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退模型

回退模型是對數學統計領域內數值關係進行定量描述的一種數學模型。表征輸入值對輸出值影響的程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回退模型
  • 套用領域:數學分析
背景簡介,回退模型構建,回退模型分析,

背景簡介

研究修理活動對可修復系統的影響,一直以來都是系統保障工作的重難點。1979年Mailk首次提出了改善因子σ的概念,以此描述修理活動對系統失效率的影響。1998年,Dedopoulos和Y。Smeers在Milk的基礎上提出了役齡回退因子η的概念,把修理活動對系統故障率的影響定位在系統服役年齡,並得到了廣泛的套用。目前,大部分學者主要採用固定的役齡回退因子η對可修復系統的役齡進行描述,並以此開展對可修復系統的保障工作研究。此方法雖然給計算帶來了方便,但是,在工程實際中,可修復系統在歷次修理後的役齡回退往往不是固定的,它主要體現為一個隨著修理次數的增加,役齡回退量逐漸減少的過程,表現為一種長期的修理疲勞現象。針對傳統役齡回退方法的不足,開展可修復系統的役齡回退機理及其新模型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種新的線性定量衰減的可修復系統役齡回退模型,並進行了驗證及分析。

回退模型構建

首先,修正系統役齡回退因子η傳統定義:役齡回退因子η為對某一可修復系統進行初次修理後,實際服役年齡回退的程度,即“首次復新”程度。即η只與當次修理活動的修理工藝有關,與系統的修理次數及實際役齡無關。然後,定義役齡回退增量的增加量為U,它表示系統在歷次修理後回退增量的增加部分,定義役齡回退增量的衰減量為D,它表示系統在歷次修理後回退增量的衰減部分。新的役齡回退機理主要闡述:本次修理活動對產品的影響是包含前面所有修理活動對產品的綜合影響,其影響的變化主要反映在役齡回退增量。

回退模型分析

傳統模型以及新模型都能實現對系統役齡回退的描述,不同的是,新模型中系統役齡回退的幅度隨著修理次數的增加,越來越小,表現為一種修理的疲勞現象。對比傳統方法與新模型對役齡回退量及增量的描述。兩種模型都描述了役齡回退量及增量隨著修理活動的變化趨勢。不同的是,新模型對於役齡回退量的增加的描述是從快速到緩慢,最後趨向不變。而對於役齡回退增量,新模型描述了隨著修理活動的增加,增量逐漸較少,最後趨向於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