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三國志

國學經典:三國志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陳壽少好學,就有志於史學事業。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 《三國演義》的人物形象,如義薄雲天的關羽、膽量非凡的趙雲、剛真勇猛的張飛、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等等,栩栩如生,性格鮮明,表現了作者較高的藝術才化,故事情節曲折動人,膾灸人口,三英戰呂布、連環計、三顧茅廬、草船借箭、赤壁之戰,其場面歷歷在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國志
  • 外文名: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 書名:國學經典:三國志
  • 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
  • 頁數:348頁
  • ISBN:9787560169507
  • 作者:陳壽
  • 出版日期:2011年7月1日
  • 開本: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三國志》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名:為志其實無志。魏志有本紀,列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睿分別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劉禪為先主傳、後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從篇幅來看,《魏書》約占全書的二分之一,《吳書》占三分之一,《蜀書》只占六分之一,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在陳壽撰《三國志》以前,已經出現了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可供陳壽參考取材。而關於蜀漢的史作闕如,而且蜀漢也不像、吳二國設有史官,這造成了蜀漢史料的缺乏。
《三國志》取材精審,作者對史實經過認真的考訂、慎重的選擇,對於不可靠的資料進行了嚴格的審核,不妄加評論和編寫,慎重地選擇取材之源。這雖然使《三國志》擁有了文辭簡約的特點,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點。
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作者陳壽根據三國時期的史實和民間傳說創作而成的優秀歷史小說。它的內容豐富多彩,為讀者留下了深厚多而的認識價值。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對其進行刪改後,成為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國演義》。

圖書目錄

三國志第一卷
武帝紀第一
三國志第六卷
董二袁劉傳第六
三國志第七卷
呂布臧洪傳第七
三國志第十卷
荀或荀攸賈詡傳第十
三國志第三十二卷
先主傳第二
三國志第三十三卷
後主傳第三
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第三十六卷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三國志第三十七卷
龐統法正傳第七
三國志第四十六卷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
三國志第四十七卷
吳主傳第二
三國志第五十四卷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文摘

