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醫》寫的是春桃的公公——安徽省蚌埠市的中醫陳萬舉,陳萬舉是清末名醫巢渭芳再傳弟子、針灸大師承淡安的門生,自1938年坐堂出道以來,攻克大量的疑難雜症,救治病人數十萬人,親歷並見證了中醫的重要發展過程。他自己則到老眼不花,牙沒掉,頭髮半白,九十六歲無疾而終。《國醫》把陳萬舉高超的醫術寫透了:他曾用哭療根治“腦涎”, 用笑療治好“憂鬱症”,用飛車治癒“夾腸疝”;他只需一味草藥就能解決小兒重度腹瀉。《國醫》讓讀者見證了中華醫學神奇精深,思考中醫為何稱為“國醫”,又為何成為“國醫”。
作品目錄
序 天意 引言 淮河在這裡打了一個彎 第一章 名師高徒 第二章 萬病一針 第三章 “百人坐堂” | 第四章 仁心仁術 第五章 高光時刻 第六章 多事之秋 第七章 第二人生 第八章 多彩的黃昏 | 第九章 一個完備的“武器庫” 第十章 絕活 第十一章 上醫治未病之病 第十二章 亦喜亦憂話中醫 |
人物介紹
陳萬舉
陳萬舉步入中醫行列,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即深受
范仲淹“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影響。1938年,陳萬舉開始坐堂行醫。行醫76載,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闡釋了“良醫”二字的厚重內涵。中醫傳統的師傅帶徒制,並沒有阻礙陳萬舉的“博採眾長”。他將針灸與中藥治療融為一體,並經過數十年的行醫經歷,通過回顧大量病例總結出寶貴的診斷方案。除了一般的頭痛發熱,腹泄脹氣等,還有霍亂、破傷風、非典、癌症、糖尿病、不孕、抑鬱症、啞巴等疑難雜症,陳萬舉都有建樹。
按理說,陳萬舉醫術高明,救治病人多,憑他那妙手回春的聲譽,生活條件優越乃理所當然。事實卻並非如此,他甚至因為擔心換地方後病人找不到他,因此拒絕了子女讓他搬往新房的請求。解放前,淮河流域發生霍亂疫情,陳萬舉同師傅宋立人一起,深入淮河霍亂疫區,成功挽救了許多病人性命。陳萬舉有時不僅免費行醫,甚至把病人安頓到家裡倒貼生活費給人看病。後來遇到一位肝部患絕症的病人,他發現病人沒有按期複診,於是不顧耄耋之年行動不便,一路找過去,貼錢給人治療。陳萬舉看病“包吃包住留在家裡觀察,看病成痴。他三天不為人看病,自己就得有病”。
作品鑑賞
在《國醫》中,時常折射出中醫非凡的哲學思想與智慧。無論是民國時期陳萬舉師從的幾位師傅的教導,還是20世紀50年代末在上海中醫學院進修期間來自全國中醫專家的思想交流,以及陳萬舉行醫76年醫治的無數案例,都能見證中醫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融。陰陽,用以概括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律和變化,中國自古就講究陰陽平衡。陰陽的概念也納入到了中醫的系統之中。陳萬舉根據《黃帝內經》所指的調整陰陽的中醫治病根本原則,“用大熱大辛的藥物攻‘陰中太陰’的腎部,讓陽氣由腎進入腦髓,引頭部濕寒之氣下降。”這裡也提到“氣”的概念,如生薑性辛,使“神氣渙散”;在診治心理疾病時,陳萬舉採用笑療與哭療的方式,將鬱結於胸的“氣”疏散。五行,則以金木水火土對應身體的五臟,闡述身體中各個器官的相互影響。《國醫》中記錄了一場中醫座談會上中醫專家們的發言:中醫並不是“玄學”,而是一個注重人與自然的關係、整體與局部關係的學科,講究“天人合一”;中醫的生命觀為人是動態的、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中醫也是一門需要靈性和感悟的藝術。從中可以看出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密切關聯,呈現出東方的智慧。中國人在講大境界的時候會用一個“道”字,用“道”來形容一種崇高的境界。“國醫”無疑是走上醫道的醫者。中醫,修醫術也修心,二者皆修至一定境界,才可稱為醫道。陳萬舉行醫診治的高超醫術和厚德,可稱“國醫”。
《國醫》的寫作是醫學與文學的同頻共振。歷來關於醫學與文學的關係探討不少,例如文人對疾病的書寫,對肺結核、精神病等疾病的描繪都具有文學色彩;再例如有的作家既是醫者也是作者,兩種身份的同存構成了其書寫的特殊性。棄醫從文如魯迅則是以筆為武器,來醫治世道人心。在此時,文學就展現了實用屬性,同時醫學的思維也參與進了這一偉大過程中。醫者情懷與作家情懷深切地交織在一起,迸發出巨大的能量,這也可以說是醫學與文學的同頻共振。在《國醫》中,作家春桃對傳統中醫學的敬畏,對醫者所飽含的深情無疑都訴諸於文字。疾病診斷與治療的過程也化身為小說中的一個個案例,一步一步從容不迫地向讀者講述著陳萬舉身為醫者的仁心仁術。但同時,也一覽無餘地展現出春桃作為一個觀察者、參與者、記錄者的格局。對苦難的同理心,對生命的敬重與關懷,是陳萬舉的聲音,也是春桃的聲音,他們的聲音形成了跨越時空的二重唱,最後形成了一本意義非凡的《國醫》。特別是《國醫》封面上簡短的幾行字:“醫者仁術,世無難治之疾;一生懸命,萬難不改初心”,這其實是對陳萬舉這位良醫的註腳,也是對春桃作為一位作家的至高追求的註腳。
作品評價
《國醫》是一部反思中醫百年坎坷歷史、為中醫振興發展鼓與呼之作,生動、新鮮、深刻,直面現實,啟人深思,是當代紀實文學中難得的佳作。
(南方新聞網評)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春桃,女,生於湖南醴陵,長於江西萍鄉,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曾從事醫務、文秘工作多年。1987年開始寫作,已發表各類文學作品600餘萬字。主要作品有《民間包公》《失憶的龍河口》《中國農民調查》《南下北上求學記》《尋找大別山》等。曾獲多種文學獎。部分作品被翻譯成多種文字。現為國家一級作家、合肥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民盟安徽省直文化支部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