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論衡系列:中國經世史

國史論衡系列:中國經世史

《中國經世史》內容簡介: 經世致用,是中國知識分子為學的優良傳統。它遠溯於繼孔子之後,繼春秋之末,成熟於明清時期,貫穿於中國文化發展的歷程。其以關注社會現實,面對社會矛盾,並用所學解決社會問題,以求達到國治民安的實效。這一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講求功利、求實、務實的思想特點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作者從這一角度出發,闡述了中國歷代以來,經濟、政治、軍事、交通等各方面的發展。經濟方面,其重點在討論有關田土稅制與商業經濟等;政治方面,重點在討論有關中央、地方政制,科舉教育與監察行政得失;軍事方面,重點在於歷代軍事體製得失的檢討;至於交通方面,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作了重點之分析,並綜合新舊史料,作詳細討論。

基本介紹

  • 書名:國史論衡系列:中國經世史
  •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 頁數:455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愛智達人
  • 作者:鄺士元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264259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集二十五史、“十通”及歷代有關經世論著精華。
採用近百年來學者經世致用之精義,自成體系。

作者簡介

鄺士元,歷任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歷史學科教授,博採群書,對我國數千年來發生的重要史實皆有深入研究,其作品對於史實發生的時代背景、原因,以及治道得失與影響的分析等,皆能全面且獨到,使讀者能一覽盡得。

