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九五”規劃項目: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

《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九五"規劃項目: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分為上編、下編兩大部分,包括克羅齊的挑戰輿比較文學學科的第一次危機;橫向發展與文學斷裂;比較文學學科的第三階段;同質文化的“求同”與異質文化的“求同”,一個質的飛躍等內容。《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九五"規劃項目: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邏輯清晰、內容適度易懂、針對性強。

基本介紹

  • 書名: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九五"規劃項目: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
  • 類型:比較文學研究理論
  • 出版日期:2001年9月1日
  • 語種:繁體中文
  • ISBN:9787806592885
  • 品牌:四川巴蜀書社
  • 作者:曹順慶 等
  • 出版社:巴蜀書社
  • 頁數:566頁
  • 開本:32
  • 定價:25.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九五"規劃項目: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由巴蜀書社出版。

圖書目錄

緒論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發展的三個階段
上編 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史
第一章 萌芽與濫觴: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史前史
第一節 影響研究理論的萌芽
第二節 平行研究理論的濫觴
第三節 跨學科理論的早期實踐
第二章 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發端與法國學派的形成及其學科理論的建立
第一節 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發端
第二節 法國比較文學研究的興起及其對學科理論的初探
第三節 克羅齊的挑戰輿比較文學學科的第一次危機
第四節 法國學派的形成與其基本理論特徵及方法論體系的建立
第三章 美國學派的形成及其對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拓展
第一節 法國學派學科理論的局限
第二節 韋勒克的挑戰與比較文學學科的第二次危機
第三節 美國學派的興起及其學科理論的拓展
第四章 蘇聯及東歐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建設
第一節 蘇聯比較文學研究及其“類型學”理論
第二節 東歐比較文學及學科理論建設
第五章 印度、阿拉伯、日本及其它國家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
第一節 印度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
第二節 阿拉伯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
第三節 日本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
第四節 其它國家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
第六章 中國學派的提出及其學科理論的墾拓
第一節 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展及其勃興
第二節 中國比較文學實踐對西方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衝擊
第三節 有關中國學派的論戰
第四節 中國學派學科理論雛形
下編 多元文化時代的跨異質文化比較文學學科理論
第一章 多元文化時代與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第三階段
第一節 從歐洲文化一元化到全球文化多元化
第二節 全球化與本土化:文化異質性的訴求
第三節 跨異質文化對話的當代意義
第四節 比較文學學科的第三階段
第二章 從縱向的文學史觀到縱向與橫向相交錯的文學發展史觀
第一節 文學發展的兩個動力
第二節 文學橫向發展與文學的新變
第三節 橫向發展與文學斷裂
第四節 文學橫向發展與新學科的開拓
第三章 從二元到多元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
第一節 二元文學關係:法國學派影響研究的根基
第二節 二元文學對立:平行研究與跨學科比較的主要舞台
第三節 多元文化場:跨文化比較文學的用武之地
第四節 多元文化視野中的比較文學與總體文學研究
第四章 當前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危機與困惑
第一節 比較文學死亡論與比較文學消亡論
第二節 跨民族?跨國家?跨語言?跨學科?跨文化?
第三節 “比附文學”論
第四節 比較文學無所不包:對比較文學範圍的質疑
第五章 異質文明解析——從同質文化到異質文化的比較文學研究
第一節 從同質文化中的比較文學到異質文化間的比較文學
第二節 同質文化的“求同”與異質文化的“求同”,一個質的飛躍
第三節 異質文化“求異”的意義與價值
第四節 異質文化間比較文學的可比性
第六章 異質文化之間多元文化對話理論
第一節 從獨白到對話的趨勢
第二節 “失語”的警覺
第三節 話語重建的努力
第四節 多元文化語境與雜語共生
第七章 異質文化間文學的互釋
第一節 “闡發法”的提出
第二節 跨文化——闡發法的本質特徵
第三節 闡發法的方法論
第四節 闡發法的哲學觀照
第八章 異質文化間文學理論的融合
第一節 “共同詩學”的追求及其可能性
第二節 “一般的”或“總體的”文學理論的可能性
第三節 多元文化共生中文學觀念的交叉、融會和建構
結語

文摘

著作權頁:



“比較文學不是文學比較”,這句名言是擋住克羅齊等學者攻擊的最好盾牌。既然反對者集中攻擊的是“比較”二字,那就不妨放棄它,比較文學的學科理論可以不建在飽受攻擊的“比較”上。基亞明確指出:“比較文學並不是比較,比較只不過是一門名稱有誤的學科所運用的一種方法。”既然比較文學不“比較”,那比較文學乾什麼呢?法國學者們在甩掉了倍受攻擊的“比較”二字後,將比較文學的範圍大大縮小,縮小為只關注各國文學的“關係”,以“關係”取代“比較”。法國學派的奠基人梵?第根說:“比較文學的目的,主要是研究不同文學之間的相互聯繫。”而不注重關係的所謂“比較”是不足取的。梵?第根說:“那‘比較’是只在於把那些從各國不同的文學中取得的類似的書籍、典型人物、場面、文章等並列起來,從而證明它們的不同之處,相似之處,而除了得到一種好奇的興味,美學上的滿足,以及有時得到一種愛好上的批判以至於高下等級的分別之外,是沒有其它目標的。這樣地實行‘比較’,養成鑑賞力和思索力是很有興味而又很有用的,但卻一點也沒有歷史的含義;它並沒有由它本身的力量使人向文學史推進一步。”法國學派的主要理論家基亞—再宣稱,“比較文學的對象是本質地研究各國文學作品的相互聯繫”,“凡是不存在關係的地方,比較文學的領域也就停止了”。因此,比較文學的學科立足點不是“比較”,而是“關係”,或者說是國際文學關係史。所以他說:“我們可以更確切地把這門學科稱之為國際文學關係史。”從某種意義上說,法國學派的自我設限,拋棄“比較”而只取“關係”,正是對圈外人攻擊的自我調整和有效抵抗:你攻擊“比較”二字,我就從根本上放棄“比較”,如此一來,克羅齊等人的攻擊也就投有了“靶子”,其攻擊即自然失效。“比較文學不是文學比較”,這句妙語恰切地蘊含了歐洲學者們的苦衷和法國學者的技巧。而正是對“比較”的放棄和對“關係”的注重,奠定了法國學派學科理論的基礎,形成了法國學派的最突出的、個性鮮明的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