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遙感中心地殼運動與深空探測部依託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立於2005年7月。業務部按照"大科學"、"大學科"發展思路,聚焦國家科技戰略重大需求,推進科技集成,充分發揮學校優勢,組織、協助師生在對地觀測、遙感套用和深空探測領域開展科技創新,逐步形成了富有學科特色的研究團隊和創新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遙感中心地殼運動與深空探測部
- 創辦時間:2005年
- 所屬地區:湖北省武漢市
- 主管部門:中國地質大學、國家遙感中心
概況簡介,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人才隊伍,技術裝備,國際合作,
概況簡介
國家遙感中心地殼運動與深空探測部依託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立於2005年7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是教育部211和985工程建設的重點綜合性大學,在國土資源領域,環境與災害領域,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等領域長期承擔著國家重大科研與基礎教學任務。業務部按照"大科學"、"大學科"發展思路,聚焦國家科技戰略重大需求,推進科技集成,充分發揮學校優勢,組織、協助師生在對地觀測、遙感套用和深空探測領域開展科技創新,逐步形成了富有學科特色的研究團隊和創新體系。
研究方向
國家遙感中心地殼運動與深空探測部以對地觀測與天地一體化的科學概念為指導,重點開展地學遙感、地殼運動監測、行星遙感與深空探測三個領域的協同研究。在地學遙感方面主要研究人地關係遙感、遙資源環境與遙感、遙感地質災害機理研究等。在地殼運動監測方面主要以參建"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路"工程為依託,開展地殼運動監測,與傳統地學發展有機結合,深化地震研究。在行星遙感與深空探測方面主要開展深空探測戰略目標、科學問題和部分工程研究, 參與國家重大科學專項工程,開拓在行星遙感、比較行星學、相似性研究等方面的科學研究。
科研成果
成功牽頭組織教育部有關高校整體參建"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路"工程,在台站建設、數據聯測與分析套用,地殼運動及汶川地震研究方面諸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在Nature Geoscience, 中國科學,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等發表多篇論文 。
參與了"嫦娥工程"科學目標的論證和部分科學問題的研究,完成了我國火星、水星和金星探測的科學目標和科學問題,以及我國深空探測領域的總體科學目標和社會支撐體系的研究。參與承擔了我國"嫦娥工程"2期的部分工程任務,參與了"嫦娥工程"3期工程實施方案的全部論證工作。參與了我國載人登月概念研究階段的頂層設計與國家重大專項立項綜合論證工作。
開展了行星地質學、天體化學以及行星遙感研究。在JGR、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中國科學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地球科學等期刊發表研究論文數十篇,編寫出版了《嫦娥奔月》一書。
積極參與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開發多目標遙感調查與監測工作。利用多源遙感信息對相關地區礦產資源開發進行了多目標的調查與監測,取得突出成果,深化、推動了地學遙感技術的發展。
積極參與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開發多目標遙感調查與監測工作。利用多源遙感信息對相關地區礦產資源開發進行了多目標的調查與監測,取得突出成果,深化、推動了地學遙感技術的發展。
人才隊伍
業務部現有專、兼職研究人員30餘人和一支由本科、碩士和博士生組成的多層次人才梯隊,成員分別來自地學院,地空學院,資源學院,計算機學院,信工學院,環境學院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楚天學者特聘教授2人,教授13人,聚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從事遙感套用研究的骨幹力量。
技術裝備
現擁有使用面積超過1200平方米的工作用房,設有行星地質實驗室、光學遙感實驗室、行星化學實驗室,以及"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路"數據分析備份中心等實驗基礎平台,配備有相關的較先進的實驗與分析設備。業務部現有天文望遠鏡,高精度高解析度光學顯微鏡,二向性反射譜儀,傅立葉變換紅外譜儀,GNSS接收機、重力儀、全站儀、電子水準尺等高精度儀器設備, 近期將配備雷射拉曼光譜儀,掃描電子顯微鏡,X-射線能譜儀,二向性反射譜儀,傅立葉變換紅外譜儀。
國際合作
積極開展多層次的學術交流與科技合作,與美國、俄羅斯、英國、德國、瑞典、義大利、日本等國家的空間科學研究機構保持著較密切的交流與合作關係。多次派遣師生出國進修與合作研究、參加重要國際學術會議,近年來先後邀請俄羅斯Bazilevskiy教授,美國Greeley教授、Christensen教授來校開展長期科研合作,並講授空間科學課程。2009年以來成功主辦了"月球與火星探測數據處理與科學套用國際會議"和各類小型專題研討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