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演職員,電影視頻,電影評論,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電視劇表現,幕後花絮,獲獎記錄,幕後製作,選角風波,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公元1645年,清軍已占領明朝大半江山,南明隆武帝退守福建,在總兵鄭芝龍的庇蔭下苦苦支撐。隆武帝對明朝前途十分擔憂,隔海南望,台灣正被荷蘭人侵占。此時鄭芝龍之子鄭森求學回到福建,隆武帝見鄭森英姿助發,感其報國之志,遂賜其國姓,併名“成功”,希望他振興大明,收復台灣。在清軍收買下,鄭芝龍決定降清,鄭成功悲憤中與父親決裂。儘管鄭成功奮力抵抗,無奈勢單力薄,清軍攻下福州城,隆武帝敗亡。鄭成功退守廈門以圖後計。
一晃十幾年過去,收復台灣的理想如火焰時時在心中燒灼著鄭成功,此時每日都有大量的台灣百姓因不堪忍受荷蘭殖民者的壓榨,逃奔至廈門。荷艦屢屢轟擊廈門,封鎖海上商道,有恃無恐。遙望著近在咫尺的定島,目睹荷蘭殖民者的暴行,鄭成功下定決心收復台灣。鄭成功的紅顏知已薛良冒死赴台尋找一位名叫何斌的人,此人知曉荷軍在島上的布署。薛良到台灣,找到何斌,但自己被扣為人質。何斌帶回海圖,鄭成功找到了攻打台灣的最佳路徑和時機。
1661年4月,鄭成功率兵兩萬五千、戰艦兩百艘進攻台灣。清順治帝下令清軍不得趁機進攻,讓鄭成功放心大膽地收復台灣。鄭成功率軍憑藉大潮天降神兵於赤嵌城下,荷軍倉惶應戰,眼看抵擋不住,便將薛良等人押在城頭作為人質。薛良遙望鄭成功,微笑間毅然跳下城樓。鄭成功率眾將士殺出一條血路,攻下赤嵌城。八個月後,荷軍總督揆一簽下投降書,交出台灣島,台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職員表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演員介紹
- 鄭成功演員:趙文卓原名鄭森,福建總兵鄭芝龍之子,隆武帝賜其國姓,併名“成功”,希望他振興大明,收復台灣。在鄭芝龍降清後,與父親決裂,退守廈門,在目睹荷蘭殖民者的暴行後,鄭成功下定決心收復台灣。
- 薛良演員:蔣勤勤鄭成功的紅顏知已,冒死赴台找到何斌,讓其帶回海圖,助鄭成功攻打台灣,但自己被扣為人質。最後為讓鄭成功不因為自己而受荷蘭人脅迫,毅然跳下城樓。
- 鄭芝龍演員:杜志國福建總兵,鄭成功之父,在清軍占領明朝大半江山之時,庇護南明隆武帝於福建,後遭清軍收買,決定降清,與其子鄭成功關係決裂,離開福建。
- 隆武帝演員:徐敏南明皇帝,在清軍占領明朝大半江山之時,退守福建,在福建總兵鄭芝龍的庇蔭下苦苦支撐,感鄭芝龍之子鄭森報國之志,遂賜其國姓,併名“成功”,希望他振興大明,收復台灣。
- 鄭夫人演員:島田陽子來自日本,鄭芝龍夫人,鄭成功母親,在鄭芝龍投降清軍後,剖腹自盡,用生命為大明殉葬。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 趙文卓在片中有不少動作場面,在杭州拍攝一場萬馬賓士的大場面時,四周連場爆炸,馬匹受驚跪下,趙文卓差點連人帶馬沖向河中,幸而趙文卓反應敏捷,緊急關頭勒緊馬韁,才沒有墮入河中。
- 因為蔣勤勤在劇中飾演的是一個台灣女孩,導演要求她要有一身古銅色的膚色,因此蔣勤勤只好每天把露在衣服外的地方都打上深色的粉底,每天卸妝就成了苦差事。
- 因為連日大雨,在拍攝“水牢”里的戲份時,有潔癖的蔣勤勤拿出預先準備好的“保鮮膜”將自己全身的身體包起來,再穿上戲服進行拍戲。
- 吳子牛表示,鄭”字的寫法是請人專門在鄭成功題寫的碑文中拓片後傳真過來的,為了模仿鄭成功的簽名,趙文卓練了一個月。
- 為了影片中一場彈琵琶的戲,蔣勤勤苦練了一個星期的琵琶,令導演為蔣勤勤準備的“手部”替身都沒了用武之地。
- 電影《英雄鄭成功》劇組在福建沿海拍攝現場出現意外,煙火師助手王亞旺被所布炸藥炸斷雙手。
獲獎記錄
時間 | 名稱 | 獎項 | 種類 | 得獎者 |
---|---|---|---|---|
2001年 | 中國電影華表獎 | 優秀故事片 | 獲獎 | 《英雄鄭成功》 |
2001年 | 中國電影金雞獎 | 最佳男演員 | 提名 | 趙文卓 |
幕後製作
選角風波
從最初決定拍《英雄鄭成功》開始,導演吳子牛就一直為尋找主人公鄭成功的扮演者煞費苦心,直到劇組開拍前幾天,他才將這個重任交給了趙文卓。
這部投資3000萬、時長100分鐘的影片,拍攝過程可謂一波三折。男主角先是定梁朝偉、後又定趙文卓,其間還牽涉到電視連續劇《笑傲江湖》換角風波。
影片評價
該片意義非同尋常,光這部影片不同於國內解放戰爭、軍閥戰爭、封建社會諸候爭霸稱雄的戰爭題材,大場面波瀾壯闊攻打台灣的拍攝場景,按1:1比例仿真建造的大批荷蘭軍艦、明朝炮艇,與史實完全相符合的大量服裝、道具等,以及求真傳神的拍攝藝術風格,引起電影界極大關注。影片所表現的不僅僅是鄭成功個人和家庭在那個時期的命運多舛,悲歡離合,更多要表現的是鄭成功由一介儒生到驍勇戰將,以及作為明朝“一代孤臣”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為信仰和理想而戰,最終完成流亡福建的南明隆武帝的心愿,名垂青史的不朽功跡。(新浪網評)
這部影片的可貴之處在於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完美融合,影片營造出的真實的歷史氛圍,震撼人心的宏大場面,以及中外演員細緻入微的表演等方面,都有很強的感染力。這部氣勢恢弘的大製作堪稱國產片的又一優秀力作,它充滿陽剛之美,弘揚民族文化,表達了海峽兩岸人民同根同源的血肉深情以及渴望統一的強烈願望,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是歷史評價和美學評價的結合。(光明日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