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觀傳說簡介,方誌記載,歷史餘音,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回龍觀傳說
所屬地區: 山東 · 日照 · 東港區
遺產編號:Ⅰ-58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申報日期:2006
遺產級別: 市
觀傳說簡介
明代曾發生過“土木之變”,明英宗朱祁鎮在事變中被俘。為了政治上的需要,兵部侍郎于謙議立朱祁鎮之弟、絣王朱祁鈺為皇帝,即景帝。接著又發生了“奪門之變”,明英宗朱祁鎮復辟成功,再次將稱帝的弟弟貶為絣王。並限定朱祁鈺活不可祭祖、死不能入葬昌平天壽山明帝陵(十三陵)。朱祁鈺死後,果然成了唯一不能入葬十三陵的皇帝,葬在了京郊西山的金山口。
被貶的景帝朱祁鈺,孤獨悲涼,非常思念父母,卻連上墳的權利都沒有,只好悄悄來到回龍觀這個地方,遙望天壽山,以心相祭,然後便含痛而回。後人,便將朱祁鈺經常落腳的那座小廟稱為回龍觀,小廟所在地也因此得名,也就是現在的回龍觀。
其實,回龍觀也並非後人專門為朱祁鈺所起的名字。“回龍觀”這三個字,又源於天神的一個傳說。
相傳,曾有九條小龍不服管教。玉皇大帝得知非常生氣,馬上派南極仙翁前去處置。南極仙翁來到九頂山找到兄弟九人,便要處以刑罰。九龍不服,在大淵子裡與南極仙翁打了一仗,南極仙翁一則勢單力薄,二則九龍憑藉水上的功夫大顯身手,不下幾個回合,便使其敗下陣來。不拿下九龍怎么向玉皇大帝交差?南極仙翁急中生智,用南極神功將東面的一個山頭搬走,大淵子裡的水立即向東海流去,不一會兒就流幹了。九龍離開水如同大鵬折翅,只好束手就擒。南極仙翁打開寶葫蘆,將九條龍收在裡面,壓在一塊大青石板底下;為防止九龍逃走,又在大青石板上建了一座宮殿,此殿就叫“回龍觀”,希望九龍早日回心轉意。後來,此殿便成了驪山老母的行宮。驪山老母定期到“回龍觀”住上些日子,以監督九龍的受罰。
方誌記載
據《日照縣誌》記載:“回龍庵(作者按:過去“回龍觀”曾住過尼姑,故名“回龍庵”,後因香火難以為繼,改為住道士,因此更名“回龍觀”。後香火不斷,觀內繁盛之時,青島嶗山道長都由回龍觀派遣),去城六十里……栗杏環錯,文人雅士,游衍其地,……”據考,回龍觀建於明代,是青島嶗山太清宮派生的支派。至於回龍觀,曾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當年九條巨龍自山海關出海向西遨遊,見嶗山雲霧繚繞,雲蒸霞蔚,隱隱有絲竹之音,渺渺若道仙之容,遂占此仙境。後九龍雲遊至回龍觀,見其嶺勢峻峭,地貌靈秀,林壑幽美,古木參天,小溪潺潺,禽鳥喧鳴。九龍遂化作九條山樑長臥於此,並且龍頭回首嶗山,以示同宗同源,一脈相承。據說嶗山姚正國道士雲遊至此,見九道山樑如同九條巨龍抖甲奮飛,溪水琴韻、鳥語花香,聞不夠那清香恰人、綿甜濕潤的氣息,數不清那道道靈光與朵朵祥雲,感悟天地造化之靈秀,遂化緣修建“三官殿”,供奉“堯舜禹”。大殿東西各列劈雷將軍、閃電娘子、判官等。並據“九龍聚匯”“昂首回望”之態勢,名為“回龍觀”。
歷史餘音
傳說,九頂山原來有十頂,有十個像餑餑一樣的小山圍成一圈,中間有個深不見底的大淵子,裡面的水瓦藍瓦藍的,冬暖夏涼。裡面有十條小龍,經常躍出水面戲水玩耍。原來這裡是培養皇帝的學府,有當地的土地看管。那十條小龍平時各自在自己的宮殿里讀書,學如何當皇帝的本事,閒時便一起在大淵子裡玩耍。
這年春天,十條小龍在水裡戲鬧了一陣,老大突然說:“我就要去投胎做皇帝了,實在不願意離開你們。”老十說:“咱們幹嗎要去當皇帝呢?整天悶在深宮大院裡,連句玩笑話都不敢說……”沒等老十說完,快嘴的老二便說:“依我看,咱們不如投胎去做狀元,兄弟十人可以經常見面,多開心。”大家聽了覺得在理,就一起商定,先從老大開始,投胎人世去做狀元。他們說乾就乾,老大先走了一步,投胎進了大花崖村的焦家。
