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國家典籍博物館是依託於國家圖書館宏富館藏,以展示中國典籍、弘揚中華文化為宗旨的國家級博物館,是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的新拓展。國家典籍博物館是集典籍收藏、展示、研究、保護、公共教育、文化傳承、文化休閒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是中華典籍文物的收藏中心、典籍文化的展示中心、典籍文化的研究中心、世界典籍文化的交流中心、文化教育基地和公眾文化休閒中心,未來可實現博物館、圖書館服務的全面聚合,建設成為重要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傳統文化傳播基地。
國家典籍博物館於2012年7月,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正式掛牌成立,是國內首家典籍博物館,也是世界同類博物館中面積較大、藏品較豐富、代表性展品較多的博物館。
國家典籍博物館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國家圖書館總館南區,建築總面積11549平方米,共10個展廳,為公眾提供了更廣闊的參觀空間、更好的休閒場所和更佳的博物館體驗。
國家典籍博物館於2014年對公眾免費開放,首展將系統展示國家圖書館館藏精品,時間跨度從3000多年前的甲骨到現當代名家手稿,藏品類型從甲骨、敦煌遺書、善本古籍、金石拓片、輿圖、樣式雷圖檔到民族文字古籍、名家手稿、西文善本,展覽將全面生動地呈現中華民族多元豐富的書籍文化以及國家圖書館豐富的館藏。
典籍文物的收藏中心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世界諸多文化體系中,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不斷,中華典籍功不可沒。我國早在殷商時期就有典冊。中華典籍從甲骨刻辭、青銅器銘文、竹簡、帛書、石刻文字,到後來的紙質寫卷、刻本,其數量之大,世所罕見。儘管今天存世的中華古籍依然可以用浩如煙海來形容,但是典籍載體的脆弱性,決定著典籍從開始生產傳播就面臨著不斷的消亡。據初步統計,國內漢文古籍存世數量總數超過4000萬冊,品種約20萬,這是先賢歷盡艱辛創造和保護的財富,是為我們留下的昨天記憶。收藏保護這些典籍既是國家典籍博物館的責任,也是其賴以生存的資源。國家圖書館作為國家總書庫,截至2013年底,館藏文獻總量已達3200多萬冊(件),其中古籍善本14萬部200萬冊(件)。國家典籍博物館依託於國家圖書館豐富的館藏,從誕生起就具有了典籍收藏得天獨厚的優勢。全面地收藏典籍文物,既是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也是更好展示典籍文化的根本。
典籍文化的展示中心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卷帙浩繁的文獻典籍忠實地記載著歷史,延續著中華民族的文脈,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形式。中國傳統文化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基本要素和發展源泉,在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大力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國家典籍博物館為社會搭建了展示中華典籍文化的系統平台,有利於進一步拓寬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途徑,拉近與社會公眾的距離,從而進一步增進社會公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增強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文化凝聚力。
典籍文化的研究中心
國家典籍博物館依託國家圖書館的海量收藏,在藏書史、典籍文化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國家典籍博物館發揮文獻優勢,通過研究和學術交流讓典籍中的文化、智慧啟迪更多的民眾。對我們以典籍記載歷史的民族而言,國家典籍博物館更肩負著一份保存歷史記憶的重任,並儘可能通過更為立體和生動的形式來傳承、延續。
世界典籍文化的交流中心
縱觀世界,歐美等已開發國家都設有國家級典籍博物館,對開展本國文化展示、文化交流、學術研究及社會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極大地提升了本國文化地位與形象。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設立中國自己的國家級典籍博物館,開闢了向世界展示中國典籍文化的國家級視窗,是提升我國文化形象的必要手段,有利於彰顯中國文化魅力,展現中華文化與時俱進的生命力與風采。同時也為世界上書籍文化的交流和研究拓展更為廣闊的天地,搭建了更加專業的平台。
