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意願與轉型期西部地區經濟成長的實證研究

國家意願與轉型期西部地區經濟成長的實證研究是一篇套用經濟學專業的博士論文,由馮根福指導,官升東編著。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來自陝西的經驗證據
學位授予單位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地方經濟 經濟成長 政策支持 陝西
館藏號
F127.41
館藏目錄
2009\F127.41\1

中文摘要

作為中國二十一世紀重要的發展戰略部署,西部大開發能否真正實現西部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並逐步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直接關係到中國下一步經濟改革的進程和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雖然已有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對西部地區經濟成長的問題進行了解釋,並提出了各自的政策建議,但事實表明,其對轉型時期中國地區經濟成長差異的解讀仍然不夠全面。 通過對一個較大跨度歷史時期的考察,我們注意到,國家意願在塑造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上,始終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地區產業結構的布局,影響著市場制度變遷的進程,並最終決定該地區長期的經濟成長績效。在這個意義上,一個結構與制度互動的分析框架,將更有助於解釋轉型時期我國區域經濟成長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本文嘗試從這一視角出發,以陝西為研究對象,深入分析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地區經濟成長模式的選擇及其動因,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推動西部地區經濟持續增長的有效路徑。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發現是: 第一,本文通過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過程的經驗觀察,構建了一個獨特的基於國家意願和地區經濟成長關係的分析框架,並分析了中央政府的國家意願對西部地區經濟成長的影響機理。本文的分析表明,西部地區所處的政治、經濟、社會及生態環境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自主選擇經濟成長方式範圍的有限性。中央政府國家意願(目標函式)決定了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演變和市場制度的變遷,進而影響了其增長模式的選擇,並最終影響到西部地區經濟成長的長期績效。 第二,本文對西部地區經濟結構變遷與經濟成長的關係進行了實證分析。本文以具有較強的西部代表性的陝西為研究對象,對陝西經濟結構的變遷進行了歷史考察,重點分析了中央政府的國家意願對其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等的影響,並對結構變動與經濟成長的相互關係進行了經驗分析。本文的分析發現,西部地區在自身的產業結構選擇方面的自主權非常有限;西部地區的開發從來不是單純的經濟開發,更多的是基於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的角度進行考慮的。由此決定了西部地區不可能按照比較優勢理論,自主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用充足的勞動替代稀缺的資本,在實現擴大就業的同時拉動經濟成長。相反,中央政府的國家意願在其“重型化”產業結構的形成及演變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從而弱化了結構的演變對經濟成長的貢獻。 第三,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區制度演進與經濟成長的關係。本文的分析結果發現,中央政府的國家意願在影響西部地區經濟結構演進的同時,進一步影響了西部地區市場制度的演進水平,進而決定了其對經濟成長績效的影響。西部地區的“國有化”抑制了民營經濟的發展,從而限制了當地市場制度的演進水平,使其無法支撐西部地區“重型化”、“大型化”的產業結構,進而影響了西部地區的經濟成長績效。本文的分析還發現,只有結構與制度之間實現良性互動,市場制度的演進水平才能夠支撐起現存的產業結構,實現又好又快的經濟成長績效。 第四,本文對西部地區的經濟成長績效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發現,受中央政府發展戰略(目標函式)的影響,陝西這種“重型化”的產業結構,只能依靠大規模的國有投資來維持。由此,這種缺乏市場激勵的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不可避免地成為陝西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進一步實證檢驗表明,由政府主導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雖然推動了西部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但是其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所依賴的是資本要素的投入特別是政府投資的增加,而非要素生產率水平的提高。這意味著,繼續維持這種粗放型的經濟成長模式,西部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將難以為繼,而且對於西部地區經濟結構的調整、市場的發育以及生產率水平的提高將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西部地區亟需實現增長模式的轉變,將經濟成長置於有效的市場機制的作用之下,促進其生產率水平的不斷提高。本文還提出了具體的完善和促進西部地區經濟持續增長的思路和政策建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