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於農林科技創新工作情況的報告

國務院關於農林科技創新工作情況的報告是國務院於2016年12月23日發布,自2016年12月23日起施行的法律法規。

基本介紹

  • 發布部門:國務院
  • 發布日期:2016年12月23日
  • 實施日期:2016年12月23日
  • 效力級別:國務院規範性檔案
  • 法規類別:農業科技與農機
  ——2016年12月23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大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上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受國務院委託,我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農林科技創新工作情況,請審議。
一、工作進展情況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農林科技創新,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到“十二五”時期末,我國已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層級架構完整,涵蓋科研、教學、推廣的農林科技體系,機構數量、人員規模、產業和學科覆蓋面均為全球之最。總體上,我國農林科技整體研發水平在開發中國家居領先地位,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逐步縮小。2015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56%,林業科技進步貢獻率48%,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主要造林樹種良種使用率61%,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63.8%,森林覆蓋率21.66%。我國農林業發展已經進入到更加依靠科技進步的新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大力推進農林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以現代農林業發展為導向,系統謀劃農林科技創新工作。明確農林科技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定位,每年中央一號檔案都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重要位置,提出明確要求,大力推動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明確農林科技發展方向,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作為主要目標,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要求的現代農林技術體系。明確農林科技工作重點,超前部署農林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力爭在農林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精準農業技術等前沿領域占有重要位置;加快集成創新,著力突破良種培育、節水灌溉、農機裝備、循環農業等重大關鍵技術;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引導科研教育機構積極開展農技服務,培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強化法律法規和政策保障。配合修訂完善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一銜接兩覆蓋”(在崗農技推廣人員工資收入與基層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收入平均水平相銜接,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項目基本覆蓋農業縣,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覆蓋全部鄉鎮)政策。
(二)以重大科技項目為載體,強化農林科技自主創新。加強基礎與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農業基因組學等基礎研究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其中水稻、黃瓜、家蠶、毛竹等世界領先;以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為代表的生物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轉基因抗蟲棉種植面積占比超過96%;在農作物遺傳發育與抗性機理、動物疫病防控、森林生物量測算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礎理論和方法,禽流感病毒演變、跨種間傳播與流行規律研究處於世界領先。加強關鍵技術創新,突破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瓶頸。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產水平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根本出路。超級稻新品種百畝連片實現畝產1026.7公斤,雜交玉米新品種百畝方實現畝產1151.65公斤,這些重大技術儲備為“藏糧於技”奠定了堅實基礎。畜禽水產品種良種化、國產化比重逐年提升,蛋雞良種國產化率超過50%。退化地植被重建等天然林保護與生態恢復技術取得突破。加強綠色技術集成,提高綜合套用水平。實施糧棉油糖高產高效創建、糧食豐產等科技示範項目,推動了農業穩產增產、綠色發展,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的“十二連增”,2015年糧食畝產比2003年提高76.7公斤,一些地方已實現化肥農藥施用量零增長或負增長,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24.2%,統防統治率達到34.2%,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80%。發展園藝作物標準化生產、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水產品健康養殖和經濟林豐產栽培,蔬菜、畜禽產品和水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96%以上。加強科研平台建設,夯實科技創新基礎。建設農作物基因資源、生物安全兩個重大科學工程,以及水稻生物學、林木遺傳育種等3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以33個綜合性實驗室為龍頭、224個專業性(區域性)重點實驗室為骨幹、269個觀測試驗站為基點的農業學科群體系;建成246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161個國家林業標準化示範區。
