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微課堂:詩詞格律

國學微課堂:詩詞格律

基本介紹

  • 書名:國學微課堂:詩詞格律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184頁
  • 開本:64
  •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秋霞圃書院 李凱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751610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裝進口袋裡的國學寶庫!郭齊勇、葛劍雄等數十位專家學術指導!2014年上海孔子文化節推薦讀本!2014年中華傳統經典誦讀大賽推薦用書!

作者簡介

秋霞圃書院是中國民間研究、傳播儒學文化的組織。是由中國著名學者沈渭濱、葛劍雄、傅傑、朱學勤、李天綱、汪涌豪等教授發起,聯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及香港、台灣和海外的數十位著名教授、學者創建的社會學術研究團體和教育教學機構。2009年9月肇創於上海嘉定,常設辦公地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嘉定孔廟。書院主要活動內容有:系統研究整理出版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大力推動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圖書館、社區等一系列活動;承辦每年的“上海孔子文化節”;舉辦中西方文化國際學術交流等活動。

圖書目錄

概述
第一章 五言絕句
第一節 《登鸛雀樓》(王之渙)
第二節 《塞下曲》(盧綸)
第三節 《聽箏》(李端)
第四節 《聽鼓》(李商隱)
第二章 七言絕句
第一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第二節 《山行》(杜牧)
第三節 《憶江柳》(白居易)
第四節 《早發白帝城》(李白)
第三章 五言律詩
第一節 《春望》(杜甫)
第二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第三節 《山居秋瞑》(王維)
第四節 《晚晴》(李商隱)
第四章 七言律詩
第一節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
第二節 《蜀相》(杜甫)
第三節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第四節 《登金陵鳳凰台》(李白)
第五章 詞
第一節 《如夢令》(李清照)
第二節 《浣溪沙》(晏殊)
第三節 《菩薩蠻》(溫庭筠)
第四節 《卜運算元·詠梅》(陸游)
第五節 《鷓鴣天》(晏幾道)
第六節 《虞美人》(李煜)
第七節 《玉樓春》(宋祁)
第八節 《蝶戀花》(歐陽修)
第九節 《一剪梅》(李清照)
第十節 《青玉案·元夕》(辛棄疾)
第十一節 《水調歌頭》(蘇軾)
第十二節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後記

文摘

《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1],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2],更上一層樓。
 文詞注釋
[1]白日:指落日、夕陽。由於傍晚的太陽光線黯淡變白,所以稱為白日。依:依傍。此處指一輪落日依傍著鸛雀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西沉。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慢慢消失。
[2]窮:盡,使達到極點。比如成語“山窮水盡”。

聲律點津
五絕“仄起仄收”式詩律與押韻

盛唐以後,五言絕句就已經嚴格遵守格律詩的規則了,在字數、押韻、平仄等方面都有規定。這首五言絕句的基本句型是首句“仄起仄收”。這裡的“仄”,是古人對“上聲、去聲、入聲”三種
聲調的統稱。古人將漢語的音調分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四聲,除了平聲以外,其他三聲統稱為“仄聲”。需要注意的是,古人的四聲和我們今天國語中的四聲不同。
現在,我們來為這首詩標註一下平仄聲調,我們用“∣”表示仄聲,用“-”表示平聲: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我們可能已經注意到了,“日、盡、入、欲、目、更、一”在國語中都可以讀“ ”(去聲),所以理應是仄聲;“海、里”是“ ”(上聲),也是仄聲。但為什麼“白”字也是仄聲呢?雖然“白”在現代漢語國語中讀“bái”,是平聲字。但在中古,也就是詩人王之渙生活的年代,“白”字讀入聲,所以應該是仄聲。
在現代漢語國語中,“入聲”這一讀音已經消失了,讀入聲的字,已經分別變成其他三聲的讀音。但在一些方言裡,還保留著部分入聲字。比如,目前在江浙滬一帶方言中的“白”字,就保留了入聲讀音。用漢語拼音表示,讀音近似“bò”。同學們如果家在南方,可以試著用方言體會一下入聲字的讀音。為這首詩標註完平仄之後,我們來看看它是否符合五絕的格律要求。在五絕中,首句“仄起仄收”型詩歌的全詩格律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面的格律中,加括弧的表示這個位置上的字,可以是平聲字,也可以是仄聲字。現在,拿這個格律和我們標出來的這首詩的平仄對照一下,它們是不是一致呢?看完了平仄,我們來看另一個重要內容——押韻。詩歌都是要求押韻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但什麼是“韻”呢?我們都知道,漢語拼音是由“聲母、韻母、聲調”組成的,有的讀音可以沒有聲母,有的讀音可以沒有聲調,但每一個讀音都一定要有韻母。在古代,雖然沒有我們今天使用的漢語拼音這種注音方式,但古人對漢語音節已經有了清晰的認識,他們把每一個漢字的音節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聲”,另一部分是“韻”。“聲”相當於我們今天的“聲母”,“韻”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韻母”和“聲調”。在詩歌創作中,把“韻”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規定的位置上,就是“押韻”。對於絕句來說,它的格律是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韻。至於第一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這首詩就是二、四句押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