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湯瓶八診

回族湯瓶八診

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不僅傳遞著友誼,也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樑。湯瓶八診是絲綢之路沉澱下來的知識與記憶,是阿拉伯醫學、中東伊斯蘭醫學和中華醫學文化結合的產物,它是根據回回民族的宗教禮儀、生活習俗,在長達千年的探索實踐中、總結而形成的具有中國回族特色的保健醫學療法。

湯瓶八診療法主要包括:頭診、面診、耳診、手診、腳診、骨診、脈診、氣診八種內病外治非藥物療法和油療、火療、水療、放血療法、熏療等內病外治藥物療法,及將養生和生活融為一體的養生方案,同時還以阿拉伯香藥為主的回醫藥產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回族湯瓶八診
  • 外文名:The eight bottles of soup
  • 所屬行業:回醫藥
  • 隸屬地區:寧夏
  • 民族:回
  • 榮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起源,頭診,耳診,面診,手診,骨診,脈診,氣診,湯瓶由來,湯瓶的作用,湯瓶社會意義,傳承系譜,診療器具,湯瓶壺,羊角板,牛角棒,耳診棒,經竅儀,推經錘,震骨板,搨罐,文化價值,品牌釋義,非遺信息,

起源

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在《聖訓》中明確指出“知識,即使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回族湯瓶八診波斯保健醫學和中東伊斯蘭醫學吸取了中華醫學,而形成的具有中國回族特色的養生保健療法,證明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包括中醫學的博大精深,印證了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聖人的先知。
早在一千三百年前,波斯人通過絲綢之路長途跋涉到中國來經商,路途中人困駝乏,疲憊不堪,腰酸腿疼,在洗浴和歇息之時,通過揉腳及按捏身體某些部位,從而達到減輕消除疲勞。當他們到達長安時才發現中國中醫經絡理論,其理論認為經絡貫通人體周身各部位,內連臟腑,外絡皮毛,溝通人體上下內外。此發現給了阿拉伯人很大的啟發,並結合自身原有的保健方法,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回族特色的自然養身療法——末梢經絡根傳法。此為湯瓶八診的雛形。
湯瓶的命名源於唐朝,當波斯、中東穆斯林對中國經濟的繁榮,商務交流有所貢獻的時候,唐王李世民為了給予表彰,按照穆斯林的習俗打造了一隻瓶狀的“洗壺”,命名為“唐壺”。隨著朝代的演變,“洗壺”是穆斯林用於洗“阿布代斯”的器具,其意為穆斯林“洗大淨”和“洗小淨”的水壺,為使之清潔肌膚,淨化心靈,壺內裝有熱水,古時“熱水”稱之為“湯”,故易名為“湯瓶”。
“湯瓶”是穆斯林具有代表性的專用器具。因此,跟穆斯林相關的文化、商標都以“湯瓶”命名,“湯瓶八診”因此得名。
湯瓶八診於中東、波斯穆斯林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採用民間經脈按摩、刮痧、火罐、放血療法、穆斯林洗“阿布代斯”過程中的自我按摩。最初通過手與腳的推、捏、壓、刮等形成了“末梢經絡根傳法”。後經學者的相互交流與相互融合,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有主次的八種療法,被後人稱之為“湯瓶八診”。雖在發展的過程中和中東波斯穆斯林保健醫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但現已成為具有中國回族特色的本土保健醫學文化。
楊氏家族是在明末清初,其祖父楊明公掌握後開始承襲運用。楊明公精通醫道,教門頗深,對中國古代的易學和內經學潛心研究,掌握內病外治療法,結合臨床實踐將湯瓶八診進一步的完善,並以口傳心授、言傳身教的方式傳給後人。第六代傳人楊耀鈞酷愛中醫學,熱衷於回族醫學,內病外治,非藥物療法——湯瓶八診。晚年,安居寧夏,扶持教導後代,並長年義務為回民百姓治療疾病,享有很高的聲望。
第七代傳人楊華祥,傳統醫學教授、中醫副主任醫師,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五屆、第六屆政協委員。多年來,他致力於湯瓶八診的傳承與弘揚,潛心研究回族醫學,內病外治,非藥物療法。1987年他向自治區政協提交的關於實施“湯瓶八診”的提案,得到了自治區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批准成立了“伊斯蘭醫療康復中心(回民醫院)”,將湯瓶八診推向臨床,之後由於困難頗多而停止經營。1992年楊華祥應邀赴馬來西亞傳授湯瓶八診頗受歡迎,得到了世界糖王郭鶴年及其兄郭鶴舉的支持。從此,楊華祥先生客居馬來西亞,以“湯瓶八診”為紐帶,為宣傳寧夏,為寧夏與馬來西亞及東南亞地區的友好交往與合作做出了貢獻。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授予楊華祥先生 “情系寧夏 愛灑回鄉”牌匾,馬來西亞、寧夏政府稱他為“民間大使”。為了承襲、保護湯瓶八診,在中國台灣、馬來西亞,湯瓶八診受益者的支持下,在寧夏銀川創辦“湯瓶八診養生坊”。已成為寧夏回族醫學——內病外治、非藥物療法對外宣傳的一個視窗。
湯瓶八診療法源於祖國傳統民族醫學,是古老的波斯及中東文化,吸納、學習中醫經絡學理論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套內病外治、非藥物自然療法。一直以來以口傳心授的方法在回回民間傳承,具有濃郁的回族特色。據伊斯蘭《聖訓》記載,早在一千三百年前回回民間已有了類同的療法。
湯瓶八診療法,包括頭診、耳診、面診、手診、腳診、骨診、脈診、氣診八種療法,與現代經絡學有相同的哲學思想。因人而異,運用不同的經脈、竅穴診療。

