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武漢基地

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武漢基地

2011年 4月22日,“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武漢基地”在武漢黃陂區木蘭湖畔正式成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通出席儀式並為基地揭牌。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武漢基地坐落木蘭湖畔,將依託湖北省考古所已在木蘭湖畔建設的考古工作基地,培訓水下考古隊員,並進行水下作業訓練,迅速開展水下文化遺產的搶救工作,並進行內陸水域水下文物調查、發掘和出水文物保護等相關學術研究。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武漢基地
  • 時間:2011年 4月22日
  • 地點武漢黃陂區
  • 占地:7萬平方米
簡介,基地意義,進展,

簡介

2011年 4月22日,“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武漢基地”在武漢黃陂區木蘭八景之一的木蘭湖畔正式成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通出席儀式並為基地揭牌,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劉曙光代表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及寧波基地和青島基地表示祝賀。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
我國水域廣闊,水下文化遺產豐富,在整個文化遺產事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間,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得到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為構建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整體布局,2009年,我國正式成立了“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010年,針對近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先後成立了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和青島基地。
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國家博物館等機構已連續多次在東海、南海開展古代沉船的考古調查和文物搶救工作,取得廣泛社會反響和良好的社會效益。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將內陸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十二五”全國文化遺產事業重要位置,開始實施內陸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重大工程,並有意在內陸成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基地。

基地意義

武漢位居“九省通衢”之地,內陸水網密布,水陸交通便利,水下古代文化遺產、古建築基址、古墓葬等分布密集,同時在中山艦打撈等作業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多個城市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武漢基地是國家文物局開展內陸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這一戰略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成立標誌著我國內陸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拉開帷幕。武漢基地是我國第三個,內陸第一個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基地。
“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武漢基地”在武漢成立。這是國家文物局首次在我國內陸設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基地。
我國水域廣闊,自古依水而居,內陸水下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迫在眉睫。國家文物局開始實施內陸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重大工程,並有意在內陸成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基地。
“在國家文物局調研中,武漢憑藉地域、技術等優勢,從眾多城市中脫穎而出。”省文物局文物處處長王風竹說,武漢內陸水網密布,大小水庫5000多座,水陸交通便利,大量水下古文化遺址、古建築基址、古墓葬分布密集。此外,湖北在出水文物保護與修複方面有一整套技術手段。
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武漢基地坐落木蘭湖畔,將依託湖北省考古所已在木蘭湖畔建設的考古工作基地,及時開闢辦公、培訓水下考古隊員,並進行水下作業訓練,迅速開展水下文化遺產的搶救工作,並進行內陸水域水下文物調查、發掘和出水文物保護等相關學術研究。
“計畫在2012年8月中旬左右,基地會對丹江口水庫開展一次水下考古調查。”省文物局副局長黎朝斌透露,水庫有大量水下古文化遺址,古建築基址、古墓葬分布密集。
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武漢基地成立後,將在國家文物局領導下,在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具體指導下,根據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布局,積極帶動和促進內陸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步驟地開展內陸水域水下文物調查、發掘和出水文物保護等相關學術研究以及專業人員培訓工作,並計畫於今年下半年在湖北丹江口水庫展開水下考古調查工作。

進展

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武漢基地歷時1個多月,已完成丹江口水庫均州古城水下考古探摸工作,基本掌握古城水下保存現狀。
據介紹,均州古城是一座淹于丹江口水庫下的歷史名城,城牆全部用15公斤一塊的青磚砌成,城池結構堅固。位於城內的淨樂宮,作為武當山古建築群中“八宮”之首,與北京故宮同時建造。1個多月前,武漢基地的考古隊員潛入水下30米處,採用聲納掃測技術進行遺址探摸、勘察測繪、拍攝影像資料,現已完成城牆、城門、淨樂宮測繪圖紙。通過珍貴的水下影像資料,考古人員基本掌握均州古城水下保存現狀。
據了解,均州古城水下考古探摸項目,是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的2013年國家重點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目的是要提出相應的保護和監測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