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國華鎮地處
旺蒼縣北部
深山區,北鄰
鹽河鄉,東接英翠鎮和
正源鄉,南與雙匯、西與天星、
福慶鄉連界。地域遼闊,境內多崇山峻岭,懸崖峭壁,山島聳峙,溝壑縱橫。幅員120餘平方公里,土地資源相對貧乏可耕地較少,土地總面積7800公頃。全鎮轄9個行政村,68個農業合作社,農業人口8027人。國華場鎮位於縣城北39公里處,城鎮人口約1000餘人。國華地質構造為寒武石灰岩、白雲岩,海拔差異較大,場鎮海拔620米,最高海拔1972米,最低海拔540米,氣候為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高山低溫濕潤區包括山灣,石崗、山坪、山峰四村,立體氣候明顯,春寒冬早,雨量充沛,夏秋雨多,日照少,空氣濕度較大,大春作物常受低溫陰雨危害,授粉不良,結實率低,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中山河谷區包括小河、春風、古松、山寨、花街五村,平均氣溫較高,日照較長,年降雨量1160毫米左右,對農作物生產較為有利。
歷史沿革
鎮境清置李子壩堡,治今國華場鎮,以附近李子壩取名,屬神沙鄉,民國屬乾河鄉。第十一團區,約轄今國華鎮竟之區域。一九三三年紅軍置第五(國華)區蘇及第第一(花街子)、第二(羅家嶺)二鄉蘇維埃。一九三五年置李子聯保。一九四0年改李子聯堡置郭家鄉。一九四三改郭家鄉年置國華鄉,治今國華場,取“郭”為“國”諧音,為國之精華之意,屬第一(治城鎮)指導區。一九四五年建旺蒼縣後改屬第三(國華)指導區,轄第一至第九堡。一九五0年撤指導區,屬縣直屬鄉,同年改屬新置第五(國華)區。一九五一年分鄉北境置鹽井鄉。一九五二年又分鄉西境置大院鄉。一九五八年撤大院鄉,並大院所轄村,建政、社合一的國華人民公社。一九六一年從國華公社境分出原大院鄉轄地建置大院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政社分設,重置國華鄉。一九九二年撤國華區公所,建置國華鎮至今。國華鎮轄小河、花街(原前衛)、山灣、春風(原東風)、古松(原沿河)、山峰、山坪(原茶園)、山寨、石崗(一九九二年自正源鄉併入)等九個行政村。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川陝公路“旺——寧”路國華段13公里,從鎮鏡內穿場而過,已全部實現了“黑色化”,鋪築為“山重三級”標準油路,路面平整,坡度小,彎道較少,配套設施齊全,穿行車輛日多。全鎮已有8個村社建成了通村公路,全鎮通車裡程已達95公里。通訊光纜直達場鎮,移動、聯通通訊塔均已投入使用,無線通訊覆蓋全境,鎮內已有無線行動電話500門,有線電話650餘門。10KV高壓輸電網通達境內各戶,家家戶戶均用上了照明電。境內有小型水電站2個,總裝機容量達500千瓦,全部併入10KV輸電網。供水、消防設施齊全,場鎮飲水淨化池2個,600立方米,引用4千米外深山溪溝水,可供給5000人蓄飲用和消防安全用水。場鎮占地16公頃,街道全面硬化,交通、通訊、教育、衛生、住房、市場等設施設備齊全。
經濟發展
國華經濟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2002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1740元,財政總收入56萬元。優勢產業有林業、養殖業、蠶桑、藥材、乾果等,這些產業已成為本地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林業以用材林和薪炭林為主,林地面積499公頃,主要分布於山峰、山灣、山寨、山坪等村。其中有林地區4627公頃,灌木林地367公頃,未成林幼林地0.5公頃,年產可用材料1500方。全鎮有桑園1500畝,桑樹250萬株,主要分布於春風、古松、花街、小河等村,分秋、夏兩季,年可產繭70噸,是旺蒼縣的產繭基地鎮。藥材業主要以天麻、杜仲為主,主要分布於山寨、山峰,杜仲種植面積達800畝,20萬株;天麻種植10000窩。年產杜仲鮮皮2萬公斤,天麻4萬公斤,是高檔名貴之養生、保健和抗癌、降壓藥物。養豬是當地民眾的主要產業之一,家家喜養豬,人人發豬財,每家少則養3至5頭,多則養10至20頭,2002年全鎮出欄生豬共達9500頭。養羊業是當地正在發展的優勢產業之一 ,高山多牧草,極為適應養羊的發展,目前已培植30家養羊大戶,養羊總數達3000頭,年出欄產值6萬元。乾果業以核桃、板栗為主,全鎮年產核桃乾果150噸;年產板栗100噸。
資源狀況
國華鎮優勢資源以旅遊、山地、林業和勞動力為主。境內有名揚川陝的“雲霧山”,沁人心脾的傳統貢品“山寨香米”等等,以及富有傳奇色彩的傳說,極為適應發展山地旅遊和林地旅遊。山地資源遼闊,境內800公頃坡度在25°以上的山地不宜種植農作物,但可採用土地有償和無償流轉方式,結合退耕還林還草項目大力發展用材林、經濟林、種草養畜,巴山粉葛等產業。林業資源十分豐富,全鎮已有林地4995公頃,自2000年以來退耕還林2500畝,加上天然林和其他林業資源的大力保護,林業資源和林產品產量陡增,品種日繁,野生動物明顯增加,林業資源已由保護生產型轉變為生產開發型。全鎮現有人口8027人,其中現有可輸出勞動力2000餘人,這些勞動力大多受過初高等教育,年齡結構偏低,價格低廉,可塑性強,適應勞動面廣,僅2002年就有1500餘勞動力輸出,廣泛從事建築、園藝、機電等行業,是各方業主首選的優質廉價的人才寶庫。
農村建設
旺蒼縣國華鎮黨委政府按照“結構調整抓難點、基礎設施抓重點、集鎮建設抓亮點”的發展思路,以“五大抓手”為載體,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鎮域經濟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
一
是抓結構調整,促生產發展。