頭診

是依據中華回族醫學的臟腑經脈理論,沿頭部(除顏面五官、兩耳部分外)的經脈、腧穴、顱骨骨縫或病變部位,按照一定的順序和力度,分別施行湯瓶放血、湯瓶水浴及刮、壓、摁等湯瓶末梢經脈根傳手法,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頭部、思維及精神疾患目的的一種療法。

耳診

是依據中華回族醫學的臟腑經脈理論,用耳診棒依次循耳部經脈穴位進行點壓,並配合耳部末梢經脈根傳手法刺激局部,以達到預防和治療頭部、耳部及全身性疾患目的的一種療法。

面診

是依據中華回族醫學的臟腑經脈理論,在顏面部依次循二經二絡經脈及穴位,施行面部末梢經脈根傳刺激手法,以達到預防和治療頭面部及全身性疾患目的的一種療法。
回族湯瓶八診

手診

是依據中華回族醫學的臟腑經脈理論,在雙手的掌背部依次循經脈及穴位,分別施行手部末梢經脈根傳刺激手法,以達到預防和治療頭面部及全身性疾患目的的一種療法。腳診
是依據中華回族醫學的臟腑經脈理論,整個施治的方法和社會所推廣的腳底按摩有很大的差別,它首先以雙足的掌背部經絡走向依次循經脈以湯瓶水療及手法疏通,而後以穴位及經真實性千百年臨床驗證而得到證實的足跟特殊的部位(現代足底按摩所表述的生理反射區),運用足浴手法,以及雙腳同步施行腳部末梢經脈根傳刺激手法,以達到預防和治療局部及全身性疾患目的的一種療法。

骨診

是依據中華回族醫學的臟腑經脈理論,以全身骨幹、筋經和骨節為施治目標,結合經脈筋經之走向流注次序,運用末梢經脈根傳的刮、壓、拔、顫、抖、叩、搬等刺激手法作用於骨幹、筋經和骨節,以達到袪除“骨垢”、滑利關節,預防和治療局部及全身性疾患目的的一種療法。在特殊情況上需施治的穆斯林診療師身帶“大淨”,邊施治口中要默念“杜阿一”,以求患者早日康復。

