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 未成曲調先有情——名師教例賞析之“新課導入”
第二章 初識廬山真面目——名師教例賞析之“整體感知”
第三章 一樹花開滿庭芳——名師教例賞析之“課型設計”
第四章 能探風雅無窮意——名師教例賞析之“語言品味”
第五章 何妨吟誦且徐行——名師教例賞析之“朗讀指導”
第六章 何愁沒處下金鉤——名師教例賞析之“課堂提問”
第七章 文有脈絡一點通——名師教例賞析之“段的教學”
第八章 落霞與孤鶩齊飛——名師教例賞析之“讀寫結合”
第九章 繞樑餘音不絕耳——名師教例賞析之“課堂終結”
精彩書籍
"書書畫之妙,當以神會。"而語言文字之妙,則更須以神會之。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必要的字斟句酌,則難免會因缺乏點的開掘而顯得浮華、淺薄,而古詩教學則無疑更應注重咬文嚼字。
一、鎖定詩眼抓"綠"字。
古人寫詩最講究"鍊字",總是苦心孤詣地搜求最貼切的字詞入詩,凡在節骨眼處煉得好字,使全句游龍飛動的,便是"詩眼"。就這首詩而言,"綠"字作為詩眼幾乎是無可爭議的,因為其妙在形象,妙在意味,妙在理趣,妙在韻致也。於是,孫老師就鎖定詩眼"綠"字進行教學,精準地把握了詩人的用字之妙。
二、比較、揣摩品"綠"味。
孫老師在教學中採用了比較的方式讓學生來揣摩詩人當時的用字意圖,從而讓學生領悟"綠"字在詩中所蘊旨趣。比如:孫老師先讓學生將"到"字填入該句中,學生髮現"春風又到江南岸",這個"到"字型現不出春風的動感,與其他季節夏、秋、冬沒有區別,只說明春風來了而已。隨即,孫老師又讓學生將"過"字填入該句中,學生又發現,春風一吹而過,什麼痕跡也沒留下,只寫出了春風的動態,但沒寫出江南岸的景色來。通過比較,學生們體會到"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表現出了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機。孫老師正是通過這種比較的方式,讓學生們感受到了作者用字之精妙。
三、詩情畫意勾"綠"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