太祖武皇帝屬於沛國譙縣人氏,姓曹,名操,字孟德,是西漢相國曹參的後代。東漢桓帝時期,曹騰的官位一直被升到中常侍大長秋,並且被封爵為費亭侯。他的養子曹嵩繼承爵位,曾經晉升官職到太尉,但是他過 繼前的一切,沒有誰能夠稍知一二。曹嵩生下的兒子便是太祖。
太祖小的時候就以機警聰明著稱,遇事冷靜細心,善於隨機應變,但 是生性放蕩,不甘拘束,任性使氣,一味地我行我索,對操行、學業諸事 全都毫不在乎,因此社會上的人並不覺得他會有什麼非凡的造化而對他格 外加以看重,只有梁國人橋玄,南陽人何顒獨具慧眼,認定太祖勢必要接 大任,橋玄曾經對太祖說:“天下馬上就要大亂,除非有經邦濟世人才才 能夠逆轉乾坤。能夠使天下太平如初的,或許就是你啦!”太祖二十歲那 年,因為舉孝廉而做了郎官,稍後又任職洛陽北部尉,再次升遷做頓丘縣 令,隨後又被徵召人朝,官拜議郎。
靈帝光和末年,黃巾軍起義。這一年太祖被任命為騎都尉,負責征討 穎川一帶的賊寇。後來又升任為濟南國國相。濟南國下管轄十幾個縣,各 縣官吏大都巴結依附皇親貴戚,貪贓枉法,聲名狼籍。太祖將這些事上奏 給朝廷,罷免了八九個官員的職務。同時嚴禁漫無節制的祭祀活動,那些 違法亂紀的壞人紛紛遠逃他鄉,從那以後國境內吏清民安,氣象為之一新 。很久以後,朝廷又徵召他擔任東郡太守。太祖不肯赴任,用生病為藉口 回到家鄉自我消遣娛樂。
不久,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人聯絡各方豪傑,秘密 謀劃廢除漢靈帝,另外擁立合肥侯,他們試圖勸說太祖入伙,遭到太祖拒絕,王芬等人終於以失敗而告終。
金城郡人邊章、韓遂偷襲並且殺掉刺史和郡守,舉兵叛亂,手下人馬 多達十幾萬人,天下頓時騷亂不安。朝廷徵召太祖為典軍校尉,漢靈帝恰 恰在此時駕崩,太子即位,何太后親臨朝廷執掌政權。大將軍何進與袁紹策劃誅殺宦官,何太后不同意他們的計畫。何進便召董卓進京,用意在於 脅迫太后以達到誅殺宦官的目的,但董卓還沒趕到京城,何進便被殺害了 。董卓到京,隨即廢除皇帝為弘農王而改立獻帝劉協,京都頓時一片大亂 。董卓上表朝廷推薦太祖擔任驍騎校尉一職,想與他共謀朝政。太祖當即改名換姓,抄小道向東逃歸。出了虎牢關,路中經過中牟縣時,一個亭長 認為他形跡可疑,因此將他抓住送往縣城,城裡有私下認識他的人,替他 求情,太祖這才得以獲得釋放。而這時董卓又殺死了太后和弘農王。太祖 得知這一訊息後,一到陳留縣就著手變賣家產,組織義軍,準備討伐董卓 。但是直到冬季十二月才在己吾縣起兵,這一年就是漢靈帝中平六年。 初平元年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孑L仙、兗州刺史 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 陽太守袁遺、濟北國相鮑信同時起兵,各人手下都擁有數萬兵馬,共同推 舉袁紹擔任盟主,太祖則代任奮武將軍一職。
同年二月,董卓已經得到各地義兵四起,矛頭直指洛陽的訊息,就挾持天子把都城遷往長安,他自己仍然駐兵留守洛陽,竟然縱火焚毀皇宮。 此時袁紹的軍隊駐紮在河內,張邈、劉岱、橋瑁、袁遺駐兵酸棗,袁術駐 扎南陽,孔仙進駐穎川,韓馥已到鄴城。董卓兵強馬壯,袁紹等人誰也不 敢率先進軍。太祖說:“我們發動義兵原意就是要誅暴討逆的。現在各路大軍既然已經會齊,諸位還疑慮不決什麼呢?假若董卓一聽到太行山以東義兵起事,馬上倚仗朝廷威力,據守二周險要之地,東向發兵控制天下, 那么儘管他行為違背道義,仍然足以造成極大的憂患。但現在的形勢是, 董卓縱火燒宮,劫持天子遷都,致使舉國無不震動,百姓惶惶然不知依附 何人,這正是老天要他滅亡的大好時機。只須打一戰便足以平定天下,真是機不可失啊!”於是領兵向西進發,準備占據成臬。張邈派遣部將衛茲分兵跟隨太祖。抵達滎陽的汴水,遇到董卓的部將徐榮,交戰失利,太祖 手下軍士死傷眾多,就連太祖本人也被流箭射中,所騎戰馬也受了傷,依賴他的堂弟曹洪將自己的坐騎讓給太祖,太祖才幸得乘夜逃脫。徐榮眼見太祖兵馬雖少卻能奮力戰鬥一天,自認酸棗很難攻破,也就領兵撤回了。 太祖返回酸棗,只見各路軍馬十幾萬人,每天只知道設筵擺酒,狂喝濫飲,竟無意於進取一途。太祖責問這些人,並替他們出謀劃策說:“請各位聽從我的計策,讓勃海太守袁紹帶領河內大軍占領孟津;在酸棗的各位將領防守成皋,進占敖倉,封鎖癃轅及太谷二大關口,全面控制這些險要地帶;袁術將軍可帶領南陽的軍隊進駐丹水和析縣,殺進武關,以震動三輔為主要目的;各路大軍都適合採取深溝高築壁壘不與敵兵交戰的戰略 ,只需要廣布疑兵,以此向敵兵展示天下大好形勢,正是以正義之師誅討叛逆之賊,何愁天下不立即平定!現在各路兵馬既然都為了伸張正義行動起來會聚到這裡,卻又遲疑觀望,不肯向前推進,豈非使天下百姓大失所望?我私下裡都為你們感到羞恥!”對於太祖的責問和計謀,張邈等人仍是充耳不聞,拒不採納他的建議。
太祖自知兵少將寡,就和夏侯悖等人一起到揚州召募士兵。揚州刺史 陳溫、丹楊太守周昕雖然給了他四千多軍兵,但是等回到龍亢縣的時候, 這些兵士也就叛逃得差不多了,沿途只得又在兗縣、建平重新招募了千餘 士兵,於是整軍進駐河內。劉岱與橋瑁相互仇怨,劉岱殺害了橋瑁,讓王肱兼任領東郡縣太守一 職。
P43-45

序言

《三國志》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作者陳壽(公元 233一公元297),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學,就有志於史學事業,對於《尚書》、《春秋》、《史記》、《漢書》等史書 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任觀閣令史。當時,宦 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等職。280年,西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陳壽寫書的時代靠近三國,可資利用的他人成果並不多,加上他是私 人著述,沒有條件獲得大量的文獻檔案。閱讀《三國志》時,就會發現陳壽有史料不足的困難,內容顯得不夠充實。陳壽沒有編寫志,了解三國時代的典章制度,只好藉助於《晉書》。陳壽還著有《益部耆舊傳》、《古國志》等書,整理編輯過《諸葛亮集》,可惜這些書後來都亡佚了。
《三國志》取材精審,作者對史實經過認真的考訂,慎重的選擇,對於不可靠的資料進行了嚴格的審核,不妄加評論和編寫,慎重的選擇取材之源。這雖然使《三國志》擁有了文辭簡約的特點,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 的缺點。《三國志》善於敘事,文筆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讚許。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看到《三國志》,認為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就毀棄了自己的著作。後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歷史的史書中,獨有陳書可以同《史記》、《漢書》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 國史相繼泯滅無聞,只有《三國志》一直流傳到現在。
南朝人劉勰在《文心雕龍·史傳》篇中講:“魏代三雄,記傳互出,《陽秋》、《魏略》之 屬,《江表》、《吳錄》之類,或激抗難征,或疏闊寡要。’唯陳壽《三 國志》,文質辨洽,荀(勖)、張(華)比之(司馬)遷、(班)固,非妄譽也。 ”這就是說,那些同類史書不是立論偏激,根據不足;就是文筆疏闊,不得要領。只有陳壽的作品達到了內容與文字表述的統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