脈診

是八診中較為複雜的一診,它不但依據中華回族醫學的臟腑經脈理論,主要它有著濃郁的民族習俗,對於疑難雜症它需要施治者以湯瓶水療放鬆患者,同時需施診者身帶“大淨”,在施治的過程中口頌“杜阿一”,以全身經脈為施治目標,結合經脈筋經之走向流注次序,運用末梢經脈根傳的拿、按、刮、壓、撥、拍、打等刺激手法作用於周身經脈循行部位,以達到疏通經脈、袪除“脈結石”、行氣活血、預防和治療局部及全身性疾患目的的一種療法。
回族湯瓶八診

氣診

是近代人的概念,每一個宗教都有自身的修煉方法,伊斯蘭也同樣,它按照穆斯林生活習俗拜功,汲取了中華回族醫學的臟腑經脈理論,有兩種方式:一是自我演煉,在演煉的過程中要求“一抬兩手六門關,萬思歸心守真元”, 從而達到排出雜念,靜化心靈、安神定志,預防保健和治療心理障礙及精神疾患的一種療法;二是一個修煉有素的穆斯林修煉者可以通過一對一的當面修煉,以自己的生物場而去影響對方,從而調動患者對康復的信心及自身的潛能。

湯瓶由來

湯瓶的命名源於唐朝,當波斯、中東穆斯林對中國經濟的繁榮,商務交流有所貢獻的時候,唐王李世民為了給予表彰,按照穆斯林的習俗打造了一隻瓶狀的“洗壺”,命名為“唐壺”。隨著朝代的演變,“洗壺”是穆斯林用於洗“阿布代斯”的器具,其意為穆斯林“洗大淨”和“洗小淨”的水壺,為使之清潔肌膚,淨化心靈,壺內裝有熱水,古時“熱水”稱之為“湯”,故易名為“湯瓶”。
“湯瓶”是穆斯林具有代表性的專用器具。因此,跟穆斯林相關的文化、商標都以“湯瓶”命名,“湯瓶八診”因此得名。

湯瓶的作用

“湯”在中國古漢語中是燙水、開水的意思,顧名思義,湯瓶就是盛熱水的瓶,是北方回族穆斯林的沐浴器具。湯瓶多用於盛水做小淨,也可用來洗手、洗臉,其形狀與端把近似於茶壺,瓶體多為圓柱狀,一般高約30公分,以銀、銅、鋁、錫、鐵等金屬製作,個別地方也有用竹料、木料和瓷器製成。
湯瓶是回族穆斯林的生產生活中有重要的意義。虔誠的穆斯林不但用湯瓶作小淨,在禮拜前洗滌身上的塵灰,而且在生活中大量使用湯瓶,體現了穆斯林科學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衛生習慣。湯瓶的瓶口有蓋子,使用時將瓶傾斜使水流出,用過的水即流走不能再用,故沐浴時都不用臉盆和浴盆。湯瓶的另一個特殊作用是其標示作用,一些穆斯林經營的清真食品店鋪、攤點、其招貼商標,除用阿拉伯文、中文說明外多繪製湯瓶圖案作為特殊標誌