圖書目錄

第一章歷代田土稅製得失
第一節井田制度存在問題與興廢
井田釋疑
井田施行之背景
周代井田制之內容
井田制度之得失
井田制度破壞之原因
第二節晉代的戶調製
西晉的戶調製
東晉的戶調製
第三節北魏均田制的創設與得失
均田制度實施的原因
均田制度之內容
均田制度之得失
均田制度的影響
第四節隋代均田製得失
隋均田制之推行
中國經世史
隋代均田政策之得失
第五節唐均田制之推行
沿革與內容
優點方面
缺點方面
第六節隋代之稅率(租役調)
租調的課徵
庸(役)的課徵
第七節唐代之稅制(租庸調)
稅制存在之商榷
租的課徵
庸的課徵
調的課徵
隋唐租庸調徵收比例表
第八節兩稅制的施行及其得失
兩稅法推行之時代背景
兩稅法之內容
兩稅法之優點
兩稅法之缺點
第九節明代魚鱗冊及其興廢
創製之原因
魚鱗冊之內容
魚鱗冊之優點
魚鱗冊之缺點
魚鱗冊之破壞原因
魚鱗冊之影響
第十節明代黃冊制度之得失
黃冊創製之原因
黃冊之內容
黃冊之優點
黃冊之缺點
黃冊之影響
黃冊廢棄之原因
第十一節一條鞭法與得失
創製之時代背景
一條鞭法之內容
一條鞭法之優點
一條鞭法之缺點
一條鞭法破壞的原因
第十二節租庸調與兩稅法之比較
第十三節租庸調與一條鞭法的比較
內容性質的比較
優點方面的比較
缺點方面的比較
第十四節兩稅制與一條鞭法之比較
背景之比較
內容之比較
利弊之比較
第二章歷代經濟與商業的發展
第一節秦漢時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秦漢重農的原因
秦漢抑商的原因
第二節唐宋市舶司的設定與影響
唐宋市舶司之沿革
市舶司之職務
官制及場務
市舶司之影響
第三節宋代交子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宋代交子的淵源
宋交子發行的原因
宋代交子的內容
制度的演變
宋代紙幣衰落之原因
宋代紙幣發行的影響
第四節宋代的對外貿易
宋代與阿拉伯貿易發達的背景
宋代對外貿易發達所具備的條件
第五節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
南北經濟交化轉移之情況
南北經濟轉移之原因
第三章秦漢隋唐中央行政的得失
第一節秦漢宰相制度得失及其比較
秦漢宰相制度
秦漢宰相制度之得失
秦漢宰相制度之比較
第二節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得失
建制沿革
三省組織的形成
缺點方面
與秦漢之比較
第三節隋唐中央政制與釐革
三省制之釐整與演變
中央政務機構之厘定
新君主幕僚制度之產生
中唐後諸院館之發展
第四節唐代三省製得失的分析
三省制之沿革
三省制之組織
三省制之優點
三省制之缺點
三省制破壞之原因
三省制之影響
第五節漢唐宰相制度之比較
時代背景之比較
相權之比較
制度優劣之比較
第四章宋元明清中央行政的得失
第一節宋代相權的分析
宋代宰相之名稱演變
宋代宰相之權力
第二節兩宋宰相制度之比較
時代背景之比較
相權之比較
制度優劣之比較
第三節元代中書省的設定
中書省之職權
中書省之組織
中書省得失之評價
第四節明清內閣組織及其實權的行使
明代內閣的創立
閣臣之任用
閣臣之職權
制度之得失
明清內閣之比較
明代內閣制度之破壞
清代內閣制度之破壞
第五節宋元明三代相制比較
宰相制度異同
制度的得失
第六節清代軍機處之設定與得失
制度之沿革
創設之動機
軍機處之職掌
軍機處之作用
軍機處制度得失
軍機處與古代官制之比較
第七節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設定與職掌
總理衙門設立之原因
總理衙門之組織結構
總理衙門之職掌
優劣得失之討論
第五章漢魏南北朝隋唐地方行政得失
第一節漢代郡國制及其得失
郡國並行制的推行
郡國並行制之優點
郡國並行制之缺點
第二節漢代地方行政得失及其影響
漢代地方行政之優點
漢代地方行政之缺點
漢代地方行政對後世的影響
第三節魏晉南北朝地方混亂及其影響
混亂情況的表現
地方行政之缺點
造成混亂情況之原因
對當代及後世之影響
第四節隋唐之地方改制與釐革
州郡縣三級制之改革
道之劃分及其發展
王國組織與地方政制之變遷
第五節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得失
軍事系列
監察巡省系列
財賦轉運系列
行政系列
地方政制的優點
地方制度的缺點及影響
第六節漢唐地方政制比較
第六章宋元明清地方改製得失比較
第一節宋代地方制度得失
制度之內容
制度之特色
制度之優劣
第二節元代行中書省的設定及其作用
行中書省制度之沿革
行中書省設定之原因
行省統轄之範圍及其官制
行省長官人選及其制度之特點
第三節明清地方政治制度得失
明代地方政府組織
清代地方政府組織
明清地方政製得失與影響
第四節唐宋明清地方政制之比較
唐宋地方政制相異處
唐宋地方政制相同處
明清地方政制沿革
明清地方政製得失及其比較
第七章秦漢隋唐宋明監察制度
第一節秦漢監察制度之得失
秦漢監察制度之優點
秦漢監察制度之缺點
第二節秦漢監察制度比較
糾彈制度方面的比較
諫駁制度方面的比較
得失與影響
第三節漢刺史由監察演變為州牧的原因與影響
漢刺史制的沿革
刺史職權的轉變
刺史或州牧坐大的影響
第四節隋唐時代之御史台
沿革與組織
職權之運用
