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守與新生:1978-2012北京人藝演劇藝術

困守與新生:1978-2012北京人藝演劇藝術

《困守與新生:1978-2012北京人藝演劇藝術》是2015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徐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困守與新生:1978-2012北京人藝演劇藝術
  • 作者:徐健
  • 類別:話劇藝術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1月
  • 頁數:403 頁
  • 定價:56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普裝
  • ISBN:9787549570072 
內容簡介,專家點評,作者簡介,相關報導,

內容簡介

1978年的三十多年,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藝術實踐、學派建設方面有所傳承、有所創造、有所發展的時期,也是中國話劇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一走向多元轉型最為明顯的時期。本書以這一時期的北京人藝為研究對象,通過引入戲劇符號學的原理和研究方法,分析北京人藝演劇形態的呈現方式和多元化走向,揭示北京人藝演劇學派的當代價值和獨特風格,以此為研究中國當代話劇演劇形態與戲劇觀念的演進過程提供某種參照。

專家點評

這是我近十年來所看到的研究北京人藝具有挑戰性,自然也具有創意的一部著作,徐健以青年人的銳氣,以及敢於挑戰的精神,對“1978-2012的北京人藝演劇藝術”做了一次他的巡視、他的沉思、他的判斷、他的“指示”。
——中國話劇理論與歷史研究會名譽會長、戲劇學者、曹禺研究專家 田本相
文學博士出身的徐健,是位學者型的記者。他學養豐厚,勤于思考,敏於發現,善於表達。他的這部著作無疑將給已經沉寂多年的關於北京人藝演劇學派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推動力。
——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劇作家、翻譯家、戲劇評論家 童道明
該書選取新時期北京人藝的演劇形態作為研究對象,將西方戲劇符號學的理論進行系統化、本土化的詮釋,創造性地運用於近三十年來北京人藝的演劇特點和劇場風格的分析,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展示了新時期以來北京人藝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所形成的多元發展路向和現代審美趨勢。
——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副所長、戲劇評論家 宋寶珍

作者簡介

徐健,1980年生於山東。文學博士,青年戲劇研究者。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當代文學專業。現供職於文藝報社藝術評論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第二屆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理事,國際戲劇評論家協會(IATc)中國分會理事。入選首批“首都優秀中青年文藝人才庫”。2009年曾赴慕尼黑大學戲劇系、維也納大學影視藝術學院訪學。近年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社會科學》、《中國電視》、《藝術評論》等報刊發表戲劇、影視類評論、論文90餘篇,多篇文章被《新華文摘》及《人大複印資料》轉載。曾榮獲2015年第四屆飛天電視劇優秀評論獎一等獎(政府獎);2014年度“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優秀編輯獎”、“田漢戲劇獎·理論評論一等獎”。