湯瓶社會意義

湯瓶是回族人民傳統的盥洗用具,除禮拜用湯瓶淨身外,日常用來洗手洗臉。湯瓶有金屬、搪瓷、砂矸泥、塑膠等種類。其型如高腰水壺,有蓋、柄及出水的小嘴,不潔之物不致進入,既衛生又方便。那么,湯瓶是怎樣來的呢?
一: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天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皇宮的金鑾殿里的一大梁即將倒下,說時遲那時快,急忙趕來的一位頭纏白巾,穿著綠袍,肩搭毛巾,手持湯瓶的高鼻、深目大漢奮力擎起。唐太宗百思不解,第二天便召集文武百官圓夢。有一位善解夢的大臣說:“陛下,大梁倒塌,暗指我大唐社稷將面臨危難,而頭纏白巾,手持湯瓶的大漢西域回回,唐朝的江山要靠西域的回回來共同扶持。”於是,唐太宗下旨不遠萬里從西域大食國請來了六十個回回人,並依照大食國淨儀的習俗,每人賞賜一把精美無比的洗壺。當時人們把這種洗壺叫做“唐瓶”。久而久之,民間就把“唐瓶”誤叫成“湯瓶”了。
二:過了幾年,朝廷出了動亂,一個大臣叛變了朝廷。叛軍如狼似虎,唐朝的軍隊無論怎樣也抵擋不住。貧民百姓背井離鄉,叫苦連天,全國上下動盪不安,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寢食不寧,立即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大臣徐茂公說:“我大唐江山面臨危難 ,只有西域回固才能拯救,請我皇速派人去求援。”唐太宗連忙派徐茂公到西域大食國。大食國國王二話沒說,當即派大將宛尕斯率兵五千前來相救。由於大食人善騎馬射箭,作戰勇猛頑強,很快平息了叛亂。在唐太宗的再三請求和執意挽留下,宛尕斯將軍和三百名士兵留居長安。唐太宗擔心他們思念家鄉親人,都給他們娶了妻小,並建造了一座大清真寺供他們禮拜。還命令工匠,依照阿拉伯的洗壺樣式鑄造了精巧美觀的金壺和銅壺,供他們禮拜時小淨。這種壺口小腹大,酷似當時的瓷瓶,故而當時的人們習慣稱作“瓶”。因為這是唐朝皇帝賜給的洗瓶(洗壺),所以也叫“唐瓶”,後來人們根據諧音叫成了“湯瓶”。
三:話說元朝末年,朱元章率兵起義。官府為了鎮壓農民軍,不問青紅皂白,不分良莠,到處燒殺搶掠。有一天,在河北滄州縣的一個村子裡,起義軍和官府兵展開激戰。突然,起義軍的一位軍官被敵軍士兵砍傷,鮮血直流,生命垂危。這情景正巧被遠處一個村姑看見,她連忙順手抄 起一根木棍,繞到敵軍背後,只聽“咚”的一聲,敵軍士兵被打死了。然後村姑把起義軍軍官背到自己的家中,包紮好傷口,護理調養。後來,義軍軍官傷愈臨行時,才知道救他們的村姑家信奉伊斯蘭教,習慣使用湯瓶。為了表達對村姑的感激之情,他叮嚀說:“從今以後,只要在你們回回家門口掛上湯瓶,我們義軍一定盡力保護。”
打這以後,一有戰爭,村裡的回民都在門口掛上湯瓶。幾年後,朱元章做了皇帝,他的回族將軍、開國功勳常遇春知道了這件事後規定:“凡我回回者,都掛湯瓶也!”久而久之,掛湯瓶便相沿成習,作為回族飯館、飲食攤點及其他回族經營場所的“清真”標誌了。

