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20日,第104、第111、第140師編成第110軍,駐四川內江、達縣、新津、雙流,隸屬第7編練司令部。14日,第140師所屬第419團在遂寧起義。24日,軍部在什邡起義,第111師所屬第311團在郫縣起義。25日,第140師主力在什邡起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民革命軍第110軍
- 位置:四川達縣
- 創建時間:1948年10月
1948年10月20日,第104、第111、第140師編成第110軍,駐四川內江、達縣、新津、雙流,隸屬第7編練司令部。14日,第140師所屬第419團在遂寧起義。24日,軍部在什邡起義,第111師所屬第311團在郫縣起義。25日,第140師主力在什邡起義。
1948年10月20日,第104、第111、第140師編成第110軍,駐四川內江、達縣、新津、雙流,隸屬第7編練司令部。14日,第140師所屬第419團在遂寧起義。24日,軍部在什邡起義,第111師所屬第311團在郫縣起...
該軍於1938年10月由第75師、第80師在福建合編組成,初期主要在福建、江西地區作戰。隨後,74軍副軍長施中誠擔任該軍軍長,該軍成為王耀武系的基本部隊之一,參加常德、長衡、桂柳等會戰。解放戰爭期間長期在山東、中原地區作戰,在淮海戰役中被第一次全殲。後重建,最終在廣西解放的過程中再次被全殲。建制沿革 1938年...
集團軍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最大的軍事編制單位。第一支集團軍於盧溝橋事變後立即組建,之後於戰時不斷組建。抗戰期間比集團軍更大的軍事編制單位只有按地理區域劃分的戰區,及兵團。而僅有的四個兵團只存在於武漢會戰期間。因此事實上集團軍是國民革命軍最大的作戰單位,通常下轄兩個以上的軍或軍團和...
國民革命軍第41軍(孫殿英所部)孫殿英所部國民革命軍第41軍,初系豫西匪軍,為直魯聯軍收編,後又投入國民政府,屢經變遷。抗日戰爭中,孫殿英率部投降日軍。抗戰勝利後,又為國民政府收編,旋在湯陰被殲。前身 1922年,孫殿英投入河南陸軍第1混成團丁香玲部擔任下級軍官。不久,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孫殿英利用其...
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由 中國國民黨 在1925年創設領導。1927年 蔣介石 、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後,國民革命軍中的一部分加入中國工農革命軍(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其他大部分追隨蔣介石、汪精衛反共清黨。這部分軍隊仍一直沿用這個名稱。抗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也曾改編為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後為第十八集團軍)...
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下轄初由宋哲元兼軍長後由張自忠任軍長的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九軍、馮治安任軍長的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七軍和劉汝明任軍長的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八軍,屬抗日戰爭第一戰區指揮管轄。在盧溝橋抗戰中駐守宛平的第三十七師第一一0旅吉星文的第二一九團及抗戰爆發後最早為國捐軀的佟麟閣、趙登禹將軍都屬於這支...
馮玉祥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編制序列(1924年10月)第一軍軍長馮玉祥 第1師師長鹿鐘麟 第1旅旅長韓復榘 第2旅旅長過之綱 警備第1旅旅長劉汝明 警備第2旅旅長門致中 第2師師長劉郁芬 第3旅旅長孫良誠 第4旅旅長張維璽 第3師師長鄭金聲 第5旅旅長宋慶林 第6旅旅長李西峰 第4師師長宋哲元 第21旅旅長佟麟閣 第22...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國民革命軍》是1989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光宇。內容介紹 國民革命軍在中國現代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支軍隊成立於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是國共兩黨合作的產物。它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經歷是它幾十年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頁。過去我們對國民革命軍的這段歷史甚少系統...
6月,楊希閔、劉震寰在英帝國主義和段祺瑞、唐繼堯等軍閥的支持下,在廣州發動武裝叛亂。廣東形勢危急。黃埔學生軍和粵軍立即回師鎮壓,在廣州工人和市郊農民的配合下,迅速平定叛亂,全殲叛軍兩萬餘人。嗣後,廣東革命政府由大元帥府改組為國民政府,黃埔軍校編練的軍隊及粵軍、湘軍、滇軍等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至五軍...
1925年6月平定楊希閔和劉震寰以後,廣州革命空氣濃厚,軍隊設政治機關和開展政治工作得到了認可。國民黨中央決定在革命軍中“一律設黨代表,以謀軍政的統一。這樣,政治工作又轉入了一新的時期,由創始而進至擴大了”。1925年8月1日,各軍改用國民革命軍旗號,由黃埔軍校教導團發展而來的黨軍更名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
歷史上提到國民革命軍新1軍多指1942年整建的第2支新1軍。新1軍最初由國民革命軍新編第38師和新編第22師組成。新38師的前身是1932年組建的國民政府財政部稅警總團。1941年12月,稅警總團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38師,編入陸軍第66軍序列,隨即參加中國遠征軍。新22師於1939年1月成立,編在國民革命軍第5軍的...