唐代監察制度之得失
第五節宋代監察制與御史台
御史台的組織
御史台的許可權
對當代政製得失的影響
第六節唐宋監察制度之比較
組織與沿革之比較
御史台官員之運用
結論與影響
第七節明代監察制度得失
監察制度的發展與沿革
明代監察組織及職掌
明代監察制度的優點
明代監察制度的缺點
明代監察制度的影響
第八章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兵制
第一節秦漢兵制
秦代兵制概略
漢代兵制概略
秦漢兵製得失與影響
第二節魏晉南北朝兵制
三國兵制之得失
晉代兵制之得失
南北朝兵制之得失
第三節府兵制之成立及其得失
隋代以前之府兵沿革
隋唐府兵比較
府兵制之優點
府兵制破壞的原因
第四節騎的成立與府兵騎之編制內容騎廢弛之原因騎之得失
府兵與騎之比較
第五節唐代邊區的軍事組織
唐代都護府之設定
都護府設定之影響
唐代節度使之設定
府兵與鎮兵之比較
漢義務兵制與唐府兵之比較
第九章宋元明清兵制
第一節宋代國運與兵制
政制缺點對兵制之影響
兵制上的缺點
第二節宋代保甲的興廢與影響
宋代保甲制度產生的背景
安石興保甲之原因
保甲法的內容
保甲法施行的經過
第三節元代兵製得失與影響
元軍力強大之原因
蒙古軍及其兵制之重要性
元代兵制之得失
第四節明代的國運與衛所制
衛所制創設之時代背景
衛所制之內容與組織
衛所制之優點
衛所制之缺點
衛所制破壞之原因
衛所制破壞與明亡之關係
第五節明衛所制與唐府兵制之比較
兩者相同之處
兩者不同之處
第六節清代的兵制
八旗兵釋義與組織
漢兵的編制
漢兵制的得失
綠營與湘軍的興替
第十章漢魏南北朝隋唐選士制度
第一節漢代教育
漢代教育政策背景
漢代大力提倡教育之原因
西漢教育之得失
東漢教育之得失
西漢學風比較
第二節漢代郡國察舉制及其得失
察舉制的起源
漢行察舉制之目的
察舉制的科目
察舉制之得失
察舉與徵辟制度之比較
第三節東漢左雄對選舉的改革
改革的原因
改革的內容
對西漢察舉的影響
第四節九品官人法之創設及其得失
九品中正的解釋
九品官人法之創設動機
九品官人法之缺點
實施方面的弊端
優點方面的檢討
對當代及後世之影響
察舉、徵辟與九品官人法優劣之比較
第五節隋唐科舉的沿革與內容
隋代科舉之沿革
唐代科舉之沿革
第六節唐代科舉之得失與影響
漢魏南北朝與隋唐選士之比較
唐與宋元明之比較
科舉考試制度之弊端
科舉黑暗產生之後果
唐代科舉與門第
科舉制度下的唐宋社會
第十一章宋代至清代的科舉與教育
第一節宋代科舉得失與影響
宋初諸帝特重科舉原因
宋特重進士科原因
宋代科舉及其得失
宋科舉教育及其流弊
第二節唐宋科舉之比較
資格問題的比較
科舉內容比較
兩者影響的比較
第三節宋代書院盛衰與影響
書院沿革與興盛原因
北宋六大書院概述
宋書院特盛的原因
書院的貢獻與影響
范仲淹對宋代學術教育的影響
第四節明代的考試制度
優點方面
缺點方面
明代之翰林院與庶吉士
清代之翰林院
中國經世史
明清翰林院制度之得失
第五節宋元明科舉比較
科舉的內容
應舉人的資格
考試的時間
科舉的程式
待遇的比較
優點方面
缺點方面
第六節明清八股取士的形式與得失
八股文體之起源
八股與六段之內容
清代試八股之格式
明清科舉八股取士之弊
第七節明清科舉制度之比較
兩代科舉制度內容的比較
兩代科舉的優劣點
兩代考試制度異同之比較
第十二章中西交通與政治經濟的發展
第一節張騫通西域的收穫與影響
西域的解釋
張騫通西域的動機
張騫三次出使西域的經過
張騫事跡年表
張騫通西域諸國表
貢獻與影響
第二節大月氏與中西文化溝通的關係
大月氏的由來
大月氏與張騫通西域之關係
大月氏對當時中國之影響
第三節東漢班超父子經營西域
出使之動機
班超出使西域之經過
班勇破匈奴及定車師、焉耆之經過
班超父子之貢獻及影響
第四節唐平突厥引致遷徙與影響
唐平東西突厥之經過
對中西交通之影響
第五節蒙古西征對中西交通文化之影響
蒙古的崛起及二次西征
蒙古西征的影響
第六節元代郵驛對中國與歐亞交通之貢獻
元驛制之起源及其重要性
元驛之內容及其推行情形
元驛與歐亞之交通情況
元驛對中西交通之影響及貢獻
第七節鄭和下西洋的原因與影響
鄭和的先世及其生平
明代西洋的範圍
鄭和出使的動機
鄭和下西洋的經過
鄭和出使對後世的影響
宣宗以後停止下西洋的原因
第十三章中西交通與商業之路
第一節絲綢之路與中西交通
絲綢在漢代以前的發展
絲綢在漢代的發展概況
絲綢外傳之路線
絲路對東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第二節唐代廣州對海外的交通
唐代廣州與海外之商業交通情況
唐宋時對外交通貿易之影響
唐代廣州屯門的交通地位
第三節香藥之路與中西交通
香藥的產地
香藥的運銷
香藥貿易的影響
第四節白銀之路與中西交通
宋明貨幣的演變
中菲貿易發達之原因
新航路之發現與白銀之輸入
清白銀外流的原因
白銀貿易之影響
第十四章歷代重要都邑沿革
第一節長安與洛陽的地理沿革
長安的重要性及其影響
洛陽的重要性及其影響
第二節鄴下與晉陽的地理沿革
鄴下的重要性及其影響
晉陽、太原的重要性及其影響
第三節開封與蘇杭的地理沿革
開封(汴京)的重要性及其影響
杭州(臨安)的重要性及其影響
蘇州的重要性及其影響
第四節泉州與廣州的地理沿革
泉州的重要性及其影響
廣州的重要性及其影響
第五節金陵與北京的地理沿革
金陵的重要性及其影響
北京的重要性及其影響

