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李尚朝詩歌)

《回鄉》是2002年李尚朝創作的一首詩歌,出自於《李尚朝詩歌品鑑》。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回鄉
創作時間:2002.8.12.
作者:李尚朝
作品體裁:詩歌
作品出處:《李尚朝詩歌品鑑

作品原文

回鄉
回到鄉村,讓我暫時小住一會兒
象一個千年的浪子,偷閒買一點醉
象回瞥的驚鴻,我一眼看見
撐傘的女子,她仄仄的步子穿過小橋
流水倒映著她好看的魂
可是,也許這就是昨天在我懷裡偷樂的小姐
她假裝嬌嗔,收了錢,飄然而去,偶爾回到鄉村
可我又不能這么想,人間啊
需要理想需要美,就象那幢小木房
它搖搖欲墜,但它的古樸和遺風
總讓我們,把它作一處風景
風景。看一次算一次
還有白塔和繡花的女人
她們穿針引線,將夕陽繡在胸前
將白塔,繡在綠葉的後面
一吹風,她們就關上門
等待第二天醒來
同伴告訴我,這就是我們失傳的美呀
可是,他說,這個地方已沒有了從前的金絲猴
消失的不止是今天。我說
象我們今天的遊歷,在故事和傳說里
提及的,會有幾人?

作品賞析

在文學藝術的現代意識中,有一種體驗叫回瞥體驗,意思是說:進入現代社會,一切都在發生變化,有的已變得面目全非,而作者的體驗停留在從前的美好情景里,以此為基調,創作出他的作品,在回憶中體驗著從前,寄託著現實的哀怨。
李尚朝這首《回鄉》就有著典型的回瞥體驗和哀怨情結。
在二十世紀末,中國的農村發生一場深刻的變革,生產方式從大集體變成家庭土地承包責任制,農民的積極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在土地上出現,隨著中國城市化改革的深入,城市工業進程加快,大批農民離家湧入城市,成為城市的打工族,而城市經濟發展後,又造就了中國社會各階層人的出現,一批又一批農村少女湧入城市,成為小姐(暗娼),農村剩下的大多是老年人和中年以上的婦女,青年男女很少待在家裡。李尚朝《回鄉》所寫的,就是這個大背景下的回鄉所見,它反映的是當時農村的現狀,表現出詩人深深的憂思和對美好生活的懷念。
整首詩的基調是幽暗的,但其中用到了很多純美的意象,這種意象傳達出的畫面很美。如:“撐傘的女子,她仄仄的步子穿過小橋/流水倒映著她好看的魂”,非常動人,有江南水鄉小家碧玉那種讓人留連的韻味。還如:“白塔和繡花的女人/她們穿針引線,將夕陽繡在胸前/白塔繡在綠葉的後面”。這都具有唯美主義的古樸、典雅氣息。“是失傳的美”。
但與此純美情景相聯繫的卻是讓人生痛的展示:“撐傘的女子”“也許就是昨天在我懷裡偷樂的小姐(暗娼)/假裝嬌嗔,收了錢,飄然而去/偶爾回到鄉村”;“繡花的女人”則是“一吹風,她們就關上門/等待第二天醒來”。這種對比讓人痛楚,其反差之強烈,出人意料。這是與詩人“理想主義色彩”極不協調的對比,它才更見出詩人深深的焦慮。這種現狀讓詩人進入到兩難境地,一方面,他希望這種美是現實的,是理想的,但同時,他又對此毫無信心,這些“失傳的美”就像“那幢小木房/它搖搖欲墜”,所以詩人生出“風景,看一次算一次”的嘆息。這種嘆息里有著滴血般的疼痛。在這首詩里,詩人幾乎是絕望的,他對農村的返璞歸真般的理想圖式不抱任何希望,“消失的不止是今天”,更包括昨天,詩人甚至覺得,自己這種想像,就象遊歷一樣,也會被人遺忘,“象我們今天的遊歷,在故事和傳說里/提及的會有幾人?”
從詩歌藝術上來說,這首詩無疑是動人的,但中國廣大農村社會卻不一定就如詩人筆下這般令人失望,隨著中國農村體制的變化,中國農村當又是另一番景象,但有過這么一段歷史現象,卻也是無法迴避的事實。(一剪剪)

作者簡介

李尚朝,本名李尚晁,中國當代著名詩人,重慶文學院簽約作家,出版有詩集《天堂中的女孩》、《風原色》、《大三峽那光》三部,散文集《那流光一幻》、《時光之羽》等,著名詩評家蔣登科主編有學術專著《李尚朝詩歌品鑑》對其詩歌作了系統鑑賞。詩歌《月上中天》入編大學中文專業教材《20世紀中國文學作品選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