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紫金山天文台舊址(國立紫金山天文台遺址)

國立紫金山天文台舊址

國立紫金山天文台遺址一般指本詞條

國立紫金山天文台舊址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第三峰上,是中國最著名的天文台,中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前身是成立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2月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由於它的建築美侖美奐、儀器名貴、圖書豐富,在國內外頗負盛名,當時有“東亞第一”之稱。

紫金山天文台的建成標誌著中國現代天文學研究的開始,中國現代天文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和天文台站大多從這裡誕生、組建和拓展。由於她在中國天文事業建立與發展中作出的特殊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國立紫金山天文台舊址
  • 地理位置: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第三峰上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700平方米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門票價格:免費
  • 文物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始建時間:1934年9月
  • 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建築
歷史沿革,建築布局,主要文物,

歷史沿革

古代南京在欽天山(今北極閣)設觀象台進行天文觀測和研究,到了近代轉移到紫金山天文台。
1927年4月,國立紫金山天文台開始籌建。
1928年9月,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聘請高魯作為成立之初的天文研究所代行所長,高魯負責選址(鐘鼓樓)和向庚子賠款委員會申請資金添置儀器。
1929年高魯出任中國駐法國公使後,應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先生之邀,留美博士、國際天文學家余青松先生,擔任天文研究所所長,余先生上任後便反覆實地考察,將天文台地址定在現處。由於資金缺乏和承包商要價高,最後由余青松先生親自設計、繪圖,並參與監理,全部建築項目於1934年9月基本完工。
1931年5月,國立紫金山天文台動工興建。
1934年9月1日,天文台竣工,天文研究所由南京鼓樓遷到紫金山上辦公。國立紫金山天文台是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唯一的天文台,初期配備有口徑20厘米的折反射望遠鏡和口徑60厘米的反光望遠鏡。從德國蔡司公司購置的600毫米反射式天文望遠鏡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天文望遠鏡。
1937年8月至1946年5月,因抗日戰爭曾一度撤離至昆明鳳凰山(及後成立雲南天文台)。
1937年後,遭日本侵略軍破壞,新中國成立後修復,藏有中國古代一部分珍貴天文儀器,擁有中國自製的60厘米折反射望遠鏡等。
1994年9月,紫金山天文台利用古今天文儀器和大量的星圖資料照片,建立了天文歷史博物館,天文博物館已成為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遊覽勝地。
1996年11月,國立紫金山天文台舊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9月,國立紫金山天文台舊址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2017年3月,紫金山天文台入選首批中國十大科技旅遊基地

建築布局

紫金山天文台計有:大台(大赤道儀室和辦公室)、小午儀室、小赤道儀室、太陽分光儀室、變星儀室、大、小宿舍等。其中主體建築大台,基本按軸線對稱布置,設計時利用地形高差,將行政辦公與圓形觀象台有機結合成一整體。中軸上大台台階,經民族形式牌樓,直達有龐大圓頂的觀象台。各級平台均設民族形式欄桿,全部外牆採用就地開採的毛石砌成,既經濟又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莊重樸實。
建築的奠基碑文,分別為蔡元培、戴季陶、汪精衛、于右任題寫,大台牌坊橫額“天文台”為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手書,這些碑石至今保存完好。其精良的設備,有當年遠東地區口徑最大的60厘米反光望遠鏡、20厘米導星鏡、雙層稜鏡分光攝影儀和電動觀測台。中國自行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天文台落成後,參加了國際經緯度的測量,準確地測定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經緯度。

主要文物

國立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國第一座自己設計建造的融東、西方特色的現代天文台。因精良裝備,人才薈萃,曾獲“東亞第一”的美稱。紫金山天文台不僅是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而且還聚集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輝煌成果,仍保存了明、清時代複製的古天文儀器件。
渾儀模型渾儀模型
這幾件天文儀器,明代置於南京北極閣山上觀象台內,清代運到北京,1934年運回南京,放在紫金山天文台內。這批珍貴的古天文儀器,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城後,曾遭劫掠,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歸回中國,至今在圭表上還留有德法軍鐵鋸的槽痕。古儀器中間的渾儀、簡儀、圭表,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時遭搶劫和破壞。1905年簡儀從法國索回,1920年渾儀由德國運回。而今在圭表的臥圭上,仍留有聯軍企圖截斷運走的鋸槽。
1、渾天儀,又稱渾儀,青銅鑄成,明正統七年(1442)複製,是測量天體位置和運動的儀器,觀測日月星辰的位置。主體平面近方形,中為圓形銅環三重立體交叉,下承以四龍柱、一雲柱,有四角台、四雲山裝飾,通高3.1米,底邊4.9和4.7米。
2、簡儀,青銅鑄,是對渾天儀的改進而得名。原為元代郭守敬創製,此件為明正統七年複製。平面長方形,它分為赤道經緯儀、地平經緯儀和略日三部分,減去了渾儀複雜的圈環,其操作較簡便,並排除了圈環的干擾。通高2.65米,一邊長4.42米,另邊長2.99米。
3、圭表,銅鑄,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測天儀,可測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明正統年間複製的此件,由一臥圭、一立表組成,臥圭面上刻有刻度,通高3.56米。
4、天體儀,古稱渾象或渾天象,今稱天球儀。東漢張衡創製,此件是清光緒年間複製。天球儀由座架和圓球狀儀體組成。球體上標刻有星宿300座1449顆星,用以演示日月五星等天體運行情況。
5、地平經緯儀,清光緒年間複製,用於測量恆星的地平座標,由二柱一梁支架和儀體組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