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業局黃河小浪底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

(一)總體目標與任務

小浪底生態定位站建成一個國際影響力的野外長期定位監測基地、先進科技成果實驗示範基地、優秀科研人才培養基地和高度開放的學術交流基地。

(二)具體目標與任務

(1)建先進長期定位監測基地,為我國森林生態系統研究網路提供基礎數據

將小浪底定位站建成設施齊備、通信和交通便利、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暖溫帶山地生態系統野外長期定位監測基地,為我國森林生態研究網路提供基礎數據;

(2)開展基礎及套用基礎研究,服務區域及地方生態與經濟建設

依託定位站,開展恢復生態學及生態系統管理學等研究,試驗示範華北山地植被恢復與重建綜合技術,服務生態建設工程及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林業局黃河小浪底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
  • 主管部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一)研究方向
生態系統學:重點研究黃河中游及華北山地人工林生態系統、農林複合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生態系統管理及可持續發展模式;
林業生態工程學:重點研究黃河中游及華北山地農林複合系統構建與種間調控技術、暖溫帶山地植被退化和恢復的機理及技術,試驗示範當地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重點工程綜合配套技術;
農林氣象學:重點研究黃河中游及華北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平衡過程、人工林生態系統水分利用特性及調控機制、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氣候效應及其對農林業生產的影響;
(二)主要觀測及研究內容
利用先進的觀測技術和方法,採用全國森林生態定位站統一規範化的觀測技術規程與方法,觀測黃河小浪底地區人工林生態系統及農林複合系統的氣象/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重點研究內容:
低丘山地植被恢復與重建機制及技術
人工林生態系統水碳通量及利用特徵
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儲量與碳平衡
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痕量溫室氣體源/匯
人工林水分承載力觀測與計量
(三)成果特色
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路提供數據和信息,進一步完善我國森林生態觀測網路體系,並可為定量評估大型水庫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提供基礎數據。
對研究暖溫帶山區人工林生態系統及農林複合系統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
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及農業產業結構最佳化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發展歷史

黃河小浪底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以原“黃河小浪底森林生態系統效應監測站”為基礎,始建於1999年,2005年成為中國森林生態研究網路(CFERN)成員站,受國家林業局科技司直接領導,掛靠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本站現有固定研究和工作人員17名。已建1座980m2的綜合實驗樓、40餘套(件)儀器設備。在科學研究、觀測設施建設及使用、維護方面等方面均具有比較強的技術力量。經過多年的建設及運行,在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的建設及日常管理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以本定位站為平台,已完成省部級以上課題20餘項,取得近20項科研成果。在國內外核心上發表論文120餘篇,出版專著4部。

科研條件

本定位站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建設,已具備一定的野外生態觀測、分析設備和試驗條件。已建1座980m的綜合實驗樓、12個地表徑流場、40餘套(件)儀器設備。另有40個有關土壤水分、植被動態、養分循環、樹木蒸騰等定位觀測樣地,樣地面積約800m。

科研成就

(一)承擔的科研項目
以本定位站為平台,已完成國家科技支撐/攻關課題、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等課題20餘項。現正承擔10餘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包括:2項科技支撐課題、4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林業行業公益科研課題等。
(二)取得成果情況
1、已獲取的基礎數據
本站基礎數據包括以下4類:
(1)第1數據集:包括生態站開展的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研究所要求的基本生態要素的長期定位觀測數據。已有氣象因子、土壤濕度及溫度等基礎觀測數據。數據積累年限10年多。
(2)第2數據集:生態過程研究所需要的數據,包括:土壤-生物-大氣中的水熱碳循環、養分循環、能流過程等數據;數據積累年限9年。
(3)第3數據集:生態站所在地區的社會、經濟指標及示範區的基礎條件方面的數據,數據積累年限8年多。
(4)第 4數據集:研究課題產生的數據,主要包括研究課題中產生的可供公共享用的數據、研究成果中的結論性數據。數據積累年限12年多。
2、取得研究成果及其推廣套用情況
取得20餘項科研成果,含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軟體登記、4項地方標準、1項實用新型專利和2項國家發明(申請)專利、1項國際發明(申請)專利。已出版專著4部,在《Atmospheric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Journal of Hydrology》、《Plant Soil》、《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生態學報》、《農業工程學報》、《林業科學》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在華北山地南端人工林生態系統碳交換及碳匯能力、耗水特徵、農林複合系統種間水分關係、樹木液流&蒸騰測算誤差校正技術體系等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進展。
相關成果在河南省濟源市尤其是小浪底庫區及臨近的太行山低山丘陵區植被重建、森林生態系統經營與管理中得到推廣並轉化為生產力,為山區脫貧致富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3、人才培養
本站地理位置與植被類型獨特,研究內容多樣,且試驗條件優越、交通便利,為科研及教學實習提供良好的生活及科研條件,吸引了科研院校學生完成學位論文。已培養6名博士生、10名碩士。在讀博士後1名、在讀博士生8名、在讀碩士生4名。
4、學術考察與交流情況
自2000年來,累計到站考察交流的國內外專家達250多人次,訪問專家專業背景涉及林學、農學、生態學、氣象學及植物學等相關學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