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生活——非遺保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是201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勤建。
基本介紹
- 書名:回歸生活——非遺保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 作者:陳勤建
- ISBN:9787208151598G.1896
- 頁數:406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06-0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了陳勤建教授十多年來發表於各類學術期刊及學術會議上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代表性論文。其中既有對非遺保護重大理論問題的探討,也有針對某一特定非遺項目保護的深入研究;既有對非遺保護方法的精闢縷析,也有對某一非遺項目保護的具體策劃。兼具理論價值與實際運用的雙重價值。
作者簡介
陳勤建,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城鎮民俗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長期從事民俗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保護工作,靠前外享有崇高學術聲望。主持十餘個靠前外科研項目,七次獲省市級以上社科獎,所教授的課程亦獲上海市級精品課程稱號。陳勤建教授“經世濟民”的學科理念使得他除了出色完成教學科研的基本工作之外,一直在為國家決策與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他直接參與了國務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系列政策檔案和法律文本的起草認定及實際的申報、評定、保護、研究工作。鑒於其突出成績,被國家文化部、人事部聯合授予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選個人稱號。
作品目錄
上篇 理論研究
尋找我們民族的精神家園——當代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生活相?生活場?生活流——略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整體性原則
略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場的恢復整合和重建——上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眾生活中活態保護傳承——再論現實生活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的關係
論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非文字文化保護
定位分層、核心傳承、創意重構——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若干思考
當代民眾日常生活需求的回歸和營造——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暨生產性方式保護探討
共榮:古今城市文化的繁盛之路
古村落(鎮)原住民生活流的可持續發展—— 古村落(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思考
試論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
略論國家名錄民間傳說的風物保護
中國傳統手工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中華元素和百姓生活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與中華智慧
中國過年日子的歷史軌跡——兼論《豳風?七月》折射的春節法定節假日的歷史傳承
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的若干問題
民俗學者與當今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中篇 實踐探索
保護、利用、創意、重構——上海市大都市文化建設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孕育現代化和活態遺產和諧共榮的生活世界——以上海為例的城市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的思考
蘇州河生態文化和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
“長三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聯動和共同發展
蠶桑民俗:中國人特有的地方性知識智慧——中國蠶桑絲織民俗文化論壇大會總結
略論吳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
端午節俗的生態情緣及其精神魂脈
梁祝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梁祝傳說的現代解讀
古儺與旅遊文化芻議
構建有地域文化業態特色的詩意小鎮
下篇 個案研究
當代語境下廟會文化空間整體保護及重構——以上海龍華廟會及寧波梁祝廟會等為研究對象現有鄉村戲劇生存空間功能探析——以中國浙江象山東門島及泰順地域為例
地方神靈民間信仰與民眾生活的互動聯繫——以黃道婆、王元暐地方神靈為例
當代七月七“小人節”的祭拜特色和源流——浙江溫嶺石塘箬山與台南、高雄七夕祭的比較
都市更新進程中文化遺產保護和合理利用——以上海川沙古鎮為例
關注地域民俗圈非遺項目的聯動綜合保護——以蘇浙滬吳歌非遺項目為例
設立春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生態區的思考——以2006 年周莊年俗生態區的策劃構想為例
民俗記憶:新型城鎮化進程文化遺產承續的重要路徑——以浦東三林鎮《三林民俗》記錄、保護為例
黃道婆精神對當今社區教育的啟示——開掘社區教育中民俗傳承的傳統範式
對震後北川羌族自治縣禹羌文化保護開發的思考與對策
雙重的遺產 立體的保護—— 關於名人故宅與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點思考
構建具有原住民神韻的詩意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