國民革命軍第17軍 國民革命軍第17軍,直魯聯軍舊部(1930.5—1931.1)。1930年5月,在山東煙臺成立國民革命軍第17軍,下轄第21師。1931年1月5日,番號撤銷。歷任軍長:劉珍年。
4月13日,教導第1、第2兩團合編為黨軍第1旅(旅長何應欽),29日擴編為黨軍第1師(師長何應欽)。同年8月26日,國民政府所屬各部統改為國民革命軍,黨軍第1師於廣東潮汕改稱國民革命軍第1師,轄三團。師長由原黨軍第1師師長何應欽(貴州興義人,日本陸士中國隊十一期步科)擔任。10月,本師參加第二次東征,配合...
1940年12月,暫編第1軍奉命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43軍。3、第33師、暫編第62師組成的暫編第1軍 該軍前身是第85軍第33師和第13軍暫編第62師組成的暫編第1軍。1944年9月國民政府將國民革命軍第85軍第33師和國民革命軍第13軍暫編第62師合編組成的暫編第1軍。第85軍副軍長王毓文任軍長,王炳鉞任副軍長...
該軍前是國民革命軍第54軍第77師、國民革命軍第5軍第200師。 1938年11月1日,在湖南湘潭成立新編第11軍,下轄第200師、新編第22師、第77 師,隸屬軍委會。同月,第77師撥隸第73軍,榮譽第1師撥入。軍隊簡介 中央軍(1938.11-1939.2): 1938年11月1日,在湖南湘潭成立新編第11軍,下轄第200師、...
1926年10月8日,福建陸軍第3師李鳳翔所部曹萬順、杜起雲兩旅在廣東蕉嶺通電投靠國民革命軍,改編為第17軍。軍長曹萬順兼任第1師師長,杜起云為第2師師長。10月17、18日抵達上杭。10月27日,到達長汀。12月20日,收編中央(北洋)陸軍第12師李生春旅為該軍第3師,李生春任副軍長,王成芳為第3師師長。1927年1月...
國民革命軍第17軍,中央軍(1933.1—1935.5)。1933年1月,在江蘇徐州編成國民革命軍第17軍,下轄第2、第25師和騎兵第1旅、炮兵第4團。2月至3月間,各師分別由洛陽、徐州、鄭州開赴河北通縣、密雲,參加長城抗戰。戰後,駐北平、保定。1934年春,國民革命軍第2師所屬第4旅和第25師所屬第75旅編組為“...
一舉將夏部擊敗。夏部向鄂東逃遁後投奔蔣介石。同年6月8日南京政府委任夏斗寅為新編第10軍軍長,朱懷冰任參謀長。下轄:第1師,萬耀煌任師長;第2師,張森任師長。1928年2月該軍因同楊勝治國民革命軍第10軍番號重複,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27軍,同年底,該軍縮編為第13師。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組建過多個第11軍。一、粵軍陳銘樞部組建為第十一軍;二、1929年5月,在第1次蔣(蔣介石)馮(馮玉祥)軍事衝突中,寧夏馬家軍馬鴻逵率部投蔣,由暫編第17師改編為第十一軍,馬鴻逵任軍長;三、直魯聯軍第6軍徐源泉部改編為第十一軍;四、西北軍佟麟閣部組建為第十一軍。粵軍...
第十一集團軍就是其中的一支。主要事跡 1939年,該集團軍指揮第八十四軍和劉和鼎的第三十九軍。10月,李品仙調任豫鄂皖邊區游擊總司令兼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夏威、黃琪翔先後接任集團軍總司令,並參加隨棗會戰和棗宜會戰。1940年5月,第八十四軍第一七三師師長鐘毅將軍在唐河戰役中殉國。後第三十九軍轉歸第三十三...
國民革命軍第17軍,西北軍(1931.6—1933.10)。1931年6月,原西北軍一部在贛南編成國民革命軍第17軍,下轄國民革命軍第25、第27師,隸屬第26路軍。12月14日,第25師一部和第27師在寧都起義(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1932年5月,該軍駐宜黃。8月17日,第27師所屬第79旅在樂安被紅軍殲滅。20日,...
7月,新編第42師撥隸第40軍,該軍與新編第43、新編第44師番號撤銷。歷任軍長:賴汝雄,字壯威,江西贛縣人。生於 1903 年(清光緒二十九年)。畢業於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輜重科、中央軍官訓練團參謀班第三期。曾任黃埔軍校第五期教導總隊排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三師排長,第二十師營長,第四師第十旅團附、...
在國民革命軍歷史上共有6個第十軍,分別是:(1)黔軍王天培部;(2)陝西地方部隊改編之第十軍;(3)1927年,晉綏軍李維新部改編為北方國民革命軍第十軍;(4)1929年內戰中多次編組第10軍;(5)1929年12月,直魯聯軍徐源泉部組成之第十軍;(6)中央軍系統的第十軍,1939年7月,第79、第190師在...
泰山軍系國民革命軍第10軍的代號。1939年7月,第79、第190師在江西分宜編成第10軍。參加第3戰區1939年冬季攻勢作戰(1939年12月16日至1940年2月25日)。1940年1月,該軍由安徽池州灌口開赴浙江義烏,隸屬第10集團軍指揮。2月,移駐金華。1940年5月,第3師撥入,第79師與第86軍所屬預備第10師對調,該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