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2個第47軍。一為陝西地方部隊,編成於1927年6月,參加第二次北伐,1928年9月縮編。二為川軍李家鈺部,1937年9月編成後出川抗戰,主要在河南山西作戰,參加中條山戰役、豫中會戰等戰役,解放戰爭時長期在中原戰場作戰,在淮海戰役中被全殲,旋即重建,最終主力在四川起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民革命軍第47軍
- 來源:國民革命軍
- 前身:陝西靖國軍;川軍
- 性質:軍隊
- 軍長:高桂滋;李家鈺等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2個第47軍。一為陝西地方部隊,編成於1927年6月,參加第二次北伐,1928年9月縮編。二為川軍李家鈺部,1937年9月編成後出川抗戰,主要在河南山西作戰,參加中條山戰役、豫中會戰等戰役,解放戰爭時長期在中原戰場作戰,在淮海戰役中被全殲,旋即重建,最終主力在四川起義。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2個第47軍。一為陝西地方部隊,編成於1927年6月,參加第二次北伐,1928年9月縮編。二為川軍李家鈺部,1937年9月編成後出川抗戰,主要在河南山西作戰,參加中條山戰役、豫...
中國國民革命軍第74軍於1937年9月1日在浙江組建,由第51師和第58師合編而成。第74軍既是中央軍又屬浙系軍隊,算得上嫡系中的嫡系,是國民黨“王牌”中最耀眼的明星,有著一系列的輝煌:“抗日鐵軍”、“虎賁師”、“御林軍”,並...
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六集團軍:1939年10月24日由出川抗日,駐紮在晉東南的川軍李家鈺的第47軍奉令擴編而成,集團軍總司令為李家鈺。歷史背景 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日戰場是同盟國在亞洲地面作戰的主要戰場,中國...
第四十七軍 軍長 梁興初 曹里懷(後) 政治委員周赤萍 副軍長方強晏福生 副政治委員 劉西元 參謀長黃煒華政治部主任李基 第一三九師(由第二十八師改稱)師長賀慶積政治委員 晏福生 第一四○師(由第二十九師改稱)師長劉轉連劉子云...
集團軍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最大的軍事編制單位。第一支集團軍於盧溝橋事變後立即組建,之後於戰時不斷組建。抗戰期間比集團軍更大的軍事編制單位只有按地理區域劃分的戰區,及兵團。而僅有的四個兵團只存在於武漢會戰期間...
這時,北洋軍閥敗局已定,彭隨孫傳芳、張宗昌等退山東,為尋找出路,暗與南軍聯絡,被孫偵知。逃歸天津作寓公。郭華宗 師長。早年入北洋陸軍孫傳芳部。1926年12月任安國軍第一軍第四師師長。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七師旅長、副師長、...
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由 中國國民黨 在1925年創設領導。1927年 蔣介石 、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後,國民革命軍中的一部分加入中國工農革命軍(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大部分追隨蔣介石、汪精衛反共清黨。這部分軍隊仍一直沿用這個名稱。抗...
國民革命軍師級單位,曾參加抗日戰爭。從50年代初活動於金三角地帶的國民黨軍殘部。海外輿論尤其是東南亞各國習慣上將盤據在金三角地區的國民黨軍殘部稱為“93師”。組成背景 1933年初,國民革命軍第1軍第1師一部擴編為第93師,編入第5...
41軍各部及40軍賀耀組部隨即奮起反擊,與日軍激戰。當晚,41軍奉命退出濟南。1929年1月,國民革命軍各部縮編,41軍與47軍高桂滋部合編為第45師,94師縮編為44師132旅。縮編完成後第45師序列如下:第45師,師長方振武,副師長鮑剛 第...
一為建國豫軍樊鐘秀部組成的第45軍,於1927年6月編成,1928年底潰散;一為川軍鄧錫侯部,1927年3月編成第28軍,1935年5月改稱第45軍,1937年8月出川抗戰,先後參加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棗宜會戰等,1945年7月改組為第47軍;一為...
常德會戰後,第十軍調駐衡陽整補。6月,日寇又集結兵力,沿粵漢線南侵,守長沙之第四軍潰敗,18日,長沙失守。日寇繼續南進,衡陽保衛戰遂即展開,至8月8日城陷,血戰四十七日,第十軍官兵傷亡殆盡。據戰後日本公布之資料:圍攻衡陽...