傳承系譜

第一代傳人:楊明公(1710年——1850年)
出生回族中醫世家,祖先情況已失考,酷愛於中醫、武術及伊斯蘭的養生修練,據家譜記載,明公長壽,活到140歲。明公壯年時曾中武舉,刀劍拳棍皆通,晚年執掌楊氏武館,有楊老太公之稱。教門頗深、悟性極高、“爾里”深,精通醫道,博掌典故,對中國古代的易學和內經學素有鑽研,花甲年間得悟,在教門規矩的基礎上延續並發展了回族伊斯蘭湯瓶功法。
第二代傳人:楊振山(1744年——1844年)
明公之子楊振山詩書皆優,曾應試中舉,欲效法明公,中第返鄉,深研醫道、教道和中華本土文化中的陰陽(周易)五形與中醫學經絡學說,一心以繼承父志為大業,因明公年邁,方開始接管楊氏武館,期間依然恪守族規,凡回族子弟有心志與內質,均可傳授湯瓶八診,同時廣泛義診,醫武德均深獲讚譽。
第三代傳人:楊萬運(1780年——1879年)
明公之孫楊萬運,頗具祖父明公風範,對修練湯瓶養生功及回回醫學幾欲入迷,萬運四十歲時,已然名聞四方,週遊中原,憑用湯瓶功和湯瓶八診,並濟貧行醫,正值湯瓶功及回回醫學的頂峰時期。
第四代傳人:楊嶺雲(1825年——1928年)
其子楊嶺雲,六歲起隨父學醫,並學湯瓶八診,後因性情孤僻,便立八子楊瑞堂執掌家門。
第五代傳人:楊瑞堂(1863年——1950年)
瑞堂自父嶺雲身上獲湯瓶功和湯瓶八診,重點研究湯瓶八診及回族養生修練方法,擅長針灸,有“有神針武師”之譽,據傳,同鄉有疾,每每登門義診,分文不取,鄉里皆曰“頗具先祖明公之風”。
第六代傳人:楊耀鈞(1903——1991)
湯瓶七式拳名家,融先祖之大成,以醫為術,治病救人,廣施仁義,成為一方的中醫、武術、氣功大師。多年來一直義務以湯瓶八診為眾病黎施治,在上海受到了廣泛的讚揚。晚年,隨次子安居寧夏,在次子楊華祥任職的回民醫院擔任顧問,系統整理、挖掘湯瓶八診,為湯瓶八診的保存皆盡逾力,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七代傳人:楊華祥(1952)
多年來,一直潛心研究回族醫學,內病外治,非藥物療法湯瓶八診,主張以善為本、以量為度、以德為高、以誠為榮,義務為人治病,廣受讚賞。系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五屆、第六屆政協委員,曾任由自治區政府批准寧夏伊斯蘭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創辦的中國寧夏伊斯蘭氣功醫療康復中心主任,即回民醫院院長,獲中醫副主任醫師、傳統醫學教授職稱。1992年,應邀赴馬來西亞,後因湯瓶八診在馬來西亞得到認同,在郭氏家族(世界糖王郭鶴年及其兄郭鶴舉)的支持下,客居馬來西亞至今。多年來,為宣傳祖國、宣傳寧夏,以湯瓶八診為橋樑,廣交朋友,為宣傳寧夏做出了很大貢獻,被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破例贈送“情系寧夏 愛灑回鄉”牌匾。並被馬來西亞及寧夏稱為“民間大使”,為繼承祖業,傳承、保護湯瓶八診2004年在中國台灣、馬來西亞,湯瓶八診受益者的支持下,在寧夏銀川創辦首家“湯瓶八診養生坊”。
第八代傳人:楊庭亮(1977年 )
第八代傳人楊庭亮為第七代傳人楊華祥長子,2004年畢業於甘肅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專業,第八代傳人自小隨祖父和父親練習湯瓶功及湯瓶八診療法,並熟練地掌握了該功法的基本技巧和理論體系,並在臨床過程中系統地運用於內科疑難病症的治療。協助父親楊華祥教授出版《湯瓶八診養生方案》系列叢書3本,參與編著《回族湯瓶八診療法》教材1本,編著《回族湯瓶八診療法》初、中、高診療師培訓教材3本。發表回醫藥“湯瓶頭診療法”治療腦中風后遺症90例臨床觀察、“中國回族湯瓶八診療法對亞健康人群的保健作用及理論探討論”、“振骨板”在回族湯瓶八診療法之骨診診療中的作用與意義等5篇學術論文。參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共衛生服務適宜推廣和“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基層及少數民族地區高發疾病防治適宜技術研究及示範課題項目2項。
精通回族湯瓶八診療法項目的理論與操作,調理治療經驗豐富。2010年,代表寧夏參加上海世博會展示回醫藥湯瓶八診療法。2013年,應邀赴斯里蘭卡參加聯合國世界中醫藥大會,並發表主旨演講傳授中國回醫藥文化

診療器具

湯瓶壺

湯瓶壺,器皿名稱。穆斯林在清真寺中洗浴,也是回族在家庭中洗浴的浴具之一。形狀似壺。上有口和蓋,從口注入水後,蓋上壺蓋。壺身一側斜出一嘴,另一側為把手。使用時一手執把手微傾壺身,即從嘴中流出。平底或圈足。口小底大。回民喜歡用湯瓶是因為湯瓶有蓋、有把、有流水的高翹壺嘴,盛水的主體部分一般呈鼓狀圓台形,不潔之物不易進去,既方便,又衛生。故在回族聚居區及散民的回族家庭中多備有湯瓶,用以沖手、洗浴。使用時灌入溫水。在清真寺洗小淨時只用兩個湯瓶,洗大淨時湯瓶與吊罐並用。 傳統的湯瓶壺種類有銅湯瓶、搪瓷湯瓶、輕鐵湯瓶、塑膠湯瓶、砂泥湯瓶,還有鋁湯瓶和錫鐵湯瓶等等。
回族湯瓶八診

