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回答:馬丁•海德格爾說話了
- 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
- 頁數:251頁
- ISBN:7534368863
- 作者:貢特·奈斯克 埃米爾·克特琳
-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1日
- 開本:16開
- 品牌:江蘇教育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海德格爾是20世紀最具影響的哲學家,也是存在主義哲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27年出版《存在與時間》,奠定了其在現代哲學界的地位,1933年因介入納粹政治而受到批評,更因其戰後拒絕檢討納粹問題而激起公憤。其哲學影響了數代人,培養了阿倫特、馬爾庫塞、約納斯和勒維特等著名哲學家。作為市民的海德格爾微不足道,作為思者的海德格爾曠世罕見。你是公民,盡可不屑海德格爾;你是市民,任由你詬病海德格爾;你是私民,隨你怎么說海德格爾:你是思者,不讀海德格爾讀誰?讀者有思,自能識得其中的所思與待思,若無思,公民、市民、私民,任選吧。
作者簡介
作者:(德國)貢特·奈斯克 埃米爾·克特琳
陳春文,男,1961年出生,山東省平原縣人,現任蘭州大學哲學院教授。1989-1994年分別遊學於德國弗賴堡大學、特里爾大學的斯圖加特大學。著有《棲居在思想的密林中——哲學尋思錄》(1999),譯有《哲學生涯》(2003),另有哲學論文20餘篇;信賴哲學的希臘性,樂見在求證與沉思中運思的哲學;介於有神無神之間。
陳春文,男,1961年出生,山東省平原縣人,現任蘭州大學哲學院教授。1989-1994年分別遊學於德國弗賴堡大學、特里爾大學的斯圖加特大學。著有《棲居在思想的密林中——哲學尋思錄》(1999),譯有《哲學生涯》(2003),另有哲學論文20餘篇;信賴哲學的希臘性,樂見在求證與沉思中運思的哲學;介於有神無神之間。
媒體推薦
書評
思遵循的唯一尺度來自於有待去思的事情本身。
思的最大危險卻在於,僅就我所看到的東西來說,當今的思想家還沒有
哪個人足夠“偉大”到能夠把思直接地並且在造形中帶到事物面前,並因此
走上思的道路。
——海德格爾
當今世界,人們埋頭於經濟成功和踐行意識形態,這是一種世界性的危
險。海德格爾幫助人們認識到,人並不只是施展陰謀詭計的對象。海德格爾
通過他的沉思之思,他的頗有名氣的追問物的意義與人的存在的追一思性,
使他成功地發現,過去以及現在的人在何種尺度上辨清了歷史既成和當下實
踐(的所指)。
——理夏德·維塞爾
思遵循的唯一尺度來自於有待去思的事情本身。
思的最大危險卻在於,僅就我所看到的東西來說,當今的思想家還沒有
哪個人足夠“偉大”到能夠把思直接地並且在造形中帶到事物面前,並因此
走上思的道路。
——海德格爾
當今世界,人們埋頭於經濟成功和踐行意識形態,這是一種世界性的危
險。海德格爾幫助人們認識到,人並不只是施展陰謀詭計的對象。海德格爾
通過他的沉思之思,他的頗有名氣的追問物的意義與人的存在的追一思性,
使他成功地發現,過去以及現在的人在何種尺度上辨清了歷史既成和當下實
踐(的所指)。
——理夏德·維塞爾
圖書目錄
前言(1)
一、電視訪談
引言理夏德·維塞爾(3)
理夏德·維塞爾對海德格爾的採訪(5)
回味無窮的感念理夏德·維塞爾(13)
二、《明鏡》訪談
《明鏡》雜誌對馬丁·海德格爾的採訪(55)
回想《明鏡》採訪海因里希·w·佩策特(83)
三、文獻
海德格爾與政治
——討論的演變過程埃米爾·克特琳(95)
四、聲明
路與歧路——為維克托·法里亞斯對海德格爾的批評所作
胡戈·奧特(113)
淺薄與無知——評維克托·法里亞斯的著作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120)
