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第二中學,現江蘇省常熟中學,該校位於江蘇省常熟市新世紀大道匯文路, 前身國立第二中學現更名江蘇省立常熟中學。古城之北,虞山腳下,師生們繼承傳統,團結奮鬥,雄姿煥發。學校邁著堅實的步伐,走過了六十多個春秋,培育了近三萬名畢業生,造就了 一批批棟樑之才。六十多年來,學校幾度遷徙而弦歌不絕,歷經風雨而百花醇香。
合川鑄英才,虞山育新秀,在學校的發展史上,凝聚了全體師生員工的艱辛和汗水,匯集了歷屆校友、社會各界的關懷與支持,奏出了一支支奮鬥者的凱歌,譜寫了一章章動人的詩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立第二中學
- 創辦時間:1937年底
- 所屬地區:江蘇省常熟市
- 類別:公立學校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
歷史沿革
國立四川臨時中學
(1937年底——1938年初)
1937年--1938年冬春季節,上海市、南京市和江蘇省各地相繼淪陷。南京市和江蘇省各地公私立中等學校廣大師生,背井離鄉,幾經輾轉,歷盡艱辛,先後撤退到武漢。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接受南京市和江蘇省教育界人士建議,在武漢設立內遷師生登記處,並先期派人去川、陝、甘、湘、黔、滇等省覓地籌建臨時中學,收容內遷師生,以求弦不輟,並組織部分教師成立中國小教師服務團,分配到內地各省加強中國小教師隊伍。1938年1--3月,在武漢登記的內遷師生分批乘船到達重慶。南京市和江蘇省籍師生繼又轉往北碚和合川縣。教育部派員組建國立四川臨時中學校務委員會,並指定許逢熙為主席,周厚樞兼校長,是為國立第二中學創建之始。
國立四川中學(1938年——1939年)
1938年3月28日,學校改名為國立四川中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先後有:許逢熙,王萬鐘,周厚樞,曹芻(未到校),李清悚,馬客談,薛鐘泰,劉奇,時相曾(未到校),孫為霆,沈滌生,錢用和(未到校)。
國立第二中學(1939年——1946年)
由於川、陝、甘、湘、黔、滇等省建立的國立中學日漸增多,1939年教育部以建校時間先後為序,改國立四川中學為國立第二中學。此後,凡淪陷區進入大後方的南京市和江蘇籍青年學生,大多分配到該校讀書。學校創建伊始,設辦公處於北碚,以收容到達北碚和合川縣兩地的師生,並安排他們的生活。1938年暑假,學校籌建初定,校委會撤消,實行校長制,由周厚樞校長負責。學校分設高中,國中,女子和師範四部,高中部設合川,國中部設北碚附近的文星場,女子部設北碚關廟,師範部設北碚。
江蘇省立常熟中學(1946年——建國初)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戰敗無條件投降,歷時八年的抗日戰爭勝利結束。是年秋教育部明令國立第二中學復員江蘇,校內非江蘇籍師生各回原籍,無家可歸者則隨學校復員,委派校長嚴立揚先生主持復員工作,並負責在常熟縣籌建新校,以接納國立二中復員江蘇的師生,更名為江蘇省立常熟中學,並明令嚴立揚先生繼續擔任校長。10月常熟中學籌備工作基本就緒,國立二中復員江蘇省的師生相繼到達常熟,11月初,校長嚴立揚先生偕同最後一批師生,並運載著國立二中原有的大量圖書、儀器、檔案以及在合川為常熟中學新制的教學和生活用具到達常熟。1946年11月學校開學時,僅設有6個班級,即國中,高中六個年級各有一個班,註冊學生,包括二中復員和新招初一,高一各一個班以及部分插班生,共280多人。
蘇南常熟中學(建國初——1953年)
1949年常熟解放,學校更名為蘇南常熟中學。
江蘇省常熟中學(1953年——)
1953年學校更名為江蘇省常熟中學。
辦學條件
該校位於江蘇省常熟市新世紀大道匯文路, 前身國立第二中學現更名江蘇省立常熟中學。古城之北,虞山腳下,師生們繼承傳統,團結奮鬥,雄姿煥發。學校邁著堅實的步伐,走過了六十多個春秋,培育了近三萬名畢業生,造就了 一批批棟樑之才。六十多年來,學校幾度遷徙而弦歌不絕,歷經風雨而百花醇香。合川鑄英才,虞山育新秀,在學校的發展史上,凝聚了全體師生員工的艱辛和汗水,匯集了歷屆校友、社會各界的關懷與支持,奏出了一支支奮鬥者的凱歌,譜寫了一章章動人的詩篇。回首往事,我們十分珍惜省熟中光彩奪目的昨天;喜看新貌,我們由衷熱愛省熟中充滿生機的今天;展望未來,我們更加憧憬省熟中壯麗輝煌的明天。我們將抓住新世紀的歷史機遇,緊跟改革開放的時代步伐,發揚“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同心同德,開拓進取,使學校具有一流的育人環境,一流的教育條件,一流的教師隊伍,一流的教育條件,一流的教師隊伍,一流的教學質量,努力辦成一流的江南名校,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