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

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

《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是2022年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
  • 作者: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 出版時間:2022年
  • 出版社: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ISBN:9787518987405
  • 類別:中國經濟概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報告的評價指標體系總體上延續了上一年的做法,指標體系以*總書記“創新是引領發展的動力”這一論斷為核心,既體現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共性要求(創新治理力、創新驅動力),又體現不同創新能級城市的主體創新功能(原始創新力、技術創新力、成果轉化力),適合我國幅員遼闊的實際,以及各城市自然資源稟賦、科教資源、市場化程度、經濟發展水平等存在明顯差異的特點,基本囊括了城市科技創新和科技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指標,能夠靈敏地反映各城市在科技本身及科技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進步、不足和退步。在遵循評價結果動態可比的原則下,本報告根據政府統計制度的變化、數據可獲得性等情況,對部分指標進行了調整。一是刪除“外國人才來華工作數”;二是將“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從原始創新力調至創新治理力;三是將“中央級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數”分拆和調整為“‘雙一流’建設學科數”和“中央級科研院所數”;四是將“國家重點實驗室數”改為“基礎研究基地數”;五是將“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規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與規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之比”分別改為“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營業收入之比”“規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與營業收入之比”“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與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之比”。
  本報告對72個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創新能力進行了統一評價和分類評價(由於數據可獲得性及城市、城區之間的可比性問題,4個直轄市的城區和2個縣級市未包含在內),並對每一個城市的創新能力進行了剖析,力圖找出其創新發展的優勢及短板,為其下一步的創新發展提供決策支撐。此外,本報告還給出了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以期幫助更多的地方和公眾了解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創新發展狀況。
  為保持統計口徑一致,《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測算所涉及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科技部、財政部等權威部門的統計和調查。本報告主要採用2019年數據,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採用截至2021年8月的數據。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表現 1
一、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及數據來源1
(一)評價指標體系1
(二)評價方法3
(三)數據來源3
二、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4
(一)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排名4
(二)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8
三、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分類評價 11
(一)創新策源地 12
(二)創新增長極 14
(三)創新集聚區 16
第二章 創新型城市創新發展畫像19
一、東部地區19
(一)石家莊19
(二)唐山23
(三)秦皇島26
(四)南京29
(五)無錫32
(六)徐州35
(七)常州38
(八)蘇州41
(九)南通44
(十)連雲港47
(十一)鹽城50
(十二)揚州53
(十三)鎮江56
(十四)泰州59
(十五)杭州62
(十六)寧波65
(十七)嘉興68
(十八)湖州71
(十九)紹興74
(二十)金華77
(二十一)福州80
(二十二)廈門83
(二十三)泉州86
(二十四)龍巖89
(二十五)濟南92
(二十六)青島95
(二十七)東營98
(二十八)煙臺101
(二十九)濰坊104
(三十)濟寧107
(三十一)廣州110
(三十二)深圳113
(三十三)佛山116
(三十四)東莞119
(三十五)海口122
二、中部地區125
(一)太原125
(二)合肥128
(三)蕪湖131
(四)馬鞍山134
(五)南昌137
(六)景德鎮140
(七)萍鄉143
(八)鄭州146
(九)洛陽149
(十)南陽152
(十一)武漢155
(十二)宜昌158
(十三)襄陽161
(十四)長沙164
(十五)株洲167
(十六)衡陽170
三、西部地區173
(一)呼和浩特173
(二)包頭176
(三)南寧179
(四)成都182
(五)貴陽185
(六)遵義188
(七)昆明191
(八)玉溪194
(九)拉薩197
(十)西安200
(十一)寶雞203
(十二)漢中206
(十三)蘭州209
(十四)西寧212
(十五)銀川215
(十六)烏魯木齊218
四、東北地區221
(一)瀋陽221
(二)大連224
(三)長春227
(四)吉林230
(五)哈爾濱233
第三章 創新能力部分指標排名236
一、創新治理力有關指標236
(一)財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重236
(二)常住人口增長率237
(三)萬人專利申請量238
二、原始創新力有關指標239
(一)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239
(二)基礎研究經費占研發經費比重240
(三)科技成果獎數241
三、技術創新力有關指標242
(一)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營業收入之比242
(二)高新技術企業數243
(三)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244
(四)技術輸出契約成交額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245
四、成果轉化力有關指標246
(一)技術輸入契約成交額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246
(二)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新增在孵企業數247
(三)科技型中小企業數248
五、創新驅動力有關指標249
(一)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與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之比249
(二)PM2.5年平均濃度250
(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
第四章 創新發展典型經驗252
一、強化組織領導252
(一)濰坊: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委創新發展委員會252
(二)紹興:成立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253
(三)東莞:成立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領導小組253
二、體制機制改革254
(一)紹興:“揭榜掛帥”——構建重點項目攻關常態化模式254
(二)金華:探索全球引才新路徑256
(三)泉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257
(四)馬鞍山:以畝產論英雄258
三、加強創新服務260
(一)佛山:打造科技金融“佛山模式”260
(二)衡陽:賦能企業創新發展“船山論壇”模式262
(三)濰坊:營造創新創業環境263
(四)徐州:以科技招商快速集聚高新技術企業264
四、擴大開放合作267
(一)株洲:積極融入內外雙循環267
(二)東莞:科技引領開放共享268
(三)蕪湖:打造內陸開放創新高地269
(四)東營:釋放油地融合發展潛能270
五、綜合271
(一)吉林:“六位一體”全要素推動碳纖維產業發展271
(二)玉溪:著力實施研發投入倍增行動273
(三)漢中:“三生融合”推動綠色循環發展274
(四)龍巖:探索廢棄礦山生態治理新模式275
附 錄277
一、國家創新型城市名單277
二、指標解釋及數據來源278
(一)創新治理力278
(二)原始創新力279
(三)技術創新力280
(四)成果轉化力281
(五)創新驅動力28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