相關報導

相關報導一
新浪:北京人藝是中國當代舞台藝術最高成就的傑出代表,也是學術界一直關注的對象。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5年裡,以總導演焦菊隱為核心的藝術家團隊,精誠合作、同心協力,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演劇學派,並形成了北京人藝的獨特風格。然而新時期以來,隨著西方各種戲劇觀念的引進和新的戲劇表現手段、技巧的出現,北京人藝的演劇形態和美學特色在時代文化和觀眾審美趣味的轉型中遭遇了現實的諸多挑戰。從新時期北京人藝的探索與實踐中,我們不僅可以發現一個背負傳統的劇院在現實面前的困惑與抉擇,更能感受當代中國話劇的演進軌跡和階段性特色。
由青年戲劇研究者徐健撰寫的專著《困守與新生:1978-2012北京人藝演劇藝術》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總計23萬餘字,從時間(劇本)、空間(導演)、身體(表演)三個不同維度切入北京人藝的演劇創造,闡釋了北京人藝近30多年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在歷史與現實的相互比照中揭示出北京人藝演劇藝術的特殊性所在,以及後焦菊隱時代北京人藝“困守”的艱難與“新生”的願景。談及該書的出版,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戲劇評論家童道明表示:“它將給已經沉寂多年的關於北京人藝演劇學派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推動力。”
以往,學術界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焦菊隱時代,注重對焦菊隱導演美學、北京人藝演劇風格的研究和探討,對新時期以來北京人藝演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關注不足,系統而全面的學術專著也不多見。但必須面對的是,隨著時代和社會轉型帶來的衝擊,在北京人藝碩果豐實、姿態紛呈的表象下,也隱含著演劇的困惑與焦灼。置身當下特定的戲劇文化語境中,辨析新的歷史時期北京人藝在舞台手法、戲劇美學方面的開拓之功,探明北京人藝演劇藝術未來的方向與歧路何在,評定以林兆華為主要代表的後焦菊隱時代戲劇演劇探索的收穫與錯失,已愈來愈迫切而緊要。該書將新時期以來的北京人藝作為研究對象,一定程度上,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意義,同時也為今後北京人藝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新思路、新方法。
該書的理論和方法基礎是戲劇符號學,但作者並沒有從抽象、僵硬的理論出發,而是在對現實問題的考量與分析中發現這種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實踐價值,將戲劇符號學的理論進行系統化、本土化的詮釋,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展示了新時期以來北京人藝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所形成的多元發展路向和現代審美趨勢。中國話劇理論與歷史研究會名譽會長、戲劇學者田本相表示:“這是我近十年來所看到的研究北京人藝最具挑戰性,自然也最具創意的一部著作。徐健以青年人的銳氣,以及敢於挑戰的精神,對‘1978-2012北京人藝演劇藝術’做了一次他的巡視、他的沉思、他的判斷、他的‘指示’。”
本書作者徐健現為中國文藝報資深戲劇記者,著名戲劇評論人,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博士。據悉,《困守與新生:1978-2012北京人藝演劇藝術》已正式上市銷售。
相關報導二
北京晨報 由青年戲劇研究者徐健撰寫的專著《困守與新生:1978-2012北京人藝演劇藝術》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總計23萬餘字,從時間(劇本)、空間(導演)、身體(表演)三個不同維度切入北京人藝的演劇創造,闡釋了北京人藝30多年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在歷史與現實的相互比照中揭示出北京人藝演劇藝術的特殊性所在以及後焦菊隱時代北京人藝“困守”的艱難與“新生”的願景。
該書將新時期以來的北京人藝作為研究對象,一定程度上,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意義,同時也為今後北京人藝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新思路、新方法。該書的理論和方法基礎是戲劇符號學,但作者並沒有從抽象、僵硬的理論出發,而是在對現實問題的考量與分析中發現這種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實踐價值,將戲劇符號學的理論進行系統化、本土化的詮釋,所形成的多元發展路向和現代審美趨勢。中國話劇理論與歷史研究會名譽會長、戲劇學者田本相表示:“這是我近十年來所看到的研究北京人藝最具挑戰性,自然也最具創意的一部著作。徐健以青年人的銳氣以及敢於挑戰的精神,對‘1978-2012北京人藝演劇藝術’做了一次他的巡視、他的沉思、他的判斷、他的‘指示’。”
相關報導三
中國文化報:由青年戲劇研究者徐健撰寫的專著《困守與新生:1978—2012北京人藝演劇藝術》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該書總計23萬餘字,從時間(劇本)、空間(導演)、身體(表演)3個不同維度切入北京人藝的演劇創造,闡釋了北京人藝30多年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在歷史與現實的相互比照中揭示出北京人藝演劇藝術的特殊性所在,以及“後焦菊隱時代”北京人藝“困守”的艱難與“新生”的願景。
以往,學術界對於北京人藝的研究多集中在“焦菊隱時代”,注重對焦菊隱導演美學、北京人藝演劇風格的研究和探討,對新時期以來北京人藝演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關注不足,系統而全面的學術專著也不多見。該書將新時期以來的北京人藝作為研究對象,一定程度上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意義,同時也為今後北京人藝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新思路、新方法。
該書的理論和方法基礎是戲劇符號學,但作者並沒有從抽象、僵硬的理論出發,而是在對現實問題的考量與分析中發現這種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實踐價值,將戲劇符號學的理論進行系統化、本土化的詮釋,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展示了新時期以來北京人藝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所形成的多元發展路向和現代審美趨勢。
中國話劇理論與歷史研究會名譽會長、戲劇學者田本相表示:“徐健以青年人的銳氣,以及敢於挑戰的精神,對‘1978—2012北京人藝演劇藝術’做了一次他的巡視、他的沉思、他的判斷、他的‘指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