海德格爾的沉默雅克·德希達(125)
吃驚與失望伊曼努爾·列維納斯(130)
五、回憶
與海德格爾的最後一次見面卡爾·勒維特(139)
思之力格奧爾格·皮希特(144)
任校長時期的海德格爾漢斯·L·戈特沙爾克(152)
馬丁·海德格爾——一個哲學家與政治馬克斯·米勒(158)
海德格爾的堅毅與果敢漢斯·約納斯(186)
六、敬意
馬丁·海德格爾80歲了漢娜·阿倫特(197)
在法國讓·波伏勒(211)
柏林藝術界所致的悼詞瓦爾特·延斯(217)
1988年8月18日致貢特·奈斯克的信埃伯哈特·雲格爾(222)
七、見證
1933年9月23日致馬丁·海德格爾的信卡爾·雅斯貝斯(229)
論藝術作品的起源——關於馬丁·海德格爾1936年1月20日
發表在《新蘇黎世報》上的一篇報告漢斯·巴特(231)
再談海德格爾一1936年1月23日致《新蘇黎世報》
埃米爾·施泰格爾(234)
1949年6月5日致格爾德·特倫巴赫的信卡爾·雅斯貝斯(238)
為1974年11月在貝魯特舉行的海德格爾學術討論會而寫的祝詞
馬丁·海德格爾(242)
獻詞(245)
編著者之一貢特·奈斯克所寫的後記(247)
譯後記(250)
一、電視訪談
引言理夏德·維塞爾(3)
理夏德·維塞爾對海德格爾的採訪(5)
回味無窮的感念理夏德·維塞爾(13)
二、《明鏡》訪談
《明鏡》雜誌對馬丁·海德格爾的採訪(55)
回想《明鏡》採訪海因里希·w·佩策特(83)
三、文獻
海德格爾與政治
——討論的演變過程埃米爾·克特琳(95)
四、聲明
路與歧路——為維克托·法里亞斯對海德格爾的批評所作
胡戈·奧特(113)
淺薄與無知——評維克托·法里亞斯的著作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120)
海德格爾的沉默雅克·德希達(125)
吃驚與失望伊曼努爾·列維納斯(130)
五、回憶
與海德格爾的最後一次見面卡爾·勒維特(139)
思之力格奧爾格·皮希特(144)
任校長時期的海德格爾漢斯·L·戈特沙爾克(152)
馬丁·海德格爾——一個哲學家與政治馬克斯·米勒(158)
海德格爾的堅毅與果敢漢斯·約納斯(186)
六、敬意
馬丁·海德格爾80歲了漢娜·阿倫特(197)
在法國讓·波伏勒(211)
柏林藝術界所致的悼詞瓦爾特·延斯(217)
1988年8月18日致貢特·奈斯克的信埃伯哈特·雲格爾(222)
七、見證
1933年9月23日致馬丁·海德格爾的信卡爾·雅斯貝斯(229)
論藝術作品的起源——關於馬丁·海德格爾1936年1月20日
發表在《新蘇黎世報》上的一篇報告漢斯·巴特(231)
再談海德格爾一1936年1月23日致《新蘇黎世報》
埃米爾·施泰格爾(234)
1949年6月5日致格爾德·特倫巴赫的信卡爾·雅斯貝斯(238)
為1974年11月在貝魯特舉行的海德格爾學術討論會而寫的祝詞
馬丁·海德格爾(242)
獻詞(245)
編著者之一貢特·奈斯克所寫的後記(247)
譯後記(250)
文摘
書摘
1969年8月15日,星期五下午。德國電視二台文化部主任的電話:9月26
日,在馬丁·海德格爾80壽辰這一天“去他家裡”。德國電視一台計畫做一
個這方面的節目,但海德格爾謝絕採訪。德國電視二台的努力也失敗了。其
背後的緣由不甚了了。大概不只是對新式媒體存有某種恐懼心理的問題,或
許因曾嘗過媒體的苦頭,或許是出於厭惡。“請您試一下,讓海德格爾接受
採訪!”
我的回答是:為什麼別人做不到的事就該我做?在已經多次謝絕的情況
下,還向海德格爾提出無理要求,不客氣地說,這根本就是厚臉皮;對我,
這種無理要求還是免談的好。
1964年,德國無與倫比的哲學家和紅衣主教尼古勞斯·馮·屈斯逝世500周
年,我為德國電視二台做了一部片子,因為他紋章上的象徵物是巨蟹星座,
這部片子的名字就叫《巨蟹星座一尼古勞斯見證錄》。莫非我也要讓海德格
爾“開口說話”?原本不可能的事我怎么能做到呢?
