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1996.4 國家林業局生態環境監測總站 站長;
1998.4-2004.2 林業可持續發展中心 副主任;
2004.2-2017.4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 所長,研究員,博導;
2017.4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副院長、院分黨組成員。
主要學術任職
1996.8 任國務院三峽委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國家環保部(總局)環境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專家;
2001.2 任溫帶及北方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與指標進程(MP)中方技術協調員、聯合國森林論壇 (UNFF)談判中方代表團成員;
2002.8 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第六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2003.1 任國際林聯(IUFRO)亞太林業研究協會(APRFRI)執委;
2003.8 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第六、七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4.1 任中國林學會森林生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2004.3 任國家林業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
2004.5 任中國生態學會理事;
2004.9 任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生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2005.5 任國務院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專家;
2006.9 任中國林學會第二屆林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
研究領域
長期致力於中國典型區域的植被生態恢復實踐、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工作。從1996年開始,建立起三峽工程建設對庫區動植物生態監測與分析體系、基於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的流域和區域植被恢復、管理技術體系,負責完成“後三峽林業規劃”及“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驗收”之“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等,主持完成了GEF/ADB《中國-GEF夥伴合作防治和控制土地退化夥伴關係》國家框架,突破傳統多次向國家林業局建議推動了國家林業資源與生態監測及其評價工作;長期努力開展中國森林保護與可持續經營的能力建設、參與聯合國森林論壇(UNFF)及“溫帶及北方森林保護與可持續經營”蒙特婁進程的談判及相關研究國際合作,主導建立了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與指標體系及其報告技術體系,出版《森林能量利用與產量形成的生理生態學基礎》,提出“冬季碳水化合物短缺導致高山林線形成”的論點等,系統研究和分析了全球氣候變化對我國幾個主要樹種生長與更新及東部亞熱帶森林植被及森林健康的影響和典型森林土壤碳特徵等,完成“中國準備第二次國家信息通報的能力建設-林業與土地利用碳清單編制項目”等,為推動國家林業可持續發展、生態建設做出重要貢獻。
近5年主持項目
先後主持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973、科技支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公益性行業專項等國家級項目和課題,近5年主持的主要國家級項目有:
(1)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畫項目“人工林生產力形成的結構與環境效應”,4000萬元;
(2)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長江防護林體系整體最佳化及調控技術研究”,685萬元;
(3)林業公益性行業專項“典型森林土壤碳儲量分布格局及變化規律研究”,508萬元;
(4)國家發改委中國低碳巨觀發展戰略研究項目“中國碳匯潛力與林業發展戰略研究”,200萬元;
(5)氣象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氣候和土地利用變化對森林的影響及適應對策”,209萬元;
(6)三峽建設委員專項“三峽水利樞紐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200萬元。
主要成果及榮譽
發表學術論文260餘篇,其中SCI收錄15篇,出版專著5部,編著1部,主編了我國首個森林可持續經營國家報告,獲得認定成果5項,軟體著作權5項。
先後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第七屆中國林業科技獎、林業部直屬機關“十優”青年、院優秀共產黨員、省部級百千萬人才、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個人、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