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於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的批覆》是國務院就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的請示》下發的批覆。由國務院於2018年1月6日下發並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務院關於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的批覆
- 發布機構:國務院
- 發布日期:2018年1月6日
- 實施日期:2018年1月6日
政策全文,內容解讀,
政策全文
國務院關於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的批覆
國函〔2018〕3號
廣東省人民政府:
你省《關於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的請示》(粵府〔2017〕88號)收悉。現批覆如下:
一、為促進深圳經濟特區一體化發展,結合特區建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使命新任務,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
二、你省和深圳市要認真做好經濟特區管理線撤銷相關工作,並以此為契機,實施深圳全市域統一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進一步最佳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交通基礎設施,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有序提升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水平,實現更高質量的城市化,為新時期超大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運營積累經驗、當好示範。
三、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撤銷後,要進一步加強粵港邊界一線管控,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粵港邊界持續穩定。
四、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支持廣東省和深圳市做好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相關工作。
國務院
2018年1月6日
(此件公開發布)
內容解讀
近期,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這條被稱為“二線”的管理線正式退出歷史舞台。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為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更多積極信號。
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為便於管理,1982年,在特區和非特區之間用鐵絲網修築了一道管理線,沿線路面用花崗岩石板鋪成,路北側用高達3米的鐵絲網隔離。這道線將深圳分為特區內與特區外,俗稱“關內”和“關外”。非深圳戶籍人員需辦理“邊防證”,接受廣東邊防官兵檢查後方可通過。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特區管理線發揮了積極作用。當時特區對外實行的一系列稅收減免政策,為外商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從而保證了改革開放政策在特區內的順利實施,既減輕邊境一線的壓力,也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
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由“二線”產生的“關內”“關外”之分,卻形成了深圳“一市兩法”的兩重世界:特區內是高樓林立的現代城市,特區外則是非城非村的大工地。
一些深圳市民去關外辦事,交通往往令人頭痛。去的時候,關內的“紅的”(紅色計程車)師傅不熟悉關外的路況;回來的時候,“綠的”(綠色計程車)又不能進關內,必須打車到關口換上“紅的”。這些“紅的”“綠的”目前正在被新能源計程車所取代。
2010年,國務院批覆深圳經濟特區擴大到深圳全市,這直接加快了特區內外一體化的速度。深圳經濟特區的面積也由羅湖、福田、南山和鹽田四區共300多平方公里,擴大到包括寶安、龍崗等在內的近2000平方公里,深圳正式進入“大特區”時代,原特區關內關外發展差距開始不斷縮小。不過,已有的特區管理線暫時保留,不再新設。這意味著政策上的分界線已撤,形式上的障礙仍然存在。
由於相關物理設施依然存在,不僅造成了空間資源浪費,更成為深圳交通的“腸梗塞”,還帶來了道路、給排水、污水處理等城市建設的統一規劃難題。
近期,國務院發布關於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的批覆,為促進深圳經濟特區一體化發展,結合特區建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使命新任務,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
深圳市委全會近期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成為競爭力影響力卓著的創新引領型全球城市的目標任務。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智庫研究與信息部部長鄭宇劼說,深圳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肩負著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探路的使命。從特區建設,到撤銷“二線關”,到“全球城市”定位,中國開始摒棄“政策窪地”,核心是打造“制度高地”,釋放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積極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