依託自身地理條件和資源優勢,圍繞當地傳統產業,發展特色產業。在沿河一帶的村栽植優質核桃樹5000畝,建成萬畝核桃基地;依託山寨村板栗基地,輻射帶動全鎮發展板栗產業;建成蠶桑示範園100畝,使蠶繭產量達到6萬公斤;鞏固黑木耳基地,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建成縣級食用菌示範園區,努力形成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的格局。
二
是抓農民增收,促小康生活。
整合各類資源,強化科技宣傳培訓力度,狠抓科技入戶工程,加強技能培訓,加快扶貧開發,全力促進勞務經濟發展;紮實抓好山寨村TCC5項目,實施整村項目推進,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三
是抓公共事業,促鄉風文明。
完成中國小食堂和宿舍建修後續工程,完成山寨、花街村級衛生站建設;大力實施“關愛女孩”行動;廣泛開展“星級文明戶”等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民眾養成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使農村社會風氣得到進一步好轉。
四
是抓基礎設施,促村容整潔。
完成1000人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場鎮人行橋、車行橋和農村公路通達通暢項目建設;以創建市級衛生集鎮為契機,深入開展農村周邊環境治理和場鎮綠化等農村環境整治活動,使農村環境條件得到顯著改善,為新農村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
是抓村民自治,促管理民主。
全面建立健全“一事一議”、“村務公開”等管理制度,確保村民自治決策實現科學化、民主化、程式化、制度化。
特色產業
特色興農,特色富農”工程,在國華鎮結出了豐碩成果,偏地灣核桃、山寨板栗、黎家壩黑木耳等,這些快速發展的特色農業,推動了農村經濟實現了新的跨越,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國華鎮地處旺蒼縣北部深山區,境內海拔差異大,立體氣候明顯,適宜發展蠶桑、核桃、板栗、木耳等特色產業,近年來,該鎮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積極推進特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著力培養和壯大以蠶桑、核桃、木耳、板栗、生豬、勞務輸出為主的特色農業,促進了農村經濟和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通過“支部+協會”,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之路,著力構建特色產業帶,走出了一條富有山區特色的農業發展新模式。
目前,該鎮已相繼成立了核桃協會、板栗協會、黑木耳協會、生豬協會等多個農村專業協會,培育了春風村密植桑園、古松村偏地灣核桃、小河村黎家壩黑木耳、山寨村板栗等產業基地,帶動了越來越多的村民逐步擺脫貧困奔上小康路。
特色村屯
山寨村地處國華鎮東部深山,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全村現有林地面積5500畝,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獨特的氣候和優越的自然條件為板栗樹的生長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所產板栗顆粒大、色澤鮮、口感好,深受當地民眾和外地客戶青睞。長期以來,當地村民只是依賴傳統的經營模式實行粗放式管理,板栗產量低下,大部分僅供自己食用或贈送親友。近年來,該村瞄準自身資源優勢,把發展板栗產業作為促進村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通過採取政策扶持、資金幫助、技術指導等一系列舉措,積極推動板栗的產業化發展。針對傳統栽培存在的結果晚、產量低、品種混雜的弊端,該村不斷加大優良品種的引進試種和推廣,積極邀請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加強優質種植技術和管理技術的普及推廣,培育出了林礁、向應保等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種植能手,在他們的示範帶動下,許多農戶也紛紛掌握了嫁接、改良技術,全村板栗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逐漸成為支撐村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2006年以來,山寨村又新建板栗基地500畝,板栗產量達40噸,創產值20萬元,板栗種植戶人均增收600餘元,大山深處的山寨村人依靠發展板栗鼓起了錢袋,快步邁向致富之路。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8596 |
男 | 4454 |
女 | 4142 |
家庭戶戶數 | 2392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8494 |
家庭戶男 | 4370 |
家庭戶女 | 4124 |
0-14歲(總) | 2326 |
0-14歲男 | 1191 |
0-14歲女 | 1135 |
15-64歲(總) | 5744 |
15-64歲男 | 3008 |
15-64歲女 | 2736 |
65歲及以上(總) | 526 |
65歲及以上男 | 255 |
65歲及以上女 | 271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83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