(三)以科技創新聯盟和產業技術體系為抓手,促進科技與產業結合。為解決科技力量分散、研究低水平重複、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等問題,著力創新科研組織模式。建設國家農林業科技創新聯盟。以解決行業、產業和區域性重大問題為導向,整合優勢科技資源,創新運行機制,構建了50個農林業科技創新聯盟。通過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農作物和林木種質資源等協同創新聯盟,形成了全國資源共享的“一盤棋”格局;通過建立種業、農機化、農林產品加工等企業創新聯盟,形成了全產業鏈布局的“一條龍”組織模式;通過建立東北黑土地保護、黃淮海麥區控水提效、長江中下游地區稻田綠色增效等區域創新聯盟,形成了多學科協作解決區域性重大問題的“一體化”格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以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集聚全國優勢科技力量,建立了5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穩定支持2200餘名專家開展技術攻關,破解了以往靠單個課題、單個項目、單個單位無法解決的產業難題。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支持農業企業建立了40餘家國家級和部級重點實驗室;設立現代種業發展基金,支持種子企業科技創新和兼併重組,認定77個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支持企業承擔國家科技計畫和成果轉化項目,逐步形成企業創新和科研院所創新“雙輪驅動”的格局。
(四)以種業權益改革和良種聯合攻關為突破口,推動種業科技體制機制創新。編制種業科技創新規劃,對主要農作物和林木育種科技創新工作進行系統部署。開展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試點,將種業科研成果歸屬依法賦權給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對科技人員實行分類管理,鼓勵科技人員持股兼職,推進科技成果公開交易。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的成功探索,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實踐基礎。推動實施良種聯合攻關,在水稻、小麥、玉米、大豆育種領域,實現了種質資源發掘、技術研發、商業化育種、品種測試等一體化實施,適宜機收籽粒玉米和高產高蛋白大豆等新一代品種已進入試驗示範,滿足了農業調結構轉方式的要求。楊樹、杉木、桉樹等良種選育形成了聯合攻關和產業化布局。
(五)以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為重點,加快農林科技成果轉化與套用。強化基層農林技術推廣機構建設。近年來,中央投資累計投入近60億元,建設3萬個鄉鎮農林技術推廣機構。中央財政每年投入26億元補助資金,支持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推動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實行“縣管”或“縣鄉共管、以縣為主”,完善“一主多元”的農林技術推廣體系。推行農技人員“包村聯戶”的工作機制和“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範戶”的服務模式,引導科研教學單位到農村和林區建立試驗示範基地,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科技人員到農村和林區創新創業。加快農林科技成果轉化與套用。建設全國農林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推動科技成果公開交易。實施農林科技成果轉化專項,推廣了稻田綜合種養、小麥“一噴三防”、玉米深松深翻、奶牛飼料高效利用、深海網箱養殖、油茶豐產栽培等一大批農林新技術、新模式。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著眼於“誰來種地”、“誰來養豬”的重大問題,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重點對青年農場主、種養大戶、農機手、農民合作社骨幹、返鄉農民工等進行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已達1272萬人。加強農林智慧財產權保護。深入實施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行動計畫,發布316個屬種的農林植物新品種保護名錄,開展打擊侵犯品種權和制售假劣行為專項行動,營造良好環境。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雖然農林科技創新取得很大成績,但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農林業現代化發展的全局來看,從推進農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綠色發展、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新任務來看,還存在著明顯差距。
一是農林科技供給與加快推進現代農林業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基礎性科技工作積累不足。我國在農林生物資源、水土質量、陸地生態功能等方面還缺乏系統的觀測和監測,重要資源底數不清。核心關鍵技術供給不足。節本增效、質量安全、綠色環保等方面的新技術還缺乏儲備,先進機械裝備和部分重要畜禽品種長期依賴進口。東北黑土地保護、南方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京津冀地下水超采漏斗區治理、區域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重大問題技術支撐還不夠。前沿和突破性技術原創不足。在農林生物技術、工程技術、信息技術等領域,與已開發國家還有一定差距。
二是農林科技管理機制與激發活力、提高效率的要求不相適應。投入機制有待完善。基礎研究、套用開發和成果轉化的投入結構需要進一步協調最佳化,穩定支持與適度競爭的投入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分工協作機制有待完善。創新主體上下一般粗、同質化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科研低水平重複問題嚴重,科技創新和轉化的整體效率還不高。評價激勵機制有待完善。有利於提升產業競爭力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有利於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的激勵機制還不健全,仍然存在“重論文輕套用,重數量輕質量”等問題。
三是農林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與應對國際科技競爭的挑戰不相適應。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滯後。新興學科人才少,在前沿學科和基礎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人才還不多。農林技術推廣人才隊伍建設滯後。基層農技推廣人員中四分之一人員沒有技術職稱,35歲以下人員只占20%,與農業市場化、信息化、規模化發展要求相適應的農技推廣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農林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滯後。