文化教育基地
國家典籍博物館是公眾文化知識普及的場所,是公眾終身學習的課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社會教育職能。中華文獻典籍凝聚了中華歷史、承載著中華文明,在數字閱讀日益普及的今天,古代典籍文獻依託現代技術的表達方式,以數據的形式和現代化的數字網路平台向公眾傳播文化知識,其自身價值進一步得到彰顯。通過多種媒體手段揭示館藏文獻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順應了當代文化的發展趨勢,有利於進一步強化典籍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作為青少年教育基地,成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目前的學校教育,以從書本到書本的形式為主,缺少形象、直觀的展示。國家典籍博物館與學校教育結合,作為青少年教育基地,可實現中國小的中國歷史,高等院校的中國歷史、文獻學以及中國版本目錄學等課程的現場授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文史知識的普及場所。
公眾文化休閒中心
中國近三十年經濟的持續發展,公眾消費也逐步從以物質產品為主導過渡到以精神產品為主導。多元的休閒方式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在公共文化服務中融入文化休閒的理念應該成為圖書館和博物館發展的方向。無論在以專業化為基礎的博物館功能方面,還是在以社會化為基礎的博物館職能方面,博物館的工作應該從以物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中心,應更加關注人民民眾對文化享受的需求,努力營造文化場館的文化氛圍,讓歷史文化走出書本,以互動式的交流和體驗,讓更多的人在閒暇之餘走進博物館,讓博物館成為一種文化生活方式。
發展歷史
國家典籍博物館,位於國圖南區。這座建築於1986年建成,1987年正式開放。當年,國圖南區建築群的設計出自
楊廷寶、
戴念慈、
張鎛、
吳良鏞、
黃遠強等五位建築名家之手,這一設計方案史稱“五老方案”。在運行了24年之後,這裡於2011年5月閉館進行改造。即將開放的國家典籍博物館,象徵著這座老建築的重生。
此次國圖南區的修繕改造,以“修舊如舊”為總原則,大廳內的大型紫砂陶板壁雕《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便是不少讀者頗為熟悉的作品。創作於28年前的壁畫作品,是著名畫家
李化吉與夫人
權正環的結晶之作。
運行狀況
試運行日期
2014年7月15日國家典籍博物館今天開館試運行。
首展組成
“國家圖書館館藏精品大展”由金石拓片、敦煌遺書、善本古籍、輿圖、名家手稿、西文善本、樣式雷圖檔、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古籍和中國古代典籍簡史等九個展覽組成,展品800餘件,很多都是國寶。
館藏文物
國家典籍博物館的集中展陳空間,建築面積達11549平方米,擁有9個展廳。據工作人員介紹,這裡很多的館藏典籍是國家一級文物,這些國寶的介質從三千多年前的
殷墟甲骨,到100年前的桑皮紙,可謂包羅萬象,其對展覽、保存的環境格外挑剔,每一次取放都要異常小心。為了保護這些古籍,展廳內所有的展櫃都是可內控溫度和濕度的智慧型展櫃,展櫃內的溫度被控制在20攝氏度上下,相對濕度則控制在50%左右,即使外部環境變化再大,一般也不會對珍藏其中的國寶造成影響。
為了滿足觀眾閱讀古籍的需求,國家典籍博物館還利用高科技手段,提供了一些互動服務。比如展廳內的《
柳公權神策軍紀聖德碑》善本,其旁邊既有一個放大的高仿版本,還放置了一個透明的可觸控螢幕。觀眾用手指在觸控螢幕上滑動,就可以逐頁翻看這件典籍中的內容。
2014年09月10日,國家典籍博物館正式開放,首展“國家圖書館館藏精品大展”,全面展示國家圖書館所藏古籍特藏珍品。國家典籍博物館內,觀眾從《永樂大典》前走過。
建築結構
從國圖南區東大門拾級而上至二層,步入國家典籍博物館大廳(從前的文津廳),便能感受到厚重的文化氣息。迎面的大銅門,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雕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朱炳仁之手,大門上的裝飾花紋“凌花雙龜背”,取自館中國寶《
永樂大典》。
據工作人員介紹,為了製作出如此具有歷史文化感的大門,他們特地高仿影印了《永樂大典》真字韻門制類中的幾頁書影。這裡記載了各種各樣的門和扇欞格的名稱,還配了幾十幅圖畫,為今人的創作演繹提供了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