序言

前言
唐代劉知幾有《史通·六家》之創,大別為“尚書家”、“春秋家”、“左傳家”、“國語家”、“史記家”、“漢書家”之論,然此僅為史籍體例之分,殊非經世史之類別。我國經世致用之學,其分類較早見於《史記》之《河渠》、《平準書》,《漢書》之《溝洫》、《食貨志》。降及唐代杜佑《通典》、宋鄭樵《通志》與馬端臨《文獻通考》等,不乏經世致用之作。其綴拾史料,條分細目,使後之治史者,晰然有所取捨;唯其對於制度得失,因果影響之分析,則殊少言及。故是書之撰,冀欲匡其不逮耳。
我國歷史,源遠流長,數千年來,史籍之作,卷帙浩繁,內容豐富,絕非數十萬言所能盡其蘊義,故是書之撰,務在提綱挈領,使有志於經國濟世者,借是書之分析討論而得一門徑,由之而登其堂,入其室。其無力或無暇深研國史者,倘精讀是書,亦可得一明確概念與用世之宏旨,庶可矯正近世青年學子,懵然以為西方文藝足以救國者。
本書編制之內容,約可分為經濟、政治、軍事、交通等四大類。經濟方面,其重點在討論有關田土稅制與商業經濟等;政治方面,重點在討論有關中央、地方政制,科舉教育與監察行政得失;軍事方面,重點在於歷代軍事體製得失的檢討;至於交通方面,涉及政治、經濟、文化之發展者,多作重點之分析,而範圍於經世致用者居多,並綜合新舊史料,作詳細討論,冀使年輕一代的治史者有所啟發。
本書之編撰、取材方面,主以二十五史、“十通”及歷代有關經世之論著,略作取捨;尤以近百年來學者,有關本書討論範圍之精義,多有採用;並間以己意立論。其取捨標準,自成體系,非僅專供場屋應答為主;且本書體例重在分析議論,對於原文之引用,儘量刪削。草印倉促,錯漏在所不免,祈請通人指正至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