農林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老齡化加快,紮根基層的鄉土專家、致富能手缺乏,“誰來種地”、“誰來營林”的問題依然突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十三五”時期,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首要任務,以農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調結構轉方式為重點,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目標,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成果轉化套用,為農林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通過不斷努力,到202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林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主要造林樹種良種使用率達到75%,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下一步,將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突出問題導向,推進農林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科技計畫管理機制,推動科技與產業緊密結合。確保科研項目精準反映產業發展需求和生態建設需要,促進技術措施與產業政策措施和工作措施有機融合,推動農林科研實施於農林業發展主戰場。完善協同創新機制,強化科研攻關合力。推進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中央側重全局性、基礎性、長期性和區域性科技工作,地方側重技術開發和轉化套用。做強做優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推進國家農林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打造目標聚焦、任務明確、團隊協同、資源共享的農林科技創新平台。實施京津冀生態率先突破科技行動計畫,推進國土綠化、森林質量提升。完善分類評價機制,充分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積極性。開展農林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分類評價試點,建立分類別、分領域、分崗位評價制度,注重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的關聯度、技術研發的創新度和對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的貢獻度。
(二)立足現代農業發展和生態建設需求,增強農林科技供給能力。強化農林科技創新的前沿研究。在遺傳改良、資源高效利用、有害生物控制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理論和方法,創新基因編輯、生物合成等一批革命性的重大技術。突破農林產業發展技術瓶頸。以重大品種、智慧型裝備為核心,以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綠色發展為重點,努力實現農林技術新跨越。圍繞解決產業發展的共性關鍵問題,建設一批區域性產業技術中心。強化農林基礎性科技工作。整合現有力量,建立國家農林業科技數據中心,布局一批國家農業科學實驗站、生態定位觀測站,持續開展觀測監測和數據收集分析,為農林科技創新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三)聚焦市場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套用。深化基層農林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健全以公益性機構為主、多元化市場主體參與的農林技術推廣體系,推進農林技術推廣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緊密結合,鼓勵農林技術推廣人員進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科研院校、涉農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等開展農技推廣服務。創新推廣方式方法。加快農技推廣信息化建設,實現農民與農技人員、專家教授有效對接,為農民提供精準服務。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快推進成果轉化套用。推動科研機構完善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制度,落實依法賦權、分類管理等機制。在重點扶貧區域,加大名特優農林產業技術成果推廣力度。加強農林智慧財產權保護。擴大植物新品種保護範圍,增加蔬菜、花卉等保護品種;完善支撐服務體系,提高智慧財產權轉化效率;加強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加大對侵犯智慧財產權的違法行為打擊力度。
(四)強化智力支撐,推進現代農林人才隊伍建設。抓好科研人才隊伍建設。繼續實施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培養計畫,重點培養300名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繼續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畫、林業高端科技人才引進計畫和農林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抓好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加強基層農技人員隊伍建設,遴選學歷水平和專業技能符合條件的人員進入農林技術推廣隊伍;通過定向培養,提高農林技術推廣人員素質。抓好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繼續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每年培育100萬新型職業農民。推進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範培訓,用五年時間把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一遍。
(五)加大支持力度,提高農林科技工作保障水平。加強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工作。穩定支持農林領域重點實驗室、野外試驗站開展科學研究,穩定支持基層農林技術推廣機構開展試驗示範和技術服務。加強基礎條件建設。重點加強農林科研單位、基層農林技術推廣機構的基礎設施、條件裝備建設,打造一批農林科技試驗示範基地。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綜合運用貸款貼息、風險投資等多種方式,吸引社會力量支持農林科技創新,培育農林科技型企業。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設立企業研發中心,增強自身創新能力,提高市場競爭力。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長期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大力支持農林科技創新工作。在此,我們向全國人大常委會表示衷心感謝!今後,我們將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繼續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指導下,大力推進農林科技創新,切實提高農林科技水平,為加快農林業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不懈努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