羊角板

取阿訇所宰的羊只前甲骨,通過蒸煮、清洗,由阿訇刻上“杜阿一”,回回人在誦讀“杜阿一”及學習“古蘭經“的過程中,發現羊角板不僅僅作為學習用具,且可用來按、刮身體的各個部位,使疲勞、不舒適等症狀得到緩解。久而久之,回回人習慣將印有“杜阿一”及“古蘭經”的羊角板用於刮痧而作為一種驅除病痛的簡單的醫療器具。
回族湯瓶八診

牛角棒

牛角棒也是通過歷史的演變,將印有“杜阿一”及 “古蘭經” 的牛角棒用於學位的點壓、輔助末梢經脈根傳手法,在施治過程中也便於攜帶(按伊斯蘭教規,非穆斯林禁用刻有“杜阿一”及“古蘭經”的器具),後人沿用成習。

耳診棒

取桃木、削成長約15公分,直徑0.8公分左右,一頭為圓形,一頭為尖形。經配製的草藥方劑,水煮後,主要用於耳部穴位的點壓施治。
回族湯瓶八診

經竅儀

經竅儀是由牛骨製成的一件手持循經治療輔助器械,其外形恰似帶軸的圓餅形的陀螺儀。其結構特徵是上部為一高約2厘米、直徑約為1.5厘米的圓柱狀的食中指夾部;中部為外薄(厚約3毫米)內厚(厚約1.5厘米)的圓餅狀的五指握部;下部為一長約3厘米、直徑約為1.5厘米圓柱體,其圓柱體的遠端呈園錐狀,錐尖較鈍,為治療部;其中,該結構是上部、下部為一整體而鑲嵌於中部圓心製成。
回族湯瓶八診
治療操作時,術者以右手食、中指根部夾持於經竅儀的上部,掌心朝下緊貼於經竅儀中部表面,五指自然分開,五指末節緊扣經竅儀中部圓餅的外緣,使經竅儀下部的錐尖部可隨意對準治療部位的經絡和穴位,進行治療。

推經錘

推經錘是由牛骨或檀香木製成的“工”字形循經治療輔助器械。其結構特徵是其前後兩端(治療端)分別為高約為25厘米、直徑約為3厘米和高約為30厘米、直徑約為3厘米的直立園柱體狀,兩端的上部為術者的雙手持握部,而其下部均呈圓錐狀,錐尖較鈍;前後兩端均從下部的錐尖向上等高處(約為8厘米處)由一長約為50厘米、直徑約為3厘米的水平圓柱桿橫向連線固定組成。
回族湯瓶八診
治療操作時,術者左前側立,兩肘前屈,左右手分別握持推經錘的前後端上部,使推經錘前後端下部的錐尖對應於被術者治療部位的經脈線上,施行治療操作。

震骨板

震骨板是由檀香木或棗木製成的循骨治療的輔助器械。其結構特徵為一長約為15厘米、寬約為5厘米和高約為2厘米,且表面刻有古蘭經飾紋的長方體狀木塊。操作時根據需要常以單手縱向握持震骨板的一面,令另一面緊貼被術者的骨對應面,施行治療。
回族湯瓶八診

搨罐

(1)胡楊木罐:取堅實成熟的胡楊木,一頭開口,另一頭作底,罐口直徑分3、4、5公分三種,長短約8~10公分。口徑大的,用於面積較大的腰背及臀部。口徑小的,用於四肢關節部位。至於日久不常用胡楊木罐,常因過於乾燥,容易透進空氣。故臨用前,一定要先用煎煮開的特製藥水浸泡7日,再陰乾密封保存備用。
回族湯瓶八診
(2)棗木罐:取堅實成熟的棗木,製法同胡楊木罐。制有大、中、小和特小的幾種,里外光滑,吸拔力大,經濟實用。

