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回族音樂
- 主要屬:東亞樂系
- 體裁分類為:山歌(花兒)
- 演唱形式:“漫”、“對”、“合”、“聯”
簡介,代表曲目,演唱形式,宗教音樂,音樂特徵,樂器,發展現狀,
簡介
回族大部分聚居在中國寧夏、甘肅、青海等地,同 時又以“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分布於中國各地。人 口共7219352人(1982年統計),通用漢語,信仰伊斯蘭 教。回族民間音樂可分為 花兒 、山歌、 小調、勞動歌曲、 宴席曲、宗教音樂等5類。
代表曲目
花兒 是回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歌曲,也是回、漢、 撒拉、東鄉、保全、土等民族民眾中廣為流傳的山歌。 流傳在黃河、湟水沿岸的通稱為“河州花兒”或“河湟 花兒”;流傳在山區的則稱為“山花兒”,因不用樂器伴 奏而將手搭在耳後乾唱,故又稱“乾花兒”。花兒的曲 調又稱為“令”,如以地區命名的有“河州令”、“湟 源令”;以民族命名的“土族令”、“撒拉令”;也有 以花名命名的“白牡丹令”、“馬蓮花令”;還有以襯 詞命名的如“三三六令”、“繞三繞令”;或表示人物 特徵的“大眼睛令”、“巧嘴嘴令”;或以不同身份命名的“長工令”、“腳戶令”;等等。
演唱形式
花兒的演唱形式又分為“漫”、“對”、“合”、 “聯”等4種。①“漫花兒”是指1人在放牧、打場、趕 車途中隨意演唱的,它具有自由、遼闊的風格和即興編 詞的特點;②“對花兒”是兩人以上用問答形式演唱, 內容具有知識性,並有較量、競賽的性質;③“合花兒” 是一領眾合的形式,田間勞動時,如有一人唱起了花兒, 其他人就跟著應合起來;④“聯花兒”是將幾個令根據 內容的需要連線在一起演唱,其中含有漫、合、對多種 形式,或將不同調式的花兒相連線,如商調式的《下四 川》接徵調式的《三三六令》,在調式上具有對比的情 趣。 山歌與小調 陝甘寧3省交界地區,由於回、漢雜居, 漢族民間音樂信天游、爬山調和民間小曲,在回族人民 中流傳,逐漸花兒化了。例如寧夏海原回族傳唱的爬山 調《上河裡鴨子下河裡鵝》,便具有花兒寬廣、自由的 特點,有時也稱其為山花兒。在銀川、吳忠、永寧等平 川地區流行的小曲是一曲多詞的分節歌,結構短小,多 為敘事性歌曲。如《父子攬工》、《媳婦受折磨》等。 攔路對歌 勞動歌曲 指在勞動生活中產生的號子與夯歌。如 在黃河岸邊拉縴、駕船的船夫號子,富有強烈的勞動氣 息。音樂的節奏隨著水流的緩急而不斷變化,曲調採用 呼應、問答或一領眾合的形式,歌詞往往是即興的。 宴席曲 是回族音樂中另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 在婚禮喜慶中演唱,邊歌邊舞節奏平穩,以 、 拍為 常見。回族歌舞《花兒與少年》就是由宴席曲加工改編 的。宴席曲中還包括一種內容風趣詼諧的“打歌”,和 以傳說、故事為內容的“酒麴”。
宗教音樂
宗教音樂 有招禱音調、詠經音調、禮拜音調和贊主音調4類,約有數十種之多。一般音域較窄,具有吟誦性質。音調含較明顯的阿拉伯色彩,歌詞常用波斯、阿拉伯語彙。
音樂特徵
回族民間音樂的特徵是:①旋法中運用四度框架與 細碎裝飾音相結合,表現在曲調上行時連續四度大跳形 成較大的起伏,下行時則取迂迴波浪式,在高亢、剛健 之中又帶有抒情纏綿的風味。②曲調中先現音和延留音 頻繁出現。 ③民間歌手運用真假聲相結合的唱法,以體現花兒的曲 調高亢、音域較寬、音程跳動大的特點。④節拍豐富, 喜用 散板和混合拍等。 ⑤調式按地區有所區別,河州花兒多用五聲徵調式,也 稱“商徵型”;山花兒多用五聲羽、角調式,其他調式次之。角調式民歌如《上山里打了個梅花鹿》,羽調式民歌如《模樣兒咋這么俊了》等。下面是商徵型花兒的代表性樂句: ⑥回族民歌中的七聲音階多含有降si音, 它在調式中起骨幹音的作用,有時因降si音而形成調式 交替或離調。分布於雲南、山東、廣東、河南等地的回 族民間音樂則受當地非回族民間音樂的影響而地方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