1969年9月24日,德國電視二台果真播出一個電視採訪的節目,這讓行
家圈子裡的人大跌眼鏡。海德格爾出現在鏡頭中。與此相關的輿論反響引人
注目。比如《南德報》就非常認可,因為“這個節目的觀眾能夠聽到一位世
界級大師的談話並親眼目睹他,實屬無與倫比地幸運”(1969年9月29日,慕
尼黑,第231號),還有《新教機關報·教會與電視》中稱這個節目是“近一
個時期最有價值的電視節目”,因為這個節目“不僅給年輕人,而且也恰恰
給那些海德格爾的批評者一個機會,使他們能從實際出發來衡量和修正他們
部分因為衝動、部分因為淺薄而造成的對海德格爾形象的曲解”(1969年9月
27日,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第37號)。
六年以後,在海德格爾去世後的一天,德國電視二台播放了上千幅圖像
資料。就像卡爾·雅斯貝斯去世時一樣,電視台強烈要求我在電視螢幕前發
表一篇悼詞,我出於禮貌的原因沒有答應。但是我給正在桌子上剪輯海德格
爾片子的賴因哈特·霍夫邁斯特寫了~段他認為適當並表示理解的文字:“
昨天,馬丁·海德格爾——還沒有哪個本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能與之相提並論
——這位在本國甚至是整個世界被認可又創造了一批批評者的哲學家,以86
歲高齡去世。”
當今世界,人們埋頭於經濟成功和踐行意識形態,這是一種世界性的危
險,海德格爾幫助人們認識到,人並不只是施展陰謀詭計的對象。海德格爾
通過他的沉思之思,他的頗有名氣的追問物的意義與人的存在的追一思性,
使他成功地發現,過去以及現在的人在何種尺度上辨清了歷史既成和當下實
踐(的所指)。同時,海德格爾一如先於他的為數不多的哲學家所認識到的,
人有能力經驗讓予從自身的顯現中顯示的東西。
如此這般理解的存在,並非像善於對象化的科學那樣去證明,而是行走
在保持存在的無蔽的途中。想必在忙於生計和沉睡於日常世界理解的人們眼
中,海德格爾盡追問一些臆想的無用物。由於把存在追問為原初的地平線,
有了這個地平線才有這樣或那樣的存在者游弋其中,他才又把人提示到敞開
的境遇中。
P13-14
1969年8月15日,星期五下午。德國電視二台文化部主任的電話:9月26
日,在馬丁·海德格爾80壽辰這一天“去他家裡”。德國電視一台計畫做一
個這方面的節目,但海德格爾謝絕採訪。德國電視二台的努力也失敗了。其
背後的緣由不甚了了。大概不只是對新式媒體存有某種恐懼心理的問題,或
許因曾嘗過媒體的苦頭,或許是出於厭惡。“請您試一下,讓海德格爾接受
採訪!”
我的回答是:為什麼別人做不到的事就該我做?在已經多次謝絕的情況
下,還向海德格爾提出無理要求,不客氣地說,這根本就是厚臉皮;對我,
這種無理要求還是免談的好。
1964年,德國無與倫比的哲學家和紅衣主教尼古勞斯·馮·屈斯逝世500周
年,我為德國電視二台做了一部片子,因為他紋章上的象徵物是巨蟹星座,
這部片子的名字就叫《巨蟹星座一尼古勞斯見證錄》。莫非我也要讓海德格
爾“開口說話”?原本不可能的事我怎么能做到呢?
1969年9月24日,德國電視二台果真播出一個電視採訪的節目,這讓行
家圈子裡的人大跌眼鏡。海德格爾出現在鏡頭中。與此相關的輿論反響引人
注目。比如《南德報》就非常認可,因為“這個節目的觀眾能夠聽到一位世
界級大師的談話並親眼目睹他,實屬無與倫比地幸運”(1969年9月29日,慕
尼黑,第231號),還有《新教機關報·教會與電視》中稱這個節目是“近一
個時期最有價值的電視節目”,因為這個節目“不僅給年輕人,而且也恰恰
給那些海德格爾的批評者一個機會,使他們能從實際出發來衡量和修正他們
部分因為衝動、部分因為淺薄而造成的對海德格爾形象的曲解”(1969年9月
27日,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第37號)。
六年以後,在海德格爾去世後的一天,德國電視二台播放了上千幅圖像
資料。就像卡爾·雅斯貝斯去世時一樣,電視台強烈要求我在電視螢幕前發
表一篇悼詞,我出於禮貌的原因沒有答應。但是我給正在桌子上剪輯海德格
爾片子的賴因哈特·霍夫邁斯特寫了~段他認為適當並表示理解的文字:“
昨天,馬丁·海德格爾——還沒有哪個本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能與之相提並論
——這位在本國甚至是整個世界被認可又創造了一批批評者的哲學家,以86
歲高齡去世。”
當今世界,人們埋頭於經濟成功和踐行意識形態,這是一種世界性的危
險,海德格爾幫助人們認識到,人並不只是施展陰謀詭計的對象。海德格爾
通過他的沉思之思,他的頗有名氣的追問物的意義與人的存在的追一思性,
使他成功地發現,過去以及現在的人在何種尺度上辨清了歷史既成和當下實
踐(的所指)。同時,海德格爾一如先於他的為數不多的哲學家所認識到的,
人有能力經驗讓予從自身的顯現中顯示的東西。
如此這般理解的存在,並非像善於對象化的科學那樣去證明,而是行走
在保持存在的無蔽的途中。想必在忙於生計和沉睡於日常世界理解的人們眼
中,海德格爾盡追問一些臆想的無用物。由於把存在追問為原初的地平線,
有了這個地平線才有這樣或那樣的存在者游弋其中,他才又把人提示到敞開
的境遇中。
P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