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聖手潘澄濂經驗良方賞析》是2013年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盧祥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醫聖手潘澄濂經驗良方賞析
- 作者:盧祥之
- 出版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3月1日
- 頁數:192 頁
- 定價:34.00
- 開本:16 開
- ISBN:7509155924, 9787509155929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國醫聖手經驗良方賞析系列:國醫聖手潘澄濂經驗良方賞析》可供中醫師、中醫從業人員、中醫院校學生和廣大中醫愛好者研究、選用。
“國醫聖手”是對傳統醫學領域醫療水平、技藝最高者的尊稱。《國醫聖手經驗良方賞析叢書》收入的施今墨、孔伯華、蒲輔周、岳美中等諸多中醫臨床大家,就是現代國醫聖手的傑出代表。《國醫聖手經驗良方賞析系列:國醫聖手潘澄濂經驗良方賞析》是該叢書中的一本,匯集了國醫聖手潘澄濂先生33種常用的經驗良方,由中醫科學院等多單位高年資的學者專家列出功用、適應證,還從解讀和賞析的角度精選了潘澄濂先生的部分臨證心得並做出闡發和提示,力求能夠體現其臨床用方特點及辨證思路。《國醫聖手經驗良方賞析系列:國醫聖手潘澄濂經驗良方賞析》對中醫資料整理、研究和指導中醫臨床實踐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可供中醫師、中醫從業人員、中醫院校學生和廣大中醫愛好者研究、選用。
圖書目錄
補肺止血湯
疏肝舒膽湯
肝炎治療方
無黃疸型肝炎治療方
肝硬化方
加減桃紅四物湯
清暑醒蘇飲
抑癌散
徐長卿湯
風引湯加減
排膿散加味
防己茯苓湯加減
小柴胡湯加減
益腎止血湯
支氣管擴張咯血方
冠心病方
心肌梗死方
肺炎方
慢性胃炎方
肺結核方
流感湯
膽囊炎方
三法治帕金
滋陰平肝方
疏肝和胃方
健脾化濕方
調理肝脾方
調氣利水法
疏肝舒膽法
梔子菖金湯
過敏性紫癜初期方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地黃牡丹皮湯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潘澄濂先生1910年11月出生,中學畢業後,進入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學習。在丁甘仁、謝利恆、曹穎甫等名師指導下,對《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溫熱經緯》及《神農本草經》等進行了系統地學習。其他如婦、兒、外、喉等科,以《醫宗金鑒》為教材,自行修讀。此外,還廣泛閱讀了《東垣十書》《河間六書》《丹溪心法》《景岳全書》《徐靈胎醫書十六種》等醫著,對中醫知識有全面的積累。1929年畢業後,回溫州辦診所,1956年6月,浙江籌建中醫研究所,被邀到杭州,負責組建工作。
潘澄濂先生主張辨病與辨證結合,認為疾病是由各種致病因素引起的一個綜合複雜的過程,辨病就是根據患者的病史、病症,結合多方面的實驗檢查確診疾病。中醫對疾病的認識雖有瘧疾、痢疾、麻疹等病名,但由於歷史條件的局限,外感病如傷寒、溫病、濕溫;雜病如痰飲、咳嗽、水氣、積聚等,大都是以證為基礎,與現代醫學的辨病有所不同。中醫對疾病的觀察,很重視整體和局部的關係、致病因素和抗病力的關係、外界環境和發病的關係,辨證上以這幾種關係為前提,來辨別八綱的屬性,為治療提供依據,在同一證的普遍性中求其特殊性,故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辨治方法。由於疾病是一個綜合而複雜的過程,所以有許多疾病在其發生髮展過程中,可有先後或同時發生兩種以上的證,而同一證可在某一種病的過程中出現,也可在另一種病的過程中存在,這就需要辨病與辨證結合,全力找出主要矛盾給予治療。同時,目前已發現有些病的自覺症狀不明顯,而實驗檢查有異常,相反,也有自覺症狀明顯,實驗檢查無特殊者,這就要對前者從病著眼,對後者從證著手。
潘澄濂先生常說,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就是要雙重診斷,對中醫臨床研究,制訂診斷指標及療效標準,用以觀察中醫藥對某種疾病的療效確有幫助,應推廣執行。有感於目前一般中西醫生知識的局限,辨病與辨證難以普遍套用,他主張對某些較危重或複雜的疾病,中西醫尤其是西學中醫師應講求合作精神,共同分析研究病情,判斷其療效:西優於中的以西為主,中勝於西的以中為主,中西結合,辨病用藥與辨證施治結合,取長補短,緊密協作,反覆實踐,摸索規律,提高療效。
潘澄濂先生致力於熔經方時方為一爐。張仲景創六經辨證,立113方,被稱為“經方”;後世溫熱學派根據溫熱病的特點,又創立了許多方劑,人稱“時方”。由於傷寒與溫病性質兩異,用藥有偏寒偏熱之殊,被不同的醫者所樂用,故有經方派、時方派之分。
潘澄濂先生指出,張仲景六經辨證是對各種疾病從四診所得的臨床表現加以分析歸納,特別是選擇比較突出的證候,抓住六個不同類型的基本證候,結合其他一般症狀體徵,藉以辨別表里寒熱虛實不同的屬性,作為治療依據的一種邏輯法。由於各種疾病對機體的影響,有因人、因時、因地等不同,故其所出現的症狀體徵,某些是共同的,某些則有特殊性。六經辨證就是從特殊的證候體徵上來辨別其不同的屬性。後世溫病學派,所創的衛氣營血辨證,是將各種急性傳染病發展過程中所表現的證候,以綜合和辨證的方法,劃分為衛氣營血四種不同類型的症候群,作為治療標誌,是在仲景六經辨證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同一體系的辨證治療法則。
