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南昌大學農學院

國立南昌大學農學院

立南昌大學農學院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創建於江西抗戰後方泰和縣杏嶺的國立中正大學的農學院。

1940年教育部撥款法幣一百萬元給江西省政府,在泰和杏嶺成立國立中正大學,校名取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1940年9月,國際著名植物分類學家、原中央研究院院士,有著中國植物學之父美譽的贛籍學者胡先驌博士被任命為校長。

創辦之初,正大設政治、文學藝術、理、工、農五學院。學校的創建和胡校長的知人善用,在“名人名校”的構想下,他招納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立南昌大學農學院
  • 類別:公立大學
  • 學校類型:農學
  • 屬性:本科院校
  • 所屬地區:南昌
  • 主管部門:教育部
簡介,歷史沿革,

簡介

國賢,許多一流學者到校任教,其中更是有眾多江西籍學者,在愛鄉愛國的熱忱之下,紛紛放棄原有優越的工作條件報效鄉梓來正大任教。中正大學名家匯集,成為一時之盛。到1944年4月胡先驌辭職離任時,校本部已擁有專職教師203人,其中教授71人,副教授39人。他們中,有從本省“ 法專”、“工專”等校調進的雷潔瓊、王修采、王易等教授,有從淪陷區來的俞調梅、姚名達等教授,有放棄較為安全環境從西南大後方來的蔡方蔭,戴良謨,周拾祿等教授,有捨棄在美國羅傑斯大學優厚生活條件和良好的科學研究環境,輾轉萬里來校執教的雙博士黃野蘿教授。他們造福桑梓、報效祖國,在距抗日火線僅一百多公里的大學辛勤耕耘,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和難忘的回憶。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國立中正大學隨即遷往南昌望城崗。
國立南昌大學農學院
從立校之始到1949新中國成立,該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前有抗戰艱辛後有內戰紛亂,在不平靜的時代大背景里,正大師生的勤勉奮進,使正大成功躋身民國一流學府的行列,為全國19所國立大學之一,並被譽為民國發展最為迅猛的國立大學,諸多學科均為民國時期學界之翹楚。

歷史沿革

1949年9月,國立中正大學更名為國立南昌大學,設政治學院、文學藝術學院、理學院、工學院、農學院,16個系。1949年更名後,學校仍為國立綜合性大學,直屬中南教育部領導。
1953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國立南昌大學大部分學科、專業調整至中南區的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華中工學院等14所高校,保留了師範部的中文、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和藝術7科,學校改為江西師範學院,性質由綜合性大學改變為培養中等學校師資的高等師範院校。與此同時,在江西,以國立南昌大學農學院為基礎,單獨組建了江西農學院(現江西農業大學);1962年,江西師範學院生物系又被調至江西大學(現南昌大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