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佛寺摩崖造像,又稱睏佛寺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回瀾鎮付家廟村。
困佛寺摩崖造像共有大小龕窟33個、造像1000餘尊,尤以北宋臥佛最為有特色,當地人俗稱睏佛,故名睏佛寺摩崖造像。困佛寺摩崖造像內容豐富,題材有釋迦涅槃圖、說法圖、千佛、觀音、地藏、菩提瑞像、佛道合龕等。其中第20號龕主尊明顯帶有南北朝遺風;第23號龕的交腳彌勒為川東渝西少見。19號龕旁邊一組小龕則開鑿於隋至唐代貞觀時期。困佛寺摩崖造像為研究安岳、大足石刻提供了全新的藝術考古資料,同時對研究隋、唐、宋時期的佛教、道教文化及古普州石窟區當時的政治、藝術、歷史、科學等有著重要的文物價值。
2013年5月,困佛寺摩崖造像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困佛寺摩崖造像
- 地理位置: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回瀾鎮付家廟村
- 所處時代:隋至宋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1578-4-081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歷史文化,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91年,當地民眾自發捐資修建簡易保護用房對困佛寺摩崖造像進行保護,1992年,當地民眾捐資對主造像進行貼金修飾,樂至縣文管所聯合當地政府及時制止。除主尊造像以外,其餘造像未妝彩、重繪、貼金。
遺址特點
困佛寺摩崖造像,又稱睏佛寺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睏佛寺摩崖造像共有大小龕窟33個、造像1000餘尊,尤以北宋臥佛最為有特色,當地人俗稱睏佛,故名睏佛寺摩崖造像。困佛寺摩崖造像內容豐富,題材有釋迦涅槃圖、說法圖、千佛、觀音、地藏、菩提瑞像、佛道合龕等。其中第20號龕主尊明顯帶有南北朝遺風;第23號龕的交腳彌勒為川東渝西少見。19號龕旁邊一組小龕則開鑿於隋至唐代貞觀時期。它們證明了北朝時期在道教發源地四川,遠離地方政治文化中心的成都,且非交通大道旁的丘林地區,已經有佛教摩崖造像的開鑿。這是四川地區佛教傳播深入鄉村最早的實物資料。
文物遺存
釋迦涅槃圖
釋迦涅槃圖,當地人習慣稱馬鑼睏佛或睡佛,距地面高0.6米,依崖刻成。整個睏佛所在的第5號龕長11.8米,高2.6米,深0.7米,而睏佛則身長10.5米,頭長2.1米,肩寬2.1米,屬中國大型佛像造像之列,是一尊全身石刻像。睏佛造像頭戴螺髻,鼻樑略高,臉部渾圓,雙眸微合,嘴唇輕閉,面容安詳端莊,神態怡然;佛身披著袈裟,袒胸赤腳,左手置腹上,右手微曲,手指放在胸前,通體服飾線條流暢。四周雕刻有頂禮膜拜弟子20尊,龕楣上還對刻有二飛天。
歷史文化
相關傳說
相傳,馬鑼睏佛和樂山大佛、安岳黃桷大佛是師兄弟,幾乎同時期到峨眉山拜師學法。有次,師傅安排三人外出遊學。臨行前,師傅約定:返回時間不定,但不管何時何地,只要在他敲響返程鐘聲之前,沒有回山的,便不再回山,各自在所在地進行修行。三人在外領略了大好錦繡河山和各地的風俗民情後,返迴路上,三人聽到鐘聲,此時大師兄剛走到樂山河邊,已臨近峨眉山;二師兄剛走到安岳縣黃桷鄉境內,已疲憊不堪;三師弟則剛好步入馬鑼地界,酣睡在草坪上。聽到鐘聲後,三人謹遵師傅囑託,就在各自所在的地方住下來,虔心研習佛法、傳經送道,這便有了樂山大佛、安岳黃桷大佛、馬鑼睏佛。
文物價值
困佛寺摩崖造像為研究安岳、大足石刻提供了全新的藝術考古資料,同時對研究隋、唐、宋時期的佛教、道教文化及古普州石窟區當時的政治、藝術、歷史、科學等有著重要的文物價值。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困佛寺摩崖造像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困佛寺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回瀾鎮付家廟村。
睏佛寺摩崖造像
交通信息
自駕:自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困佛寺摩崖造像,路程約26.1千米,用時約3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