對於藥物套用,潘澄濂先生亦頗有研究。他晚年撰寫的“桂枝在《傷寒雜病論》諸方配伍中作用探討”及其他論文,對張仲景諸方套用桂枝的方劑做系統分析,還用大量驗案來說明所論主藥在配方中的作用,並對諸方的配伍作用做了非常獨特的探討,給後人留下了非常珍貴的研究文獻。
序言
中國醫學“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認識生命、維護健康、戰勝疾病的寶貴經驗總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中醫的整體觀念、臟腑經絡、辨證論治等核心理論,無不浸透著樸素的哲理,不僅具有醫學和自然科學屬性,而且具有文化、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屬性。中醫學是我國最具原創性的重要科技優勢領域,人們可以從中醫的“博大精深”中深切感受到東方文化豐富的內涵。
中國醫學的誕生距今至少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從開始的經驗階段到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等古代醫學專著成書,其生命科學的理念與行醫理論逐步走向成熟。張仲景的醫學理論是中醫發展的里程碑,它全面總結和繼承了前人的臨床實踐經驗,經歷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基本過程,形成了主導思想、基礎理論、辨證論治等一系列中醫的生命科學體系。
多少年來,人們將中醫學領域中學術造詣最深、臨床水平最高,在廣大病患中享有很高聲譽的醫者尊為“國醫聖手”,我國當代的中醫實踐中也湧現出了一批這樣傑出的“國醫聖手”。
縱觀中國醫學歷史的發展,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中醫的探索和發展以及著名中醫的成才之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重視前人的經驗與方藥,重視醫道的師承和發揚。
古代《傷寒論》中,曾記錄用汗、下、清、利、破等方法及藥物組方來治療外源性疾病,張仲景的百餘首經驗效方也顯示著對內源性疾病起死回生的神奇療效,許多效方對生命運動過程中人類的生存本能系統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辨證調節,至今“道經千載更光輝”,被稱為“經方”。還有記載,張仲景少年時“學醫於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金元四大醫家李東垣幼年就喜愛醫學,曾捐千金跟隨張元素學醫;劉完素自幼聰慧,曾拜陳師夷為師,學成後獨立行醫,聲譽漸隆;朱震亨年輕時深入研習《素問》,5年後外出浙江,走吳中,抵南徐,達建業,以訪求名師,在44歲時仍拜隨羅知悌學醫;葉天士12歲開始從父學醫,14歲父親亡故後又拜師學醫,10年之內拜了17位老師;張景岳幼時從父學醫,13歲時從師京畿名醫金英學習,潛心於醫道,醫技大進,被人們奉為仲景、東垣再生……這些大師的足跡為我們中醫後輩的成才指明了方向。
看如今,近代和當代的許多名老中醫都是將中醫理論和前人經驗與自己臨床實踐相結合的典範,相繼留下或積累了許多寶貴的驗方效方,他們沿著大師的足跡在繼續攀登。施今墨13歲時從其舅父李可亭學醫;蒲輔周11歲上國小時由其祖父講授醫書,15歲起白天隨祖父臨床侍診,入晚苦讀到深夜;岳美中年輕時自學不倦,師從陸淵雷,稍後即加入陸氏函授部深入學習,儘管生計艱難,但他對所學課業一絲不苟,每每寄至上海請師賜教;任應秋幼年讀十三經皆成誦,少年拜師廖季平、劉有餘學醫;董建華17歲時拜馳名滬江嚴二陵為師……幾乎所有後來的中醫大家們都是在多年的隨師應診中,虛心學習師輩的辨證用方,細心觀察揣摩,勤思勤問,日積月累,中年以後方成大器。這些經歷給了我們許多重要的啟迪。
著名中醫教育家程門雪先生曾說“博涉知病”,其意是說名醫名家一理一法的提出,一方一藥的運用,無不蘊涵著他們幾十年的摸索、實踐。學習他們的辨證思路、制方途徑、方法方藥,肯定是入室登堂的捷徑。國醫聖手們的臨證經驗具有鮮明的中醫屬性,他們在長期臨床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經驗方藥,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其間蘊涵著豐富的中醫理論的實踐元素,是中醫藥創新發展的重要源泉。為了能讓這些中醫精華得以發揚,我們組織人選,幾年來用心遴選了部分現代著名中醫學家們的經驗方藥,條分縷析,剝繭抽絲,舉案列例,梳理成書,以饋廣大讀者的學習與繼承。
叢書的參編者是來自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基礎研究所和北京、山東、河南、山西等地中醫藥大學的學者和臨床醫學工作者。經過數十位參編者近3年的精心撰選,現在《國醫聖手經驗良方賞析叢書》已端倪初現。在叢書付梓之際,我們非常感謝所選摘內容的原著者、原整理者、原出版者。因為每本書中,我們所選摘的國醫聖手們著述中的醫案、醫療記錄和部分原始資料都是他們勞動的成果,其文字權益屬於原著者、原整理者、原出版者。在叢書編選、編撰的過程中,對所選內容我們有的已與原著者、原整理者、原出版者進行了聯繫授權,但確也有部分內容,由於年代久遠或信息不暢尚未取得授權,在此我們特別加以說明。待叢書出版後,一俟原著者、原整理者、原出版者提出並聯繫我們,保證權益共享。
本書中的方劑藥量,臨床參考時宜根據年齡、證情而靈活變通,不宜過分拘泥。另外,對國醫聖手們的用方歸納若有不妥不當之處,希望得到諸學長、同仁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