文化價值

1、特色文化價值(回族)
千餘年來,回族湯瓶八診療法源自波斯保健醫學和中東伊斯蘭醫學,是回回先民在吸取傳統中醫學的基礎上,不斷的完善回族湯瓶八診內病外治,非藥物療法。湯瓶八診的技術手法,很多是由穆斯林在洗浴時的動作演變而來,具有很深遠的意義,湯瓶八診為人祛病強身的同時,弘揚了伊斯蘭清潔、保健、養生的寶貴文化。
2、中醫、回醫文化結合價值
回族湯瓶八診源自波斯保健醫學和中東伊斯蘭醫學並吸取了祖國傳統中醫學理論,而形成的具有中國回族特色的保健醫學文化,證明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及中國中醫學的博大精深,印證了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聖人在聖訓中所說“知識,即使遠在中國,亦當求之”教導的價值所在。回族湯瓶八診在中國完善以後,一直延續到今天,雖然他和最初的波斯保健醫學和中東伊斯蘭醫學有一定的關連,但它已成為獨具中國本土特色的回族保健醫學。它是跟信奉伊斯蘭國家進行交流的一個很好的紐帶。
3、國際交流價值
回族湯瓶八診具有較高的民族文化、民族醫學、民族養生學價值。是回回民間傳統醫學與中國中醫經絡學相結合的回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結晶。這一結合,在中國醫學史上獨有。其獨特的養生價值,已受到信奉伊斯蘭國家有關人士的注目。
隨著中國與信仰伊斯蘭國家在政治、文化、經濟等領域的不斷加強,繼承發揚,具有伊斯蘭民族特色的內病外治、非藥物療法的回族湯瓶八診對增進伊斯蘭國家對中國的親和力有著很大的意義。寧夏是中國的回族自治區,傳承湯瓶八診、弘揚回族傳統醫學保健文化,對提升寧夏和伊斯蘭國家的交流有著必然意義。
以湯瓶八診為橋樑,曾使之眾多信仰伊斯蘭的高層人士來寧夏考察、訪問,並提出合作、設點。來訪者中包括美國伊斯蘭基金會主席達瓦希爾、沙烏地阿拉伯穆罕默德聖人的後裔——阿布杜拉佤海(阿布杜拉佤海先生已提出和寧夏回族自治區聯合創辦湯瓶八診國際連鎖機構)、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州務大臣哈比爾·托由在訪問寧夏和寧夏政府主席共同見證簽訂了在馬來西亞開辦湯瓶八診養生坊的備忘錄。馬來西亞衛生部副部長拉迪夫先生以和寧夏衛生廳及自治區人民醫院達到共識,在馬來西亞創建東方醫療保健中心,也把湯瓶八診列為內容之一。
4、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
湯瓶八診是中國回族先民在吸取了中醫學精髓的基礎上而完善的一套具有回族特色的保健療法。
更重要的是對祖國傳統民族療法的挖掘補充和完善,信奉伊斯蘭教的虔誠回族人士,在接受醫療保健方面是有禁忌的,而回族湯瓶八診是最佳選擇,也便於將具有中國回族特色的文化及回醫保健方法傳播到伊斯蘭國家,進行交流、研究、弘揚。

品牌釋義

湯瓶八診標誌取麥穗環繞湯瓶的造型而設計,“湯瓶八診”以中華傳統文化的書法的形式表現,體現了中華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融合,標誌內為三瓶合一。選用古銅色來表現我們湯瓶八診的悠久歷史和所涵蓋的古老文化。外一湯瓶壺形寓意為和諧聚財,內一湯瓶壺形為湯瓶功式取半合弦為湯瓶人海納百川,齊心協力,打造健康人生的追求目標;崇尚善良正直,誠信的人格;倡導團結,進取,理性,創新的精神;內二為正宗湯瓶壺形,寓言湯瓶八診是中國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結晶。

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批准文號: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發 〔2008〕 19 號檔案
批准日期:2008年6月
批准機關:國務院、文化部
批准序號:傳統醫藥(977 Ⅸ-17 回族醫藥 回族湯瓶八診療法)
遺產編號: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醫藥——寧夏銀川市
遺產類別:傳統醫藥
項目名稱:回醫湯瓶八診療法
申報單位:寧夏湯瓶八診文化產業有限公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