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叢刊(南京)

《國學叢刊(南京)》1923年3月在南京創刊,出版至1926年8月第3卷第1期而停刊。由《國學輯林》替代。本刊為“東南大學南京高師國學研究會”同人組織刊行,由國學研究會編輯並發行;第1卷4期和第2卷2期的編輯分別是陳中凡、顧實、吳梅、陳去病、陳中凡、田世昌,自第2卷第2期開始在指導員陳中凡的具體指導下,由“國學研究會”的會員自己編輯。原定為季刊,年出四期,自第3捲起,改為不定期,約年出一期,國學研究刊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學叢刊(南京)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23年
  • 出版周期:季刊
人員編制,辦刊宗旨,主要欄目,刊登內容,文化傳統,

人員編制

《國學叢刊》上的外稿主要是劉師培的遺著,其餘大都是東南大學師生的文章,寫文章的教師主要是集中在國文系的陳中凡、顧實、吳梅。此外教師輩的作者還有陳延傑、陳去病、易培基、胡光煒、章炳麟、錢基博等,其他作者大部分都是東南大學國學研究會、史地學會、文學研究會、哲學研究會的成員(學生)的文章。

辦刊宗旨

該刊以“整理國學,增進文化”為宗旨。

主要欄目

體例分為插圖、通論、專著、詩文、雜俎、通訊。後來體例有所變化,分為插圖、通論、專著、書評、文錄、詩錄、詞錄、通訊、記事等。

刊登內容

內容以研究中國古代文獻典籍為主,其中舊體詩詞是刊物的一項重要內容,此外還有一部分遊記。該研究會還經常組織講習會和討論會,並將一些著名學者的講稿發表在該刊物上。刊物還引起了日本學者的注意,神田鬯盒、大村歸堂(西崖)的文章和顧實、陳中凡的通信在刊物上發表。
載文主要有《秦漢燒書校書兩大案評議》、《文字學上中國人種起源考》《南北戲曲概言》等。
該刊編者將“國學”視為國家和民族的形象化體現,在學術研究中將學問本身與國家觀念相連,並且從“國學”中想像和構築國家和民族文化的主體,其強烈的國家觀念和民族立場是該刊顯著的特色,雖為時日短,但是在保存整理國故、發揚民族文化方面,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文化傳統

附:發刊辭(顧實)
強鄰當前而知宗國,童昏塞路而思聖學語曰,“見兔忘犬,亡羊補牢。”洵乎猶足以有為也。昔者隋唐之隆也,華化西被,方弘海涵地負之量。迨及遜清之季,外學內充,大有喧賓奪主之慨。曾幾何時,事異勢殊。自非陳叔寶太無心肝,誰不俯仰增慨?則海宇之內,血氣心知之倫,鹹莫不囂然曰“國學”。與夫本會同人,近且出其平素之研究,而有“國學叢刊”之舉行,豈有他哉?一言以蔽之,愛國也好學也,人同此心而已矣……故括舉綱領,藉便來者。一曰,國小類理董先典,非此莫屬。……二曰,經學類先審文字,後明義理……三曰,史學類乙部記載,代有繼增……四曰,諸子類儒墨近取從周后夏……五曰,佛典類奘公以前,是曰舊譯……六曰,詩文類……此六類也,統名曰國學。綱舉目張,萬端待理。
初學循此,終身有序。蓋始基既立,而後廣求智識於世界,其積極之造詣不可量,而消極之獲益可得而言者。唐行科舉,百年而弊,中世毒發,爰有古文。自是而後,駢古分途,止爭形式,不問思想。惟治國學者決不爭此。善一也。明清八比,錮蔽益深。今雖發絕,流毒未泯。高談義理,力追八家,字尚未識,便詡發明。惟治國學者決不出此。其善二也。海禁既開,異學爭鳴,截長補短,獲益宏多。根底淺薄,輒言溝通。豈無隔閡,遂至矛盾。惟治國學者蓋可免焉。其善三也。復有僉壬謂他人父果蠃速化,倡廢漢子,甘作虎倀。抑何忍心一切古書,拉雜摧燒。惟治國學者去之若浼。其善四也。然則國學之於今日,豈第猶水火菽粟布帛之於斯民也。不又且掃千年科舉之積毒,作一時救世之良藥也哉。登高自卑,行遠自邇。異時為學有本,則不忘己而循人不隨波而逐流。庶幾學融中外,集五洲之聖於一堂。識窮古今,會意祀之通於俄頃。本刊戔戔之獻,曾何足以語此。然而敢貢愚者之一得,倘亦大雅之所樂許也?復系以辭曰,大道隱兮萬化流,瞻四方兮何欲求,研墳典兮樂無憂。陳寶筏兮設慈航,歡眾乘兮相徜徉,昭祖德兮輝國光,來無始兮大眾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