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行為模式

固定行為模式,是習性學家洛倫茨和廷伯根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是先天性本能行為的基本單位。指物種典型的刻板行為,一個物種的所有成員,至少是同一性別的成員都會表現出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固定行為模式
  • 外文名:innate action patterns
  • 性質:遺傳或本能而表現出來的行為
含義,詳細信息,

含義

固定行為模式(innate action pattern),是習性學家洛倫茨和廷伯根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是先天性本能行為的基本單位。指物種典型的刻板行為,一個物種的所有成員,至少是同一性別的成員都會表現出來。

詳細信息

由簡單而特定的外部刺激引起,一旦被引發,其形式不依賴外部刺激,發展也不依賴經驗。能完成一定的任務,滿足動物一定的需要。如青蛙捕捉飛蟲,前面彈舌可及的距離之內,一直飛蟲的視覺刺激引導舌頭迅速彈出和縮回,該動作在時間和方向上相當刻板,若飛蟲飛的足夠快,青蛙就捉不到它。雁鵝在地上築好巢,孵蛋時會對出現 在巢邊的蛋做出反應,即把頭伸向蛋,用喙將蛋鉤回。若動作過程中蛋滾到喙夠不到的地方,它下彎鉤回的動作照做不誤。
這一模式並不需要學習或經驗,但這一模式有時也包含極其複雜的過程。屬於動物行為學研究的範圍。
固定行為模式屬於動物行為中的“本能行為範疇”。比如蜘蛛結網。這一行為模式不需要學習,但也包含及其複雜的過程。
我們無法單獨鑑別出固定行為模式,因為它們因種群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性。比方說,鳥類的鳴叫符合這一模式的標準,但是這一行為實際上是它們後 天習得的。為了對這兩種行為模式加以區分,人們通常採用隔離的實驗方法,將動物與它們的父母和同類隔離開來進行觀察。
在隔離試驗中,動物表現出相應的行為離不開必要的刺激物。這些誘發動物產生固定行為模式的刺激物被稱為釋放物(releasers)。當動物出於不佳的生理髮育狀態時,固定行為模式也不一定能表現出來。例如,即使有釋放物的存在,出於發育期前的動物也不會表現出求愛行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