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花絮
因為原報告文學中所寫的三峽庫區不少地方已經被淹沒,劇組只好在重慶的其他地點取景拍攝。
這部電視劇的拍攝條件頗為艱苦,很多道具都是從當地居民家裡找的,只能劇組自己搬到拍攝現場。
劇組在朝天門碼頭拍攝一場三峽移民告別故土、乘船外遷的戲時,現場有上千名民眾演員不計報酬參與拍攝。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該劇以何建明的報告文學《國家行動——三峽大移民》為藍本,策劃及編劇從2003年起七次前往三峽地區體驗生活,劇本也經過八次修改,劇中的台詞都來源於他們在三峽庫區的所見所聞和真實感受,這個劇本是以一個半月寫一集的進度“雕琢”起來的。
拍攝過程
該劇由長沙廣電集團承制,2006年10月26日正式開機,在重慶的龔灘、龍潭、涪陵、黔江、長壽等地取景拍攝,2007年1月下旬關機,拍攝中轉場12次,行程逾萬公里。
劇集評價
作品通過濃墨重彩的筆觸、生氣勃勃的人物群像和真實可感的矛盾衝突,給觀眾以強烈的審美感受和心靈震撼。劇集塑造出一批性格鮮明、有血有肉的庫區人,形象生動地展現了他們在完成“三峽百萬移民”這個歷史任務中所具有的責任、勇氣和愛心。
(香港電影金像獎主席文雋)這部作品以主旋律和人性化獨樹一幟,跟以往描寫國家幹部形象的作品不同,既沒有大人物的形象,也沒有絕對的對立面,在三峽移民這樣的浩大工程中,沒有將矛盾和鬥爭放在正邪對抗上,而是將所有的不得已和難處擺上了桌面,極好地體現了人性的真實,平凡中的偉大以及對國家和人民深深的愛,用國計民生和魚水情深打動了觀眾的心。(重慶時報)
電視劇濃縮了移民過程中發生的各種問題和矛盾,通過截取峽江縣達鎮十七戶居民的際遇,真實再現移民們對遷居地的猶疑、不滿,及再就業時面臨的諸多困難。在劇中一開始就將矛盾推到台前,移民安置、就業問題作為線索貫穿始終,“釘子戶”、“硬骨頭”的人物設定不僅表現了移民中真實存在的複雜心態,更凸顯了峽江人故土難離的深情。該劇通過一個接一個精心設計的細節,逐漸展示出了移民的故土情、家國情,移民同移民幹部之間的魚水情,同時描述了一組基層、中層幹部的群像。對小人物的塑造和紮實的細節描寫,使《國家行動》呈現出豐滿而樸實的面貌。(新浪娛樂余青)
《國家行動》劇情“好看”,以三峽工程為大背景,三峽大壩蓄水進入倒計時是劇中天然的矛盾焦點,整個戲的敘事方式看似平淡、波瀾不驚,卻娓娓道來,悄然鋪陳著線索和脈絡,劇中人物形象也非常生活化,所有的黨員幹部,既是移民工作的領導者,同時也是大移民中一個小民百姓,方言的運用、對生活細節逼真刻畫讓全劇顯得親切生動,有情趣有看點。(新浪娛樂戴金花)
該劇沒有以強烈的意識形態對觀眾進行灌輸,相反,它採用了更加容易被觀眾們所認同的平民化視角來講述這場“國家行動”,關注普通百姓日常的生活經驗,表達他們的願望和期待,劇中的人物形象拋掉了“高、大、全”的外衣,就好像是身邊的平常人一樣真實而令人親近。(新浪娛樂王瀟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