這件事被管理學府的土地神知道了,就報告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很生氣。馬上派南極仙翁前去處置。南極仙翁來到九頂山找到兄弟九人,便要處以刑罰,九龍不服,便在大淵子裡與南極仙翁打了一仗,南極仙翁一則勢單力薄,二則九龍憑藉水上的功夫與他周旋,不過幾個回合,南極仙翁便敗下陣來。不拿下九龍無法向玉帝交差,南極仙翁急中生智,他用南極神功將東面的一個山頭搬走了,大淵子裡的水立刻向東海流去,不一會就流幹了。九龍離開了水如同那大鵬斷了翅膀,只好束手就擒。南極仙翁打開寶葫蘆,將九條龍收在裡面,壓在一塊大青石板底下。為防止九龍逃走,又在大青石板上建了一座宮殿,叫“回龍觀”。這是關於回龍觀傳說的另一個版本。
沿山谷上行,溪流在山石上繞足而下,山坡上奇樹異草讓人流連。登上山頂,極目東望,九頂山一一而立,水雲相伴。下看回龍觀,林深竹密處里,農家的石牆黑瓦隱隱而現,看不到半點道家的香火氣象,也難覓九龍的音蹤。
沿著一條曲折的小徑下山,身邊處處紅葉陣陣香氣,上山時問過農家,說是椿樹。想起了著名的香山紅葉,用在這裡倒是恰如其分。快到半山時,發現北側又是一條深谷,只是樹和竹林雜生,無法通行,比上山時所攀的有著潔淨石溪的山谷更深更幽。
農家約有五六戶,散居在半山處的平谷兩邊,也就是原道觀的遺址處,許多建房的材料都是從原道觀上拆下來的。上山時,我們就曾在一戶農家的牆上發現了許多刻滿經文的石頭,只是模糊不清了,假如拓下來,或許能有所發現。
觀內原無農家,道觀毀於兵火後,幾個無處可去的道士留在山谷中築屋耕種,娶妻生子,成了谷中人家。存於他們記憶中的回龍觀,也就是幾個傳說和殘存的一些物事了。
在路的南側有一農家,聽說這家人的男人世代為道,心中就有了拜訪的念頭。農家三面被竹林環繞,陽光穿過疏竹再進入院子,讓院子既顯得幽靜又具有生動的韻味。院子裡也有數株不請自來的細竹,竹子下幾隻雞正在尋覓著,不時刨幾下土。院子裡的女主人在家,說男主人上山幹活去了,於是便有了“言師採藥去”的遺憾。因為是女主人在家,不便向她詢問有關這家人幾代當道士的枝節,所以就問了幾句她家的生活。女主人有五個兒子,都成了家,搬到了觀外靠近公路的地方去了。
出了這家小院,尋訪到了北面,靠近大銀杏樹不遠的謝從德家。謝從德已經85歲了,看上去身輕體健,據說他有一身武功,但從不外露。快吃午飯的時候了,謝從德的老伴從鍋里端出芋頭讓我們品嘗,吃了幾個,滿口清香。然而這並不是謝家的午飯,他們的午飯是包子和青椒肉,煮芋頭只是個零吃。屋子的一角堆了一些板栗,炕上的黑白電視機正播放節目。
問及謝老道道觀建於何年,謝老道並不知曉,問及道觀哪年被毀,謝老道也記不清了。當問及有關的傳說時,謝老道為我們講了“信犬”的故事。
嶗山太清宮養了兩條犬,非常忠誠、信實。用於嶗山與回龍觀之間的通信交流。嶗山道士有事寫信縛於狗肚之下,“信犬”則從嶗山跑到回龍觀,反之亦然。常年如此,從不欺主、誤事。甚得兩地道士的疼愛。終有一次,“信犬”在到達回龍觀後無力返回,數日後在回龍觀內死去,觀內道入對“信犬”予以厚葬,坆仍在。
謝老道家內還留有數個大經箱,以前觀內六月六曬經書時,小道士們都視為累活。問及經書內容,謝老道茫然無知。
謝從德還是一名共產黨員,並且天天守護著回龍觀的林木資源,每天都要圍著山轉幾轉。臨別時,謝從德指著竹林內幾顆柳樹說道:“人就像那柳樹一樣,單獨的一棵柳樹在河邊路邊,長不高又長不直。當柳樹生在了竹林里,卻又高出了竹子一頭,並且是挺直向上。”不知道這是不是謝老道的人生體味,這話對我是充滿震撼的。
回龍觀的碑林、塔林都值得一看,雖大都毀壞,所剩無幾,但從現存的部分碑、塔、石獅、經箱等證物上,也可看出當年的繁榮昌盛。
存有慕道羨仙之心的人,在回龍觀再也找不到那些道仙的蹤影。明月清風調,高山流水音。子期今不遇,誰識伯牙心。是留給今日回龍觀的偈語吧。只是此詩不能多讀,多讀傷情。而懷有山水之心的人們,可做登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