12月14日,第16兵團部到達綿陽;17日41軍由萬縣抵達廣漢,20日開赴什邡、綿竹一帶,該軍122師駐綿竹,124師駐什邡北關,301師駐什邡馬腳井;18日,第47軍抵達廣漢城郊,21日,該軍率125師進駐廣漢高駢鋪,127師駐什邡馬腳井,22日...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3個暫編第4軍: 一是暫編第4師、騎兵第4師組成的暫編第4軍,二是第47師、暫編第4師組成的暫編第4軍,三是32師、11師和210師組成的暫編第4軍。歷史沿革 1927年初,蔣介石任命...
、第十軍(即整編第三師,該師被殲後,交由整編第十八軍胡璉重新成立整編第三師,該師悉由第十八軍的建制部隊和官兵撥編調整而成)、第十四軍(該軍前任軍長羅廣文是陳誠系分子,曾任第十八軍第十八師師長,並曾一度任第十八軍...
雷金聲、蔣含光、周樹淮疏散到潼南發動李伯度(潼南中學生)返五桂家鄉(大足、銅梁三縣交界山區)聯絡鄒鐘鳴、唐曦為骨幹的20佘人槍組成武工隊,留下革命火種。解放初配合我軍181師541團編入其偵察分隊,他們發揮本地人優勢,有效地...
1926年11月,滇軍范石生部改編為第16軍。1927年5月22日,駐粵桂邊境。7月,該軍沿珠江東下進駐三水,不久開赴韶關。8月,入湖南汝城,參加“剿共”。10月,所屬兩個師由樂昌、仁化向湘邊開拔。1928年初,該軍返粵。下轄第46、第47、...
1927年4月,武漢國民政府決定組建國民革命車第一集團軍,以蔣介石為總司令,下轄第一、二、三,四方面軍。四一二政變後,武漢國民政府免去蔣介石本兼各職,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及其所屬4個方面軍歸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轄。1928年2月13日,...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於1937年9月1日在淞滬戰場組建。抗日戰爭中,七十四軍戰績卓著,被贊為“抗日鐵軍”。1946年6月,七十四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七十四師。1937年9月,在抗戰危急時刻,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組建,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是中華民國在軍政時期新建立國民革命軍中的一支軍隊,前身為廣東軍隊建國粵軍第一師。“第四軍”是國民革命軍的始創部隊之一,更是北伐的主力,曾在湖南及江西分別大敗吳佩孚及孫傳芳,奠定北伐的成功,因而贏得“鐵軍”...
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前身為奉系軍閥張作霖所統率的軍隊,稱為奉軍。1928年底張學良東北易幟之後,奉軍翌年被南京國民政府改編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簡稱“東北軍”,由張學良統轄。東北軍前身為奉系軍閥張作霖所統率的軍隊,稱為“...
國民革命軍第41軍(孫殿英所部)孫殿英所部國民革命軍第41軍,初系豫西匪軍,為直魯聯軍收編,後又投入國民政府,屢經變遷。抗日戰爭中,孫殿英率部投降日軍。抗戰勝利後,又為國民政府收編,旋在湯陰被殲。前身 1922年,孫殿英投入河南...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3個第44軍。分別為湘軍葉開鑫部,1927年4月由新編第5軍改稱,1928年7月撤銷番號;一為直魯聯軍舊部改編而來,1928年6月改編,當年9月撤銷番號;一為川軍劉湘部,1935年10月成立,抗戰...
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1929年楊虎城率部附蔣,部隊編為新編第14師,楊任師長。後又編為第7軍和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楊虎城任軍長兼第十七路軍總指揮。1936年春與紅軍、東北軍組成了“三位一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年12月12日...
國民革命軍番號之一,曾被五省聯軍、湘軍、晉綏軍、直魯聯軍、西北軍、中央軍等多次使用。較為著名的有五省聯軍曹萬順部第17軍,成立於1926年7月,1928年7月縮編為第11師,後由陳誠擔任師長,成為“土木系”的基礎;西北軍一部改編...
北伐軍簡介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1925年7月1日,廣東革命政府在廣州成立,組建國民革命軍。1925年7月8日廣東國民政府決定將黃埔軍校校軍擴大成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蔣介石任軍長;其他所屬各軍也統一改稱為...
“國軍五大主力”是指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革命軍內作戰力最為堅強,裝備最為精良的五支部隊,分別為:國民革命軍新編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第十八軍。五大主力的稱呼最早是在1946年的“軍事整編會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