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特點,發展,區別,收藏價值,
歷史
最早的國號年號錢可上溯到1600多年前。據崔鴻《十六國春秋.蜀錄.李壽》載,李壽於成都南郊稱帝並首鑄“漢興”國號年號錢。此錢徑約1.67厘米至1.7厘米,重0.7克至1.1克,錢文隸書,或在穿上下,或在穿右左,兩字皆順讀,近於其他蜀地鑄錢形制,另有錢背刻有陰文者。1976年湖北長陽東晉窖藏古錢中曾發現一枚背穿下有“王”字的漢興錢。漢興錢主要見於四川,其他地區不多見。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幾個最重要的民族混戰時期。氐族李壽入主巴蜀於成都稱王,為便於轄區貨幣流通管理,廢除舊錢制,又統一貨幣與紀年同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有利於穩固新政……漢興錢見證了當時民族鬥爭與融合的歷史。
特點
年號錢是指鑄有皇帝年號的錢幣。歷史上一個國家往往有幾代皇帝,以及皇帝又經常改換年號,所以年號錢要比國號錢多。如武則天作皇帝二十二年,有十七次改年號,便有十八種年號錢。歷史上最早的年號錢,是大漢所鑄的《漢興》古錢。
發展
454年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孝建元年鑄孝建背四銖錢,從此國號年號錢又與錢幣銖的衡制有緣。465年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永光元年鑄永光重二銖錢,行六月即改元景和並鑄景和重二銖錢,僅三個月,開創了一個帝王同一年改元兩次鑄兩種兩字年號錢的先例。
495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鑄太和五銖,面文四字年號錢誕生。至唐代,國號年號寶文錢層出不窮,通寶始於開元,泉寶始於乾封,重寶自乾元始,元寶從大曆年鑄,國號年號加寶文背紀地錢始於會昌年,玄寶自鹹通十一年始鑄。到了宋代,國號年號錢更加興盛,除少數年號外,其餘40多個國號年號皆鑄年號錢,並增鑄背文紀重、紀值、紀年等類的國號年號加背文錢。發展到西夏,毅宗福聖承道年(1053年)鑄西夏文福聖寶錢,國號年號錢系始添少數民族文字年號錢。
就連日本和越南等周邊鄰國也紛紛仿效,從而將中華國號年號錢的文化推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區別
年號錢,就是鑄有當代皇帝年號的錢。最早的年號錢是在東晉成帝鹹康四年(公元338年),四川人氏李壽廢其侄李期,改國號大漢,鑄“漢興”錢,是我國錢幣史上最早出現的年號錢,可說是由“國號錢”到“年號錢”的一次新的改革。繼“漢興”錢後,又出現了南北朝時劉宋“孝建四銖”、“永光”、“景和”以至唐、宋、元、明、清的許多年號錢。在我國歷代錢幣中,年號錢要比國號錢多得多。
還有一種年號錢,皇帝以某種吉祥的詞來紀年,如永安、政和,也是年號錢。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以“貞觀”來紀念他開始統治的時期,“貞觀”就是李世民的年號。有時,一個皇帝過不了一兩年,就要更換一個年號,這種變更叫“改元”。女皇武則天在位22年17次改元,共有18個年號。凡鑄皇帝紀年的錢均為年號錢。中國錢幣史上,有些正用錢雖然也是一些吉祥詞,但不是年號錢,也不是厭勝錢,更不是國號錢。因此,初學集幣者一定要注意區別開,不可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