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念慈

戴念慈

戴念慈(1920~1991),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東港鎮陳墅村人。建築設計大師,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20年4月2日生於江蘇省無錫市。1938年秋考入中央大學建築系,1942年畢業,獲工學士學位後留該系任助教,1944年至1948年在重慶、上海興業建築師事務所任建築師。歷任中央建築工程設計院主任工程師和總建築師、國家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副部長、中國建築學會理事長等職,第四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念慈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
  • 出生日期:1920年4月2日
  • 逝世日期:1991年11月12日
  • 職業:院士,科學家,建築師
  • 畢業院校:中央大學
  • 主要成就: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任中國建築學會理事長
    任第四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任國家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副部長
    1989年第一批被授予設計大師稱號
  • 代表作品:北京蘇聯展覽館、中共中央高級黨校、斯里蘭卡國際會議大廈
獲得榮譽,人物生平,個人貢獻,

獲得榮譽

戴念慈設計的大部分作品獲得1994年評選的中國建築學會優秀設計獎;
戴念慈
闕里賓舍獲建設部1986年頒發的全國優秀建築設計一等獎、金瓦當獎及中國建築學會頒發的最優秀建築設計獎;
斯里蘭卡國際會議大廈榮獲1988年全國科學技術協會優秀工程獎、建設部優秀設計一等獎;
獲建設部頒發的金質獎,並於1989年第一批被授予“設計大師”稱號,成為繼梁思成、楊廷寶等元老之後我國第二代建築設計師中的傑出代表。

人物生平

戴念慈從小聰明好學,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蘇州中學。1938年考入中央大學(重慶)建築工程系,畢業後留校任教。兩年後,他進入興業建築事務所工作。抗戰勝利後,他又隨事務所來到上海。當時上海當局為紀念抗戰勝利準備在外灘與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交匯處建造一座“勝利門”,並為此舉辦一個設計方案大賽。戴念慈也參加了這一大賽。在應徵的眾多方案中,大都採用了中國牌樓式或國外凱旋門式,而戴念慈的設計方案則與眾不同,以樹立在馬路兩旁的一對展翅欲飛的大雕雕像,既象徵中國抗戰的勝利和預示著中國的騰飛,又避免了“門”給車輛交通帶來的不便,構思獨特,富有新意,一鳴驚人,奪得桂冠。戴念慈從此在建築界嶄露頭角,脫穎而出。
新中國成立後,經梁思成推薦,戴念慈被調到北京,擔任中央直屬機關修建辦事處設計室主任。在短短的3年時間裡,設計室承擔了數十項工程設計任務,例如中直機關禮堂、保育院、育英學校、香山雙清別墅、中南海菊香書屋等,這眾多工程大都由他負責設計、審定。
戴念慈
建國初期,朱德同志在審閱育英學校的設計方案時提出“設計要從新中國的國情出發,貫徹勤儉建國的方針。”戴念慈根據這一建設方針,提出了“適用、經濟、美觀”的主張,上報中央辦公廳。到1955年初,建工部明確“適用、經濟、美觀”正式定為全國性民用建築的指導方針,在中國建築設計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1953年5月,戴念慈擔任中央建築工程設計院主任工程師和總建築師。1955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1982年起,他擔任國家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副部長、部黨組成員,是第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88年,他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仍擔任建設部特邀顧問、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中國建築學會理事長等職。
1991年11月12日,建築大師戴念慈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71歲。

個人貢獻

他數十年如一日,努力探索建築學和建築師應該如何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問題,並為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他近50年的設計創作生涯中,由他設計的重大建築有100多項,其中著名重點工程有北京蘇聯展覽館、中共中央高級黨校、中國美術館、杭州西湖國賓館、曲阜孔子闕里賓舍、遼寧錦州遼瀋戰役紀念館及紀念碑、斯里蘭卡國際會議大廈等,都達到了當時國內建築的最高水平。下面介紹由他設計的幾項重大工程的情況:
設計的規模最大的工程之一
1955~1958完成設計的中共中央高級黨校,是戴念慈主持、親自設計的規模最大的工程之一。校址定在頤和園北、圓明園西、紅山口村以東的1000畝地塊上,按使用要求分為教學區、學員宿舍區、家屬區、綠化區,總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為考慮到與頤和園建築群的協調關係,黨校建築群採用基本對稱的格局,其中軸線對準頤和園後山景福閣的中軸線。教學區和學員宿舍區是黨校的主要功能區、也是其中心區,家屬區則環繞在中心區的東、北側,中間以綠化區、運動場和生活輔助設施與之相隔,互不干擾又方便聯繫。對宿舍建築群則採用了中國庭院傳統的手法,形成豐富多彩的院落群體;教學樓採用英斯大學主樓形式,對裡面裝飾則力求民族化的新古典風格,充分體現端莊、氣勢宏大的優點;體育館和大禮堂的設計則別開生面,是一個優秀的現代派作風。中央高級黨校前後設計的數百張圖紙,多數是戴念慈親自繪製的,他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
國慶十周年的十大建築之一
戴念慈設計的中國美術館,是國慶十周年的十大建築之一。該館位於繁華的珠市大街和王府井大街交叉口的西北角。考慮到美術館是我國最高的藝術殿堂,不僅要舉行各種大中型的美術展覽,而且要珍藏大批精美的書畫作品。戴念慈憑著對設計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和他的聰明才智,日夜加班加點,嘔心瀝血,設計方案終於得到周總理的讚賞而通過。該館建成後,受到建築界和公眾的普遍讚揚,美術界人士評論“雍容華貴而不矯飾,重檐碟瓦而不繁複,莊嚴巍峨而不凌人,宛如一座具有深刻東方文化內涵的巨大雕塑,使美術館成為第一陳列品”。
斯里蘭卡的一顆明珠
1964年春天,周總理訪問斯里蘭卡,答應為他們援建一座“班達拉奈克國際會議大廈”。當年8月,以戴念慈為組長的專家組赴斯里蘭卡考察並提出建築設計方案。立體建築採用八角形平面,以48根雪白大理石柱子組成外廊,大挑檐,花格透空外牆,輕巧開朗,富有熱帶建築風格和該國地方特色。該大廈於1973年5月建成使用,被該國總理譽為“斯中友誼的象徵,是斯里蘭卡的一顆明珠。”
山東曲阜孔子闕里賓舍的設計
1982年,戴念慈接受了山東曲阜孔子闕里賓舍的設計任務,也是他剛擔任建設部副部長後的第一個作品。山東曲阜是孔子的故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孔府、孔廟、孔陵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世界著名古建築,也是全國三大建築群之一。要在緊靠孔府、孔廟的闕里街上建造一座1.3萬平方米、擁有164套客房、316張床位的現代賓館,難度是極大的。戴念慈對這一賓舍設計總的指導思想是:現代內容與傳統形式相結合,新的建築物與古老的文化遺產相協調。他在設計中,採用一二層建築以北方傳統的四合院為基礎組成各院落,使用青灰磚、清水牆、花崗岩等地方材料,屋頂按當地傳統格式與居民相仿,中央大廳的屋頂則採用新型的扭殼結構,外觀是傳統的十字屋脊的歇山形式,減輕屋頂的自重,增加室內空間和改善採光條件,從而使整個建築淹沒在孔廟、孔府的建築群中,達到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的效果。賓舍建成後,室內擺放了現代化的特殊製作的“土”家具,顯得高雅、和諧、統一,入住的賓客都交口稱讚,被譽為“不是文物的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