為總序。
叢書全體編者
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