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氣候變化影響著人體的生理、心理和病理變化,故在養生防病中,要順應四時氣候變化的規律,“法於四時”,“四氣調神”,“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統一,使精神內守,形體強壯。在氣候變化劇烈或急驟時,要“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防止病邪侵犯人體而發病。在治療疾病時,要做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充分了解氣候變化的規律,並根據不同季節的氣候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即所謂“因時制宜”。
因時制宜的用藥原則一般是春夏慎用溫熱,秋冬慎用寒涼。但對“能夏不能冬”的陽虛陰盛者,夏不避溫熱;對“能冬不能夏”的陰虛陽亢者,冬不避寒涼。夏用溫熱之藥培其陽,則冬不發病;冬用涼潤之品養其陰,則夏日病減。遵四時之變而預培人體之陰陽,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此即所謂“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另外,根據人體氣血隨自然界陰陽二氣的盛衰而有相應的變化,並應時有規律地循行於經脈之中的推理,古人創立了“子午流注針法”,按日按時取穴針灸,可更有效